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9.3大阅兵,说说《论持久战》对日本皇室成员和战犯的深远影响
点击:  作者:野丫    来源:牛戈文草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02 13:22:10

 

 

随着九三大阅兵的临近,抗日战争话题,持续火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纲领性文献,系统阐述了中国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最终胜利的必然性。该著作不仅对中国人民和军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日本高层,尤其是日本天皇裕仁的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以及部分战犯,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和战略冲击。

 

 

三笠宫崇仁亲王从圣战信徒到反战先驱。

 

作为日本天皇裕仁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1915-2016)早年深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1943年以若彬参谋身份被派往中国战场考察。在此期间,他偶然接触到《论持久战》,书中对日军战略劣势的精准预言和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深刻分析,彻底动摇了他的战争信念。

 

三笠宫在华北、华中战场亲眼看到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以及以战养战政策导致的资源枯竭。他在《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中直言:日本军队无法与中共对阵,因为中共的纪律严明与民众支持是日军无法复制的。《论持久战》的预言验证,书中关于日本必败的结论与三笠宫的实地观察完全吻合。他意识到,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不过是侵略借口,而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和人民战争模式,令日本无法战胜。

 

1944年,三笠宫联合陆军少佐津野田知重等人策划刺杀首相东条英机,试图通过政变结束战争。尽管因计划泄露失败,但这一事件震惊日本高层。东条英机因忌惮其皇室身份未予深究,但三笠宫因此被调回国内并长期受到监视。

 

战后,三笠宫公开反对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的篡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他在国宴上向中国领导人致歉:我的良知至今仍令我痛苦,我要向中国人民道歉。晚年他多次强调:和平只能通过彻底反省战争罪行才能实现。

 

除了日本皇室,《论持久战》对日本战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战后受审的日本战犯中,部分人直接参与侵华战争,并在审讯或回忆录中提及对中国战略的重新认识。

 

南京大屠杀主犯、甲级战犯松井石根,作为华中方面军司令,直接指挥了南京战役。他在战后审判中虽狡辩推责,但某些言论折射出对持久战的无奈。松井石根在东京审判中称:日本原以为占领南京后中国会屈服,但事实是抵抗更加激烈。这与《论持久战》中战略相持阶段的预测一致——即使失去大城市,中国仍能通过广大农村坚持抗战。他曾抱怨中国军队化整为零,民众支持游击队,使日军清剿困难,这正是《论持久战》中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的体现。

 

作为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是侵华日军核心指挥官,战后曾撰写回忆录,部分内容涉及对中国抗战策略的反思。冈村在回忆录中承认: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敏锐的战略著作,日本军队确实被拖入了长期消耗的泥潭。他还提到,1941年后日军发动的扫荡作战效果有限,因为中共军队依靠群众,难以彻底消灭。例如,1942年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针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虽暂时得手,但八路军很快恢复力量。冈村称:中共军队像韭菜一样割不尽,根源在于民众组织化。这直接对应《论持久战》中动员全国老百姓的观点。

 

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在审讯中承认,日本低估了中国抗战决心,认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导致战略被动。

 

驻华参谋今井武夫在回忆录《中国事变的回忆》中写道: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使日本陷入长期战争,最终资源枯竭。

 

《论持久战》也对部分战犯的战后反思起到关键作用。抚顺战犯管理所组织战犯学习毛泽东著作,其中《论持久战》成为重点教材,促使许多战犯认清战争本质并忏悔。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档案显示,90%以上的战犯在改造期间反复阅读此书,并最终签署《认罪书》。

 

 

1956年,毛主席接见远藤三郎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远藤三郎(1893-1984)曾是侵华战争主将,坚信武运长久。战败后阅读《论持久战》,他感慨:书中对日军战略失误的剖析,让我明白胜利本就不属于日本。”1956年,远藤三郎访问中国时,将祖传军刀献给毛泽东,象征与侵略历史的决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的著作让我意识到,日本必须彻底抛弃军国主义。

 

日本军方曾将《论持久战》列为禁书,但基层官兵仍通过秘密渠道传阅。一名日军少尉在日记中写道: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我们注定失败,但高层仍在自欺欺人。

 

《论持久战》揭示了日本侵略战略的先天缺陷,资源有限、师出无名。日本高层虽早期轻视该著作,但随着战局发展,逐渐意识到无法快速取胜,内部出现分歧,如扩大派不扩大派争论。皇室成员和将领的心理压力增大,甚至影响决策,如1941年冒险南下袭击珍珠港,部分原因是为切断中国外援以打破僵局。

 

许多战犯在受审时借反思战略失误为自己开脱,但客观上承认了《论持久战》的科学预见性。这种反思也成为日本国内部分人士批判军国主义的重要依据。

 

战后日本学界和研究界,如历史学家井上清,在分析战争失败原因时,普遍将《论持久战》视为中国抗战的理论基石,承认其对日本战略的瓦解作用。

 

《论持久战》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也从心理和实战两个层面削弱了日军的信心。但日本高层受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禁锢很深,其顽固的反动性,不可能接受《论持久战》的理论,这也成为促使日本败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论持久战》作为奠定中国共产党抗日中流砥柱地位的纲领性文献,仍能从历史和时代的层面,给今人以启迪和鼓舞。

 

作者:野丫;来源:牛戈文草 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