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三农建设 > 阅读信息
宗峻龙:让特色产业串起乡村“振兴链”
点击:  作者:宗峻龙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7-18 09:33:57

 

 

研读乡村振兴的相关论述,愈发觉得耕地保护、产业链延伸与城乡融合这三者,恰似乡村振兴画卷上的三抹重彩——缺了哪一笔,都绘不出全面振兴的鲜活图景。唯有三者同频共振,方能让乡村发展的脉络愈发清晰。

 

一、把住耕地“生命线”,让土地扎下深根

 

耕地是乡村的“筋骨”,没了硬朗的筋骨,再美的蓝图也立不住。当下个别地方出现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好比在大树根须上砍凿,看似无碍枝叶生长,实则已伤了根本。见过有的村庄,为建临时厂房填了半亩水田,短期内厂房带来了租金,可三年后项目撤走,留下的硬化地面再难复耕,村民望着荒废的地块直叹“可惜”;也有地方跟风种经济作物,把种了几代人的粮田改成果园,几年后土壤板结,想种回水稻都得先花大力气改良。

 

护住耕地,不妨学些“精耕细作”的智慧:像江苏某些村庄那样,给耕地建“健康档案”,定期检测土壤肥力,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让土地“元气满满”;又如东北的轮作模式,玉米与大豆交替种植,既养地又增产,让每一寸耕地都能“休养生息”。唯有如此,土地才能持续托举乡村的未来。

 

二、拉长老产业“链条”,让收成长出新值

 

守好耕地只是第一步,得让地里的“金疙瘩”真正变成手里的“活钱”,这就需要给产业装上“延伸器”。不少农民常说“种得好不如卖得好”,这话道破了关键——就像陕北的小米,以前论斤卖顶多几块钱,做成小米粥礼盒、小米醋,身价翻了倍还成了“网红”;云南的普洱茶,不光卖茶叶,还搞起了“茶园认养”,城里人线上认养茶树,村民代管采收,一片叶子牵起了城乡两端的收益。

 

乡村产业的巧思,正在于“跳出庄稼看庄稼”:地里种的是粮食,眼里能看到食品加工的车间;树上结的是果子,心里能想到观光采摘的游客。把“土产”变成“特产”,让“好收成”连着“好收益”,农民的腰杆自然挺得更直。

 

三、搭起城乡“连心桥”,让要素活起来

 

乡村振兴从不是“单枪匹马”的奋斗,得让城市与乡村像两棵相邻的树,根系在地下交错,枝叶在空中呼应。如今一些村庄留不住人,症结就在于城乡之间的“桥”没搭牢:有的村离镇上集市有十里山路,秋收时挑一担红薯进城,路上就得耗两小时;有的村小学只有两位老师,年轻人为了孩子上学,只能举家搬到县城,留下老屋在风中摇晃。

 

架好这座桥,得从“细处”着手:修宽村口的路,让冷链车能直接开到田埂边,摘下的鲜桃当天就能运到城里超市;引好城里的“智”,让退休教师来村小支教,让医生定期到村卫生室坐诊,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自然愿意回来“添砖加瓦”。当城市的资源能顺畅流进来,乡村的宝贝能便捷送出去,乡村振兴就有了流动的活水。

 

说到底,耕地是乡村的“底气”,产业是乡村的“底气”,融合是乡村的“灵气”。三者拧成一股绳,乡村才能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殷实,又有“乡村四月闲人少”的活力,在振兴之路上步步生花。

 

(作者:宗峻龙,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