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员干部掌握实情、破解难题的“金钥匙”。然而,现实中,一些干部的调研并未成为推动发展的利器,反而成了形式主义的“秀场”。他们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似热热闹闹搞调研,成果却“半生不熟”,既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也让群众倍感失望。饭若夹生难以下咽,事若夹生则后患无穷。如何让调研从“夹生饭”到“真功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要专心,摒弃“打卡式”调研。有的干部调研时心思不在一线,而在“完成任务”。拿着预设好的问题单机械提问,捧着手机拍照留痕,甚至“到此一游”后再靠材料“补课”,这样的调研只能是“走过场”。要破解这一问题,必须以专心为底色,真正沉下心来。干部要少走固定路线,多到群众最集中的场所听声音;要少问“套话”,多听“实话”;要少写“官样文章”,多积“鲜活案例”。唯有带着责任和诚意扑下身子,才能把基层情况看深看透,把群众呼声听真听实。
要专业,避免“生搬硬套”。调研不是“记笔记”,更不是“采集数据”的简单堆砌。现实中,一些干部缺乏专业素养,调研时“大水漫灌”,结果是数据张冠李戴、分析脱离实际。这样的调研,不仅无益,反而误导决策。要让调研“提味增香”,干部必须不断补齐专业短板。既要常态化开展政策学习,把复杂的术语转化为群众易懂的家常话;也要善用调查方法,“显微镜”下看细节、“望远镜”中观趋势;既重数据分析,更要注重实地验证。只有做到逻辑严密、方法科学,调研成果才能站得住脚、用得上劲。
要专一,防止“虎头蛇尾”。调研的最终目的,不是写报告,而是解决问题。可现实中,有的干部调研后束之高阁,问题收集了不少,却没有下文;整改报告避重就轻,整改措施流于形式,陷入“调而不研、研而不改、改而不实”的怪圈。要破除这一顽疾,必须专一聚焦、久久为功。要建立“调研—反馈—整改—跟踪”的闭环机制,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逐项整改;对整改不力的,敢于“回炉造”;对重点难点的,持续“回头看”。如此,才能让调研成果“收得紧、用得实”,把“纸上问题”真正变成“现实答案”。
调查研究不是“过场”,而是“硬仗”。新时代赋予党员干部新的使命,也对调研提出更高要求。唯有把调研做深、做实、做细,让“夹生饭”彻底变为“熟透饭”,才能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联系党心民心的“连心桥”,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青年干部更要以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赢得民意,以实效回应民盼,用一份份扎实的调研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赵婧同,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常郭镇党委;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