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抗战叙事,《南京照像馆》或许是个转折
点击:  作者:野丫    来源:牛戈文草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09 12:48:51

 

 

好些年不看电影了,特别是抗日电影。以往,《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看得心里发凉,一个媚日,一个媚美。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最惨绝人寰的屠杀,加害者至今不承认、不道歉,受害者却拍出这样的电影,为小日本粉饰,把美国神父奉为救世主。就好比你被别人暴打,打人的没吭声,你却急着说,其实打人手很疼,也痛苦得很。

 

贱不贱啊?!所以,影院,不进也罢!

 

《南京照像馆》刚上映的时候,没有抱什么期望,更谈不上想看。随着影片的热度持续升温,突然看到有些自媒体账号振振有词,什么宣扬仇恨,用血腥煽动民族情绪,爱国营销,不适合孩子看等等,号召抵制这部影片。这反而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如果真是这样,说明戳到了一些人的肺管子,拍得好拍得对,倒要去看个究竟。

 

随着银幕上《南京照像馆》情节的展开,一点点沉浸,逐步被吸引,一种久违的观影体验涌上心头,抗日电影终于又开始以国人的视角说话......

 

改开以后,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知识界开始大谈普世价值,动不动就要跟国际接轨。有个著名的事件,就是柴静专访丁仲礼,有关碳排放权和发展权的问题,丁仲礼院士质问柴静:中国人是不是人?,可以看到,柴静作为当时央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立场却完全是西方式的,用西方的碳排放价值观反复质问丁院士。她似乎听不懂丁院士的观点,实则是不接受以中国利益为主导的碳排放视角。20251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还称二氧化碳不会引发温室效应。有人就问,如今的柴静不知作何感想?

 

 

 

电影领域自然更是西方价值观的重灾区,柴静式思维的导演屡见不鲜。《南京!南京!》就是典型的例子,导演陆川在接受易立竞采访时说:你不能只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要站在人的角度......”,这里的“人”其实就是以日本人为首的中国以外的人,其实就是西方人。味道是不是很熟悉?陆川在采访中反复宣称要“去仇恨”、“讲和解”、“表现普通人”,柴静在采访中也反复宣称主流科学界、发达国家接不接受。可惜易立竞不是丁仲礼,没人质问陆川中国人是不是人,南京大屠杀老百姓的角度你不站,站谁?他还公然说是拍给日本人看的,于是,电影里悲惨的老百姓全成了日本兵角川人性痛苦的陪衬。在日本右翼拼命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至今没有道歉的情况下,根本不在意中国老百姓的感受,一门心思PUA民族情感,替日本人操心。

 

柴静、陆川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洋大人接不接受!

 

让人想起客死苏联的中共早期领导人王明,伟人说他:”替别人(苏联)想的太多,替自己(中国革命)想的太少”。中国知识界这样的精神外国人频出,说到底还是崇洋媚外在作祟。《金陵十三钗》则干脆不装了,直接安排美国神父当救世主。

 

一个怕友邦惊诧,一个想拿西方的奖。如此谄媚的价值观,老百姓观影的体验能好到哪去。很多人被导演光环所迷,一时想不明白逻辑,总觉得哪里味道不对。

 

《南京照像馆》从悄然上映,到获得追捧,其实也没有特别的秘诀,一句话,就是重新回归人民叙事!

 

 

导演、编剧申奥87日,在《人民日报》发布文章《让历史真相不被掩盖和遗忘》。他说:“14年抗战,从被动挨打到赢得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人民战争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最终赶走了侵略者。希望这部电影在引发大家的讨论后,形成一种凝聚力。”他将这个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电影里。

 

中国赢得抗战的胜利,靠的是人民战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南京照像馆》刻画的是小人物的觉醒,无论是国民党伤兵、邮差、演员、照像馆老板一家还是汉奸翻译官,一开始都是为了活命麻木顺从。林毓秀原来的梦想是成为蝴蝶那样的明星,照像馆老板金承宗不肯离开南京,想的是,日本人也要拍照片,将来还有生意可做。汉奸翻译官王广海想的是日本人不可战胜,想办法活下去就行。随着幻想破灭,对日军凶残本质看得越来越清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开始了反抗。最后拧成一股绳,靠着把大屠杀照片带出去的信念,汇成了反抗洪流。

抗战时期,分成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南京照像馆》叙述的就是沦陷区人民的精神面貌,麻木、绝望、苟活、仇恨、寻找出路。这与解放前的左翼抗战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风云儿女》等可以互相参看。沦陷区的血雨腥风,国统区的纸醉金迷,让迷茫的人们不断地寻找希望和出路。

 

出路在哪?

