|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温伯陵:遵义会议的背后,是绵延十几年的斗争
点击: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06 13:06:42

 

 

遵义会议绝不是用三天时间就开完的一次简单会议,它是绵延十几年的划时代大事件,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反抗共产国际的斗争,是积贫积弱的中国和苏联做的一次殊死搏斗。

 

同时,它是教员在人生低谷期逆风翻盘的绝佳机会,更是揣摩教员政治智慧的绝佳案例。

 

1

 

要说遵义会议,得从第五次反围剿说起。从漫长的历史时间线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不可能有遵义会议的成功。

 

19339月,蒋介石调动百万国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其中五十万国军用来直接作战,另外五十万国军修碉堡、驻防要地,试图用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一步步缩小中央苏区的范围、一点点消磨中央红军的数量,最终消除苏区和红军的生存空间,完成围剿

 

面对蒋介石的优势兵力,红军的最佳战略应该是和前四次反围剿一样,不和国军正面交战,而是集中优势兵力,绕到国军的背后,以运动战、游击战等灵活战术,出其不意的打击国军,积小胜为大胜,实现反围剿的胜利。

 

但,红军领导层没有采用这一被验证过的正确战略,而是另搞了一套。

 

那时,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领导权的王明,已离开中国前往莫斯科,出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并以共产国际的名义遥控中央。

 

为了确保他的意志能够贯彻、太上皇的地位不被动摇,王明临行前,便任命年仅24岁的博古为临时中央总负责人,替他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

 

博古年轻、有干劲、却不懂军事,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短板。

 

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李德结盟,并把红军的指挥权,完完全全的交给李德。

 

而李德是德国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见惯了大兵团作战的宏大场面,又在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接受了正规的军事教育。所以他很不喜欢红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决定以欧洲的所谓正规战取而代之。

 

博古和李德,就这样成了苏区和红军的最高决策者,堡垒对堡垒、正面强攻、正面防御成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

 

但问题是,欧洲军队能打正规战,是因为其背后有富强的国家、雄厚的工业基础、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物资,有足够的资本去拼消耗。

 

红军没有这么雄厚的资本,反而去效仿欧洲军队,那就是东施效颦,理论和现实严重脱节。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后,红军损失惨重,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不过,红军并不是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1933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发动福建事变,并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和蒋介石决裂。蒋介石闻讯,立即从苏区前线调了9个师进入福建,讨伐第十九路军。

 

这样一来,不仅苏区的军事压力大为减轻,红军也有了一起对抗蒋介石的同盟。

 

可以说,此时就是取得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的最佳时机。

 

于是,早已被边缘化的教员,向博古和李德提议:

 

立即组织红军主力军团,冲破国军的封锁线,突进到江浙皖赣地区,在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纵横驰骋,威胁蒋介石的腹心重地,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迫使围剿苏区的国军回援,一举粉碎蒋介石对苏区的进攻。

 

在当时的环境下,教员的提议可谓是神来之笔。

 

然而,博古和李德担心红军主力离开以后,国军趁机攻陷苏区,便拒绝了教员的提议。

 

红军取得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的第一个战机,就此错过,军事局势再也不可挽回。

 

稍晚一些,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博古继续推行过激的土地政策、宗派主义斗争、并严厉打击苏区干部,将王明的左倾路线推向极致,导致苏区的干群关系紧张,政治局势也不可挽回。

 

1934428日,广昌失守,苏区北部门户大开。

 

博古和李德知道,军事、政治、地缘局势恶化到如此地步,苏区肯定是守不住了,于是便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就在他们做准备的时候,教员又提出一个有可能反败为胜的建议:

 

红军集中主力军团,向湖南中部前进,将围剿苏区的国军调动到湖南,相机各个击破,一举挽救苏区,挽救革命。

 

但此时的博古和李德,已经没有信心了,又一口回绝了教员的建议,只派红六军团前往湖南,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为战略转移开路。

 

红军取得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的第二个战机,也彻底错过了。

 

无奈之下,19341010日晚,8.6万红军从瑞金等地出发,正式开始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2

 

苏区的大好局面,不到两年时间便丧失的干干净净,如果你是红军战士,是不是也要发牢骚?

