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秦明|国民党也曾是个革命党:从“同志”称谓回归说起
点击:  作者:秦明    来源:子夜呐喊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7-14 11:13:44

 

 

这几天很多人在热议同志称谓的回归,这让笔者想起了1944年蒋经国任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时,为革新国民党风气,要求其派系成员互称同志,因而得名建丰同志的典故。

 

蒋经国曾留学苏联,这种称谓上的要求多少受此影响,建丰同志试图仿效苏联革命传统,重振国民党的革命性。

 

不过,建丰同志大抵没能拎清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早已经随着老蒋的清党发生了彻底的变质。雄心勃勃的上海打虎行动,最终因为打到四大家族、打到自个儿亲戚头上,因为老蒋亲自出马,黯然收场……

 

很多人不清楚的一个事实是:国民党也曾经是一个革命政党。

 

哪怕是旧三民主义,其纲领仍旧是进步性的:推翻满清帝制(辛亥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民族主义,建立共和制、终结千年君主专制的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试图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尽管未彻底实行)的民生主义。

 

当然,旧三民主义终究是失败了,这里既有理论上局限性(如只有空洞目标无实施路径,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等),也有阶级局限性(如政党建设不足以及其所依靠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

 

俄国十月革命对孙中山造成了巨大的触动,主动向苏俄发送贺信表达合作意愿,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将在东方建立。1918年,孙中山其