 

 

82日,一位著名的老艺术家去世,他就是播放最多的抗战电影《地道战》主角高传宝的扮演者朱龙广。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失去这样一位老艺术家,令人感到无比悲痛。因为,这部教学故事片,不但是很多人的抗战启蒙,还是第三世界反抗压迫的科教书,至今在加沙地带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上面那段视频,深刻地诠释了伟人《论持久战》的人民战争思想,给抗战指明了方向。

 

遗憾的是,媒体一片送别如来佛,无人就老艺术家和这部伟大的抗战电影,来进行深刻地解读,老电影似乎被遗忘了!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日寇的凶残吓不到中国人民,反而将一盘散沙的老百姓,凝聚到一起。因此,抗战老电影看不到迷惘、颓废,反而表现了团结一心、斗志昂扬、排除万难,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去的坚强决心。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春风,刮进了沦陷区、国统区,仅19385月至8月短短三个月内,就有超过2200名青年知识分子克服重重险阻抵达延安。

 

试想《南京照像馆》里的各色人等,如果活着逃出来,是不是去延安的路上,就会有他们的身影,抑或奔赴各抗日根据地,或者参加地下党?沙家浜里茶馆老板娘,微山湖上铁路工人,青春之歌的知识分子,鸡毛信里的放羊娃,加拿大的白求恩等国际友人,都走上了抗战道路,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有人说《地道战》《地雷战》等抗战老电影,是抗日爽剧、神剧,那是他们又被沉渣泛起的唯武器论、国力论所蛊惑。没错,战争是残酷的,日寇是残暴的,敌人是强大的。但战争的伟力在于人民,只要把人民动员起来,非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失败,这已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

 

本来,抗战向何处去,早已由历史回答。但一段时间以来,宣扬国军抗战如何悲壮,战争如何残酷的影视剧很盛行。表面看很动人,实则悄悄灌输唯武器论、失败论、悲观论。导致一些人对抗战老电影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产生怀疑。

 

为什么老电影表现战争不够残酷,是由当时的历史状况所决定的。一是从1840年以来,百年战火,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死去,人民普遍带有严重的战争创伤。刚刚建国,又打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如果电影拍得太残酷,怕人们承受不了。即便同时期的外国电影,也普遍没有当今战争片残酷。二是当时的老电影立意并非光是反战,还有备战。基于新中国当时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需要威武奋发地鼓舞人民时刻准备斗争。如果电影拍得太残酷,不利于征兵备战。三是国人的欣赏传统。古代戏曲历来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人民群众也喜闻乐见,加之当年确实经历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新中国需要文艺作品以革命乐观主义鼓舞人民斗志。

 

老电影的故事往往脱胎于真实历史,演职员来自于战火中,又离战争年代不远,无论是细节、道具的真实,还是人物的精神风貌,都是现在电影无法比拟的。

 

老一辈打了那么多仗,换来了长久的和平。有一个发人深醒的现象,和平越久,后面电影拍得越残酷,有些人就以此置疑过去电影的真实性。

 

电影不是纪录片,是文艺作品,要考虑社会影响和教化作用。《南京照像馆》很好地把握了残酷的尺度,把一些血腥、少儿不宜的情节,用照片、背景闪过,或通过人物内心表演来展现,使暑期放假的少年儿童也能观看,起到了很好的全民警示教育作用。

 

《南京照像馆》让大量年轻观众走进影院,好多人看完影片久久不愿意离去。说明电影直击心灵,在过度娱乐的社会风气中,注入了一股清流。

 

《南京照像馆》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魅力,因为重拾人民叙事,让电影具有了穿透力、感染力,让现下多元的社会又有了凝聚力,承接了建国初期老电影的叙事逻辑,再次告诉观众,战争的伟力在于人民!

 

这是日本右翼最害怕的事,他们用了多少年来忽悠、渗透,培养了无数精日,让你无原则地放弃仇恨,稀里糊涂和解,消解民众的抗战记忆和意志,结果被一句台词:“我们不是朋友!”,顷刻瓦解!

 

抗战叙事正本清源,《南京照像馆》或许是个转折......

 

文章来源于野丫 ,作者野丫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