 

这是肯定的。

 

事实上,不仅每个红军战士都有一肚子牢骚,每个党员干部都有一肚子怨气,甚至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王稼祥,都对博古和李德的左倾政策不满意,并在和教员闲谈的时候流露出来。

 

张闻天和王稼祥,都曾到苏联留学,和王明、博古同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成员。

 

他们两人都对左倾政策不满意,说明什么?

 

说明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阵营,在惨烈的失败面前,分化了。

 

意识到这一点,教员便在长征出发前,向博古和李德提议,把他们三人安排在一起随军行动。

 

这就是教员的政治智慧——

 

他是反对左倾政策的,但他知道左倾阵营掌握着党和红军的决策权,仅凭他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将其掀翻,所以他要在左倾阵营的不满者中间,寻求支持者,最终集多数人的力量,改变党和红军的决策层,进而改变党和红军的路线、政策。

 

长征开始以后,教员经常和张闻天、王稼祥一起讨论革命大事,很多时候,他们聊着聊着,话题便不由自主的转移到博古和李德的错误上去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们的交情日渐深厚,并得出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想挽救党和红军的命运,必须召开一次大会,改变领导层。

 

但,要想做成这么大的事,他们三人达成共识远远不够,还必须争取更多的人,支持这个共识。

 

于是在争取到张闻天、王稼祥的支持以后,教员在行军途中,仍在利用一切机会和其他党员干部交谈、讨论。经过教员的说服和教育,最终,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等人也加入这个共识,支持改变领导层。

 

就这样,改变领导层成为高层的共识。

 

而博古和李德的指挥失败,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让改变领导层成为基层的共识——

 

1025日,红军在江西赣县、信丰县之间突破国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118日,在湖南郴州汝城县一带突破第二道封锁线。

1115日,在湖南郴州良田县、宜章县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121日,在广西全州、兴安之间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经过这四次大战,红军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他们看不到希望,不知前路在何方,胸中充斥着不满、迷茫、愤怒等情绪,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刘伯承元帅后来回忆说:

 

部队中明显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所有人都不满,所有人都要求改变现状,至此,教员提出的改变领导层彻底成为参加长征的全体党员、干部、战士的共识。

 

这就是势。

 

大势如此,博古和李德根本不可能阻挡,教员复出更是人心所向。

 

3

 

长征开始以前,博古和李德议定的战略目标是转移到湖南西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

 

但随着中央红军血战突破四道封锁线,这一战略目标被蒋介石识破了,他在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必经之路上,部署层层重兵,准备以逸待劳,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决战。

 

这个时候,中央红军已经失去先机,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行动,便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于是教员向博古和李德提议,不要再去湖南西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改向国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四川、贵州边界建立新的根据地。

 

但博古和李德根本不予理睬,仍然决定执行原计划。

 

这件事发生以后,所有人的内心都发出一系列疑问——

 

原计划明明已经不行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执行?

 

你们明明已经犯错了,为什么仍不悔改?

 

你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难道要把剩下的三万余人,继续往沟里带吗?

 

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改变领导层红军向何处去两个问题,便合成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军要想找到出路就要改变领导层,只有改变领导层红军才能找到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员、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开始公开批评博古和李德,不再有丝毫隐晦,而他们三人的公开批评,又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直接促成四次重要会议——

 

19341212日,即湘江战役后不到半个月,中央领导同志在湖南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李德坚持到湖南西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教员则主张向贵州进军。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都支持教员的主张,成为会议的多数,红军正式转向贵州。

 

此为通道会议,博古和李德第一次败下阵来。

 

19341215日,红军击败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攻克黎平县。3天后,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再次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博古和李德仍然坚持到湖南西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教员继续主张向贵州西北进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经过激烈的讨论,张闻天、王稼祥等多数人支持教员的意见。

 

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决定采纳教员的意见,命令红军渡过乌江北上,并在攻克遵义以后,召开一次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

 

此为黎平会议,博古和李德又输一阵,而且在军事方面清算他们两人,已是势在必行。

 

