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陶余来:成果最是硬道理
点击:  作者:陶余来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7-24 11:30:54

 

 

不用写论文,也能拿学位。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如今迎来验收时刻。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一篇题为《把毕业论文“写”在实践成果中》的报道让人欣喜。

 

有人评论这一试点的意义,认为有的工程类专业偏实践应用,其科研成果难以用论文形式呈现,一味要求学术创新反而削足适履。

 

事实上,无论是凭借一套仪器设备及研发报告通过答辩的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硕士生王茜,还是以方案设计、产品设计等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天津大学10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工程硕士生,他们不过是换了一种论文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他们的科研成果只不过难以用传统的文字形式呈现,而如果借助音视频、PPT等现代表达,写成论文并非难事。

 

路易·艾黎为培黎学校制定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与我国传统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毛泽东同志“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等几代领导人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学说不谋而合。

 

有人认为,从市场需求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长期存在。有些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也更喜欢纸上谈兵”。由于缺少产业支撑,工程类硕博士和学术型硕博士的培养路径区别不大,导致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实验室与生产线脱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学术型硕博士的培养也存在研究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导致缺乏学术价值、“精致而平庸”的“论文”泛滥。如果说长期以来,工程类硕博士和学术型硕博士的培养路径区别不大,是因为听任了工程类硕博士论文的“纸面性”,那么如今,我们也同样有必要突出学术型硕博士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至少,在重实践成果、学术价值方面,工程类硕博士和学术型硕博士的培养路径当是相向而行,没必要刻意放大二者的区别。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作为切入点,优化评价“指挥棒”,正是为了适应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首先要颠覆对传统论文样式的看法,树立只要能展示实践成果,一切表达方式(包括研发报告、设计方案等)皆可为“文”的观念。此外,这种改革不能局限于工程类硕博士培养,而亟需拓展至包括学术型硕博士培养的高等教育全领域。

 

如果说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可以实现以制度化方式倡导工程类学子聚焦真问题、锻造真能力,肯定其实践成果的价值,激励更多工程类学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技术进步,那么,以制度化方式引导学术型硕博士聚焦真问题、锻造真能力,用知识解决学术问题,推动基础科学进步,甚至更为重要。如同重视工程类(专业类)硕博士的实践成果一样,只有科学甄别、推崇学术型硕博士研究的“学术价值”,才能扭转学术型研究领域大量“精致而平庸”的“论文”泛滥现象。

 

当然,“用事实说话”,“皇帝的新装”难以冒充工程类实践成果。相对而言,学术型硕博士研究的学术价值较难证伪。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一样,只有严格标准,突破难题,倡导实事求是的文风,力戒“八股”式形式主义,才能推动学术型硕博士培养改革进一步深化、取得实效。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陶余来:成果最是硬道理

    2025-07-24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