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德谷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谷源”)对我国水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现状、政策导向、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资本运作等,初步形成水泥产业新质生产力及资本运作研究报告,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水泥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 水泥产业深度艰难调整
2024年水泥行业在需求萎缩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艰难调整,受到房地产行业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3%的深度调整,以及12个高风险债务省市基建项目停建或者缓建放缓的影响,2024年全国水泥需求总量同比下滑9.5%,创下近15年新低。水泥产能过剩矛盾突出,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3%-65%。
2. 水泥产业加大政策调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国标《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23)实施,提高熟料用量,加速低效产能淘汰;二是水泥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2024年为首个管控年度,企业需完成碳排放核算与履约;三是超低排放改造加速,多地要求2028年前完成改造,2500吨/日以下产线面临淘汰;四是我国首次提出“反内卷”政策导向,多地水泥协会联合抵制低价倾销,企业转向合作模式,减少恶性竞争。
3. 水泥产业复苏的基础
在政策引导下,水泥产能优化、绿色转型和行业自律成为复苏的基础。2025年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为3.31亿吨,同比下降1.4%,降幅较2024年同期收窄10.4个百分点,需求下滑幅度显著减缓。其中,3月单月产量1.58亿吨,同比增长2.5%。2025年预计新投产熟料线仅8条,国家政策严禁新增产能,推动淘汰低效产能。
4.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一是水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例如: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龙头通过并购整合,CR3产能占比已达37.7%,区域市场控制力增强;二是绿色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推广并逐步提高替代燃料的使用率,加大AI大模型、碳捕捉技术应用,例如:中国建材年封存CO₂目标50万吨,将成为竞争优势;三是国际化与产业链延伸,从水泥产品出口转向技术输出,东南亚、非洲市场成为增长引擎,骨料、混凝土等产业链延伸业务贡献率持续提升。
二、水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 水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化升级和产业生态重构,突破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双引擎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链深度整合,推动水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水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模式与生态的全面革新,破解行业高碳依赖与产能过剩的困局。其成功依赖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资本投入与产业协同的联动。
2. 水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模式
一是智能化生产模式,基于工业互联网、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与数据驱动决策。例如:海螺水泥的“工业大脑”,通过AI优化窑温控制,提升能效15%;二是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危废,例如:江西水泥年处理固废超5万吨,减少二次污染并降低处置成本;三是产品创新模式,开发高性能材料,例如:华新水泥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抗压强度达620兆帕,抗折强度140兆帕,突破传统混凝土性能边界;四是产业链协同模式,构建覆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服务-数字运维”的生态体系,例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BIM技术和智能工厂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3. 水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一是成本与效率优势,例如:海螺水泥智能化改造的子企业利润率达7.3%,较传统企业高5.8个百分点;二是环保效益显著,产区屋顶光伏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协同处置固废减少土地占用与污染;三是产品竞争力提升,超高性能混凝土拓展至海洋工程、大跨度桥梁等高附加值领域,替代传统材料;四是抗风险能力增强,通过设备互联与数据驱动,米脂冀东“双机互备”,降低生产中断风险。
三、水泥产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
1. 水泥产业资本运作现状
一是行业整合加速,集中度持续提升,2025年水泥行业前十企业市场份额预计突破60%,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二是国际化布局提速,国内需求萎缩倒逼企业加速海外扩张,2024年国内水泥企业在亚欧非22个国家布局熟料产能,同比增长38%;三是资本向绿色与智能化倾斜,政策驱动下,企业加大对碳捕捉、替代燃料及数字化改造的投入,头部企业人均产能提升10%。
2. 水泥产业资本运作意义
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手段,更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一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引入先进技术,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二是应对国内需求萎缩的破局路径,通过国际化布局和产业链延伸,为企业开辟新增长极;三是增强行业抗周期能力,通过多元化投资、区域协同,平抑价格波动风险,提升行业整体盈利稳定性;四是响应国家战略导向,“一带一路”倡议、绿色金融政策深度融合,助力中国水泥企业输出技术标准、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提升国际话语权;五是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危废、碳捕捉技术应用,推动行业从“污染源”向“环境服务商”转型,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责任双赢。
3. 水泥产业资本运作成功模式
一是海螺水泥“国际化+绿色化”双轮驱动,通过海外并购印尼、缅甸项目,结合国内绿色投资光伏发电、碳捕捉技术,成功实现海外营收占比突破6%,吨水泥碳排放下降3%,发展成为全球低碳水泥标杆企业。二是中国建材“产业链整合”战略,横向并购区域水泥厂,纵向延伸骨料、商混业务,实现骨料产能跃居全球第一,综合毛利率提升至35%,抵御单一业务风险;三是华新水泥“技术输出”模式,海外技术合作,乌兹别克斯坦智能工厂,结合国内产品创新,推广超高性能混凝土,实现海外项目利润率达18%,UHPC产品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
作者:素樸軒;来源:德谷源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