193511日,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召开会议,重申教员提出的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主张,并命令中革军委的同志,要特别注意研究敌情、侦察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

 

为了改变李德包揽军权的现状,会议还规定,中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报告作战的方针、时间和地点。

 

此为猴场会议,事实上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军权,放弃了效仿欧洲军队的呆板战术,重新取回了教员提倡的游击战和运动战。

 

193517日,红一军团攻占遵义,115日,政治局便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开始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问题。

 

这次会议,便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因为博古和李德的威信已降至谷底,又有前三次会议做铺垫,教员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遵义会议其实是最后做决定的会议,并没有爆发太激烈的争论。

 

博古做为会议的主持人,首先作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报告。

 

尽管他对军事问题做了一些检讨,但更多的是强调敌强我弱、装备落后、兵力不足等客观原因,事实上是为自己开脱。

 

这样的报告,当然不能让大家满意。

 

紧接着,周恩来作了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问题的副报告,明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有错误,并诚恳的做了自我批评,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

 

遵义会议,自此开始渐入佳境。

 

张闻天紧随其后,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路线的报告,指名道姓的批评博古和李德,丝毫不留颜面。

 

等他们都说完,教员才站起来,长篇大论的讲了一个多小时,不仅用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博古的客观原因导致失败的观点,还批评李德指挥军事是纸上谈兵,既不考虑战士要吃饭、睡觉、走路,也不考虑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一画,当然打不赢。

 

相比前三人来说,教员其实是做了总结性发言。

 

轮到王稼祥发言时,他明确支持教员的意见,并提议教员出来指挥红军。朱德和周恩来闻言,立即表态支持,朱德甚至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了。

 

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那李德在做什么呢?

 

他在会议室门口坐着,垂头丧气的抽烟。

 

遵义会议开到这一步,完全是一边倒的局面,没有任何悬念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决定取消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军事,教员则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成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不久以后,又成立了以教员为首、周恩来和王稼祥为副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做为最高统帅部,和中革军委一起指挥全体红军。

 

教员,成为红军的核心灵魂人物。

 

而在党内,张闻天取代博古,出任中央的总负责人。

 

至此,博古和李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教员如一轮朝日冉冉升起,势不可挡。

 

4

 

回顾遵义会议的全过程,大家可能也发现了,遵义会议有两个特点。

 

其一,遵义会议不是疾风骤雨式的开一次会议,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铺垫,逐步打击博古和李德的地位、改变他们的军事路线、取消他们的军事指挥权。

 

在事实上掀翻博古和李德之后,才在遵义召开会议,做最后的收尾性工作。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斗争方式,可以确保遵义会议能够按照预设流程进行,不至于出现反复。

 

其二,遵义会议对博古和李德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军事层面,并没有涉及政治和王明的左倾路线。会议结束以后,教员也没有立即出任党的总负责人,而是推举张闻天出任这一重要职务。

 

这又是教员政治智慧的体现。

 

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把斗争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只解决博古、李德、军事等关键性问题,然后团结绝大多数人,一起渡过难关。

 

可以说,这是团结大多数抓主要矛盾在斗争方面的运用。

 

那王明的左倾路线是什么时候解决的呢?

 

答案是,抗战时期。

 

19415月至19422月,教员相继写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三篇文章,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正式开启了整风运动

 

19435月,共产国际解散,依赖共产国际支持的王明,失去靠山。

 

年底,《关于研究王明、博古宗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的指示》发布,开始集中火力整顿王明等人的遗留问题。

 

经过数年努力,整风运动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真正让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彻底清理了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实现了全党的大团结。

 

到了19454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告整风运动结束,中国共产党自此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中国革命也开始进入新阶段。

 

这个时候,遵义会议才算正式结束了,算算时间,十几年过去了。

 

1934年到1935年间,教员在长征路上填了三首《十六字令》,无论词义还是文采都是上佳之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那个时间点,正是遵义会议前后。

 

那么,教员的词,到底是实景描述,还是以景喻人?

 

谁又能说得清呢。

 

来源:温伯陵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