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宗峻龙:让教育为人才供需“架桥铺路”
点击:  作者:宗峻龙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7-12 11:33:2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这一重要论述,为教育助力人才供需平衡指明了方向。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而言,从细微处着手,采取一系列“小举措”,就能汇聚成推动教育发展、优化人才供需结构的强大力量。

 

优化专业设置是紧跟人才供需变化的“小阀门”。在教育领域,专业设置如同调节人才供需的阀门,直接影响着人才的产出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与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脱节。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崛起,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大增,但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开设不足,培养的人才数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一些传统专业却因招生过多,导致人才过剩。因此,高校应深入调研人才市场动态,结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方向,像及时调节阀门一样,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淘汰那些就业前景不佳、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专业,增设新兴产业急需专业,使专业设置与人才供需变化紧密契合,为社会输送对口人才。

 

强化实践教学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小熔炉”。实践能力是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强化实践教学则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当下,不少教育机构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掌握大量知识,却缺乏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就像工厂里的熔炉,只有经过高温熔炼,原材料才能成为优质产品,学生也需在实践中锤炼,才能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实际项目。例如,一些工科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参与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优化等工作,不仅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还能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课程、实践项目比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竞赛,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搭建信息平台是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小桥梁”。在人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常常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人才找不到合适岗位。搭建信息平台,能像桥梁一样打破这种供需双方的隔阂。一方面,平台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包括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进行分类整理和发布;另一方面,汇总各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求职意向等资料,方便企业筛选。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搭建的人才服务平台,企业可在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在线投递简历,实现人才与岗位的快速匹配。此外,平台还能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为人才供需对接创造良好条件,提高人才配置效率,让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精准流向需求岗位,充分发挥人才价值。

 

从优化一个专业设置,到强化一门实践课程,再到搭建一个信息平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举措”,实则是教育为人才供需“架桥铺路”的关键。只要把这些细微之处做好做实,就能推动教育与人才供需紧密结合,源源不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作者:宗峻龙,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