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知青铸魂|扎根黄土的青春誓言
点击:  作者:知青铸魂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  发布时间:2025-07-31 21:57:23

 

1.jpg 


1969年春节前夕,一列绿皮火车载着1200余名北京知青驶出北京。三天三夜后,他们在铜川换乘卡车,再步行15里雪路,抵达延安的沟峁与窑洞。他们看见纸糊窗棂后透出的煤油灯火,看见老乡怀里抱着柴禾、脸上却挂着朴实的笑,那时的他们尚不知道:共和国的这段安排,将以最粗粝的方式完成一次面向未来的精神淬火。


五十六年后,“延火铸魂,青材笃行”实践团的青年们,循着先辈的足迹踏上这片土地,在延安窑洞斑驳的土墙上触摸时光的温度,试图回答那个跨越时空的追问:是什么力量,让一代代青年在苦难中淬炼出信仰的锋芒?

 

一、苦难:被“放大”的生活教科书


新挖的土窑洞,夏季返潮,冬季透风,窗棂上糊的麻纸常被风沙撕开一道口子;人均年口粮只有五斤白面,其余是难以下咽的高粱米、棒子面,胃病成为集体记忆;挑粪上山,一天七趟,肩膀先是红肿继而破皮,血泡挑破后钻心地疼。饥饿、寒冷、体力透支,这些看似“负面”的词汇,却在知青心里被重新编码: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障碍,而是共和国青年与大地母亲“肌肤相亲”的仪式。


煤油灯下读《矛盾论》,窑洞里辩论“教育与再教育”,擀饺子皮时哼起老乡教的陕北民谣,每周一次集体洗衣的嬉笑——苦与乐被缝合成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正是在“饿到贴心贴后心”的极限体验里,他们第一次真正读懂“受苦人”三个字:它不是形容词,而是身份,是历史,是使命。于是,胃里的灼痛转化为脑中的沉思:延安窑洞为何能出马列主义?答案在土地里、在扁担上、在老乡眼角的褶皱里——艰难困苦就是成才必修课。

 

2.jpg

 

在实践团走进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石圪塔村座谈时,通过与曾经和北京知青一起劳动过的当地村民马振兵老先生的交谈,我们也了解到:当年的北京知青都是非常能吃苦、肯干活的好同志,他们在村里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利用自己的知识给村里的娃娃教书,传播知识;提到丁老师时,马老先生也提到:丁老师在返程后也没和这边断了联系,经常回这边看望大家,关心河庄坪真的发展;同时,他也陆续资助了村里的3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3.jpg

 

二、回赠:从“山里的孩子”到“山外的世界”


在经历了几年磨砺之后,回城的路上,他们挥泪与老乡告别,但未曾真正离开。那条蜿蜒的山路,一头连着北京的高楼,一头连着延安的沟峁,成为隐形的精神脐带。


知青们渴望着回报给延安点什么,首先,是知识的回传。当年,他们在油灯下教娃娃读书写字,为山里的孩子打开第一扇窗;如今,5.1万册图书、11间机器人教室沿着高速公路返回延安,让“黄土高坡也能长出科技苗”。

 

4.jpg

 

其次,是生命的守护。2015年起,他们联络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三期捐赠8亿元医疗设备,覆盖50余乡镇卫生院,让“小病不出乡”成为现实。


从单向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双向的“城乡命运共同体”,延安与知青完成了历史角色的互换:曾经,土地教会青年如何生存;如今,青年教会土地如何繁荣。这不是简单的“报恩”,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精神接力:把个人记忆升华为公共福祉,把集体苦难转译为时代动能。

 

5.jpg


三、转译:延安精神的现代面孔


“躺平”、“内卷”成为流行语的今天,“一天七趟挑粪上山”的往事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恰恰是这种“极限体验”,为知青一代植入了抗压芯片:他们有人回京后接连攻关个国家项目,有人在睡梦中悟迭代算法。他们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坚定正确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时代品格。

 

6.jpg

 

实践团成员重读知青在延安的淬火历程,便不只是回望历史,更是一次面向当下的精神引领。那段把饥饿、寒冷与体力透支转化为“与大地母亲肌肤相亲”的经历,当代青年同样值得深思:知青们在知青的时光中切身体会到了肌肤之苦,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格支撑他们迈过了一个又一个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当代青年打破躺平、推翻焦虑的精神钥匙。

 

7.jpg

 

知青播下的火种,从未熄灭。它在实践团青年的笔记本里,在乡村小学的新图书角里,在山乡变美变富的故事里。延安精神的火种,在当代青年手中继续燃烧,照亮个人前行之路,转化为破解“卡脖子”技术的代码、乡村振兴田野上的汗水,更熔铸成挺立时代潮头的脊梁,引领青年续写时代新篇章。

 

8.jpg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修订发布)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知青铸魂|扎根黄土的青春誓言

    2025-07-31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