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需“飞两遍”的窘迫,到如今歼-20隐身战机、C919大飞机翱翔天际,中国航空工业用70余年完成了从“修理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这条征程背后,是几代航空人“忠诚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写照,更是一部中国科技崛起的缩影。
01
从零起步:修理仿制的艰难创业
《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影印件
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颁布《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正式起步。在苏联援助下,中国以“先修理后制造”为方针,逐步搭建起航空体系: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新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由南昌飞机制造厂(国营320厂)仿制苏联雅克-18的此举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不能自行制造飞机的历史。
1956年7月13日全部采用中国自制零件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1956年7月19日,歼-5原型机由试飞员吴克明驾驶首次试飞成功。歼-5的研制装备,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成批生产喷气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1960年代,面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回专家的技术断供危机,中国航空工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启了自主研制的艰难征程。这一时期诞生的歼-6超音速战机和强-5对地攻击机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单纯模仿,从仿制迈向自主设计的重大突破。
歼-6(左),强-5(右)
这一阶段,中国航空工业在技术封锁的困境中艰难起步。航空科研人员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逐字翻译苏联技术手册、自行搭建简易风洞实验室,甚至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复杂的空气动力学计算。1961年,航空工业局组织编撰《飞机设计员手册》,系统梳理了从材料选用到结构设计的全流程规范,成为中国首部自主航空设计标准。这些看似微小的积累,却为后续型号研发构建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使中国航空工业终于摆脱了"照葫芦画瓢"的仿制阶段,迈入自主创新的新纪元。
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的
引进来、走出去与自主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探索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一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
1.技术引进的突破与局限
1979年与麦道公司签署的首份来料装配合同,拉开了航空转包生产的序幕。通过MD82/90组装项目,中国积累了大型飞机装配经验,但核心技术的获取仍受制于人。中德MPC75项目的技术转让虽培养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等人才,却因政策转向而中断。这种"市场换技术"的阵痛,促使中国航空人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民航第一架由上海组装的MD82
2.军民融合的转型之路
在邓小平"军援转军贸"战略指引下,1979年成立的中航技公司实现歼-6、强-5等装备出口创汇。K8教练机通过埃及合作生产首次实现技术输出,运12飞机出口17国71架,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偿援助"转向商业化运作。这种军民协同模式,为后续枭龙战斗机(中巴联合研制)等国际合作项目积累了经验。
K8飞越金字塔
3.自主创新的体系重构
在运10下马的教训后,中国逐步建立"自主研制+国际合作"的双轨机制。ARJ21作为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其数字化设计突破为C919奠定基础。航空工业50多家单位承担C919机体90%结构工作量,并通过与赛峰等企业的对等合资掌握关键子系统技术。这种"核心自主、全球配套"的模式,使中国在大型客机、无人机(翼龙系列)等领域实现从"小学徒"到"合伙人"的蜕变。
ARJ21及工艺分离面的划分
这一时期的探索,形成了"引进—消化—创新—输出"的完整闭环。正如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所言:"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中国航空工业最终在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的辩证统一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03
基于"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
的中国模式解析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并行者"的历史性跨越,构建起"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立体化创新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装备发展模式。这一阶段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通过"国家课题+企业自主攻关"双轮驱动,将基础研究(如超材料、高温合金)、应用研究(复合机身制造工艺)与型号研制(C919、歼20)深度绑定。例如,歼20的预研工作早在歼10首飞前就已启动,其隐身气动布局直接受益于1990年代成都所的预研积累。这种"预研超前型号10年"的前瞻布局,使中国在无人机(翼龙系列)、eVTOL等新兴领域快速实现技术反超。
2.军民融合的产业化路径
在"生产一代"环节,运20大型运输机与ARJ21支线客机实现批量化生产,2023年航空制造业市场规模突破5800亿元,复合材料应用比例较2018年提升86%。同时,"试制一代"的C919客机通过商业化运营验证国产化率突破60%,其采用的第三代铝锂合金和国产航电系统,反向赋能军用航空装备升级。这种军民技术双向转化模式,被聂荣臻元帅誉为"用两条腿走路的中国方案"。
3.全球化视野下的技术突围
面对国际技术封锁,中国创新性地采用"核心自主+全球配套"策略:歼20的涡扇-15发动机实现100%国产化,而C919则通过中法联合研制航电系统提升国际适航竞争力。成都所无人机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建立的研发流程,更成为全球大型无人机研制的三大标准范式之一。2023年中国航空制造业全球市场份额达18%,在亚太市场增速持续领跑。
这一发展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预研阶段允许"百花齐放"(如歼9下马后衍生出10余种子方案),试制阶段强调"需求牵引"(攻击-2无人机按作战场景定制),生产阶段追求"技术冻结"(运20采用模块化生产线)。正如航空工业集团2035规划所述,这种"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闭环管理,正推动中国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加速迈进。
04
平潭海峡空天未来馆
传承航空精神,探索深蓝未来
真波音747改造无动力亲子乐园、波音747B飞机拆卸引擎展览
多款飞行驾驶模拟器,还原飞机真实操控台,沉浸飞行体验
探馆指南
地点:平潭海峡空调未来馆(导航直达)
开放时间:每日09:00-18:00(最后入场17:30)
门票预约:官方购票小程序、抖音、铁路12306均可购票,关注官方公众号获取最新活动信息。
从修理厂里的螺丝钉到隐身战机的纳米涂层,中国航空工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了“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真理。站在新时代起点,航空人正以“勇攀高峰”的姿态,托举更多“大国重器”飞向深蓝。
来源:空天未来馆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中国航空史丨从一部自力更生的从“跟跑”到“领跑”的蓝天征程总结
2025-08-09•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