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部一场召见中国大使的“愤怒表演”,在短短48小时后便沦为一场基于地理混乱和事实扭曲的闹剧。这场闹剧不仅暴露出德方在事件处理上的草率与不专业,更折射出红海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西方长期以来的话语双标。
事件脉络:德方指控荒诞,中方澄清有力
7月8日,柏林外交部大楼内气氛紧张。德国外交官以“完全不可接受”的严厉措辞向中国驻德大使提出抗议,声称中国军舰在红海对德国侦察机进行了“激光瞄准”。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更是向媒体宣称自己“非常恼火”,欧盟也紧随其后,谴责所谓中国军舰的行为“危险且不可接受”,一时间舆论甚嚣尘上。 然而,戏剧性的反转很快到来。中国国防部的两句话回应犹如一记重锤,打破了德方精心构建的虚假叙事。7月10日,国防部新闻局向媒体明确表示:“德方所言与事实完全不符。”原来,中国海军编队当时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既未进入红海,也未使用激光设备。 德方在7月8日高调指控,称中国军方在红海南部海域对参与欧盟“阿斯皮德斯行动”的德国侦察机进行激光照射。他们煞有介事地描绘了一幅惊险场景:7月2日,一架注册号为D—CUTE的比奇空中国王350侦察机在红海执行“盾牌”行动时,遭到中国军舰的激光瞄准。德国国防部发言人还补充说,这架由民航飞行员驾驶、搭载4名德军人员的飞机因此中断任务,安全返回吉布提基地。 中方的回应直接戳到了德方叙事的“肺管子”。7月9日,中国外交部率先声明德方描述“与事实完全不符”。次日,国防部公布的细节更让德方难以自圆其说:事发时中国舰艇编队正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并未进入红海海域活动,且激光设备全程未开机。亚丁湾与红海虽相邻,但以曼德海峡为界分属不同海域,中国军舰在物理上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海域,这一地理矛盾直指德方指控所表现出的幼稚与无知。 德方叙事:三大漏洞暴露险恶意图 德国精心炮制的“受害者剧本”在事实面前破绽百出,主要存在三处致命漏洞。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根本性错误。当德国坚称事件发生在红海时,中国海军第45批护航编队正在亚丁湾执行例行护航任务。尽管两地直线距离不远,但中间隔着明确的地理分界线——曼德海峡,这一错误使得德方的指控从根本上站不住脚。 其次是设备使用状态的矛盾。德方指控的核心是“激光瞄准”,而中方明确表示激光设备全程未开机。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激光照射通常用于非接触式示警,若德机保持安全距离,根本不可能触发此类反制措施。 再者,德方刻意回避了侦察机行为的可疑性。卫星轨迹分析显示,涉事德机曾在中国052D驱逐舰10海里(约18.5公里)内盘旋,明显进入了激光武器的有效射程(通常≤10公里)。这架表面上为民用注册、实则搭载军用设备的侦察机,其多次抵近行为已构成典型的侦察挑衅。军事观察家注意到,德方在渲染“受害”情绪时,绝口不提侦察机为何反复接近中国舰艇,这种选择性叙事暴露了其险恶的战略意图:通过制造“中国威胁”舆论,服务于欧盟强化红海控制的战略布局,同时抹黑中国在吉布提保障基地的合法存在。 西方剧本:叙事操纵的双重法则 西方在类似事件中的话语操纵已形成固定套路,其双标行为尽显无遗。 避重就轻是他们的标准操作。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高调宣称“危及人员安全”,却故意忽略了两个关键事实:该机是民用外包性质的“临时工”飞机,且事件后飞机安全返航,人员无恙。他们只强调“被照射”的结果,却掩盖了侦察机越界挑衅的本质。 “安全”话语的滥用构成了第二重双标。欧盟将自身的军事行动包装为“保护红海航道”,却将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持续15年的护航行动污名化。自2008年以来,中国海军已为7000余艘中外船只护航,其中超半数是外国船只和世界粮食计划署船舶,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西方话语霸权在这类事件中不断重演。2020年美军曾炒作“中国激光照射P—8A侦察机”,2022年澳大利亚也上演过类似戏码。张军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典型的倒打一耙。他们自己的飞机先进行挑衅骚扰,一旦遭到反制,就利用媒体装可怜、卖惨,制造舆论抹黑中国。” 红海棋局:地缘博弈的新战场 红海水域正逐渐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前沿阵地,中欧在该地区的战略意图存在本质差异。欧盟的“阿斯皮德斯行动”名义上是针对胡塞武装,实则是配合美国强化对红海—苏伊士运河航道的控制。而中国始终坚持中立原则,与各方保持沟通,专注于反海盗护航工作。这种定位差异使得双方在同一海域的活动产生了战略竞争态势。 战略意图的深层对抗。红海—亚丁湾已成为大国战略投射的“试验场”。欧盟主导的“阿斯皮德斯行动”虽以护航为名,实则与美国“繁荣卫士”行动形成战略呼应,意图重塑红海航道控制权。德国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其吉布提基地部署的P—3C反潜机与舰艇编队,与美军第五舰队形成战术协同。相较之下,中国在亚丁湾的常态化护航始终恪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0-107条关于打击海盗的授权边界,15年间护航7000余艘商船的记录,正凸显两种战略路径的本质差异——前者追求地缘控制,后者专注国际责任。 吉布提基地的镜像博弈。中国吉布提保障基地与西方军事存在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集装箱内装载的是医疗物资和维和装备,后者则部署着战略侦察设备。这种差异折射出两种安全观——中国基地主要服务亚丁湾护航和非洲维和行动,而德国参与的欧盟行动已超出联合国安理会2722号决议授权范围,演变为“以护航之名行战略侦察之实”。