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曹展|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筑牢立德树人的精神基石
点击: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7-25 10:45: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双重浪潮冲击下,如何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扎根于青少年心灵,已成为关乎民族未来的时代命题。本文将从认知规律、实践路径和时代挑战三个维度,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施策略。

 

一、遵循认知规律:构建阶梯式教育体系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7-12岁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某省教育厅的跟踪调查显示,接受系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小学生,其国家认同感较对照组高出37%。这提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握三个关键节点:

 

1. 学前阶段:通过国旗、国歌等符号建立情感联结。孩子们在唱国歌、升国旗的仪式中初步感受国家的概念,培养对国家的初步认知和归属感。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孩子们参加升旗仪式,通过讲解国旗的含义和历史,让孩子们从小在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

 

2. 小学阶段:借助英雄故事、传统节日培育文化认同。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讲述英雄故事、庆祝传统节日等,让孩子们了解并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北京某实验小学开发的“五星红旗课程”,将爱国元素融入语文、美术、音乐等多学科,使抽象的国家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

 

3. 中学阶段:结合历史地理教学深化理性认知。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可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和认识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通过讲解中国近代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二、创新实践路径: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

 

传统的说教式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有限。当代教育需要创设“三位一体”的实践场景:

 

1. 校园场景:建立校史馆、爱国主题长廊等实体空间。通过展示学校的历史沿革、优秀校友事迹等,让孩子们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氛围。例如,某中学设立了“校史馆”,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 家庭场景:设计亲子共读红色家书等互动项目。家庭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通过亲子共读红色家书、观看爱国电影等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感受爱国情怀,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的国家意识。例如,“亲子共读红色经典”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

 

3. 社会场景:组织博物馆研学、老兵访谈等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与老兵交流等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国家的伟大。例如,“重走长征路”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调研社区发展变迁,自主完成《家国变迁口述史》,这种参与式学习使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生活化。

 

三、应对时代挑战:构建数字教育新范式

 

在短视频、网络游戏占据青少年大量注意力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创新表达方式。某知名教育科技公司开发的“重走长征路”VR体验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试用学校的学生历史知识留存率提升至68%。这启示我们:

 

1. 运用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国家的伟大。例如,“重走长征路”VR体验课程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长征的艰苦环境中,深切体会到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2. 开发爱国主题优质数字内容: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创作和传播更多优质的爱国主题内容。例如,“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短视频、爱国主题微电影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表现手法,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3. 建立线上线下协同教育机制:将线上资源和线下实践相结合,形成互补优势。例如,“线上课堂+线下实践”的模式,让孩子们在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能通过实践活动深化认识和理解。

 

需要警惕的是,形式创新不能替代内涵建设。某地开展的“爱国主题电竞赛”引发争议,提醒我们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守住教育本质,避免娱乐化倾向。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孩子们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为目标,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形式的新颖。

 

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本质上是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基石。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润物无声”的智慧,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勇气。当孩子们能在敦煌飞天的动画中读懂文化自信,在航天模型的制作中体会科技强国,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感知责任担当时,爱国主义这颗种子就能真正生根发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持续的教育实践时,才能培养出既有中国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爱国的天空!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