卫星影像显示,德方侦察机在2025年上半年对中国舰艇的抵近频次同比激增47%,这种“擦边球”战术实为战略试探。 规则话语权的世纪较量。激光照射争议背后是国际海洋规则的诠释权争夺。西方正试图将《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UES)拓展为“单方面约束工具”,2025年6月北约防长会议已提议将“激光安全距离”单边设定为20海里。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报告指出,此类标准若固化,将实质性压缩发展中国家海军行动空间。值得警惕的是,德国在事件中刻意混淆《芝加哥公约》民用航空规则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军用舰艇权利,这种法律战手段实为规则重构的前哨战。 中德关系:矛盾交织与未来之困 此次风波折射出中德关系存在的深层矛盾。 经济共生与安全对立的撕裂。2025年1-6月中德贸易额达1287亿欧元,同比增长4.3%,但战略互信却降至历史低点。这种“经济热、政治冷”的悖论源于结构性矛盾:德国汽车业35%利润依赖中国市场,但军事领域又深度绑定北约“印太战略”。默茨政府近期批准向印太地区增派护卫舰的决议,与在华企业的“去风险化”呼吁形成尖锐对立,暴露出“经济现实主义”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可调和。 欧盟框架下的对华政策困境。德国在欧盟对华政策中的“双重角色”日益明显:既主导《欧盟—中国战略展望》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又在具体事务中寻求务实合作。这种分裂在2025年6月的中德第八轮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中显露无遗——瓦德富尔外长既强调“德中应成为可信赖伙伴”,又紧跟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这种“对话桌上握手,谈判桌上亮剑”的策略,实则是欧盟对华“竞争性合作”范式的典型体现。 国内政治的“中国议题工具化”。当前德国联合政府支持率已跌破40%,极右翼选择党借“中国威胁论”持续施压。政治光谱分析显示,2025年联邦议院涉华提案中,76%来自绿党和选择党,内容多聚焦所谓“人权”“技术安全”议题。这种将中国议题工具化的倾向,导致默茨政府不得不在激光事件中采取“先抗议、后核实”的非常规操作,实质是向国内民粹势力缴纳“政治保护费”。 未来路径:危机管控与规则重塑 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构建新的机制。 建立战略护栏的迫切性。中欧可以借鉴中美“海空相遇准则”,设立专门的沟通渠道,及时交流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而产生误判。国防部在回应中已明确表态:“希望德方尊重客观事实,与中方加强沟通协调。” 中德急需借鉴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制定专属的《意外相遇管理规程》。重点应包括:明确侦察机与舰艇的“非接触距离”(建议12海里);设立柏林—北京直通热线,借鉴2021年设立的中德气候变化热线成功经验;建立每月海上行动通报机制,参考《中德农业合作年度报告》信息共享模式。此类机制可参考2025年4月王毅外长提出的“责任伙伴关系”框架,将危机管控纳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升级版。 推动国际规则体系改革。中国应联合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制定《激光技术军事应用国际准则》,重点突破三个方向:明确激光作为非杀伤性警告工具的使用条件(参照《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激光致盲武器议定书);建立第三方卫星监测机制,破解“谁主张谁举证”的单边指控困境;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增设“新兴技术安全小组”,吸纳非洲、拉美国家参与标准制定。这种规则重塑可借鉴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成功经验。 构建红海安全共同体。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超越零和博弈,中方倡议可包括:将亚丁湾护航机制升级为“红海多边安全对话平台”,吸纳埃及、沙特等沿岸国家参与;建立联合情报共享中心,整合欧盟“阿斯皮德斯”、中国护航编队和俄罗斯地中海分舰队的情报资源;设立“海盗威胁等级”联合评估机制,避免个别国家滥用安全话语扩大军事存在。这种路径选择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核心理念,也与德国主张的”多边主义改革“存在战略契合点”。唯有将竞争纳入合作框架,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红海新秩序。 共同维护航道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红海—亚丁湾航道承载着全球12%的贸易量,各方利益深度交织。中国外交部呼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加强沟通,避免误解误判”。德方若真的关心区域安全,就应停止抵近侦察等挑衅行为,与中国共同维护航线安全,而不是制造对立。 柏林政治人物的眼中,不能只看到一个虚构的“红色威胁”,其“激光幻觉”终须要面对事实,红海不能成为任意虚构的威胁剧本,这需要德国等各国舰艇真心实意地相向而行,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正如搜狐军事评论员所言:“与其费尽心机搞舆论战,不如踏踏实实做点维护地区稳定的事。” (作者:韩光军;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韩光军:德国碰瓷中国上演“激光闹剧”尽显红海博弈与西方话语双标
2025-07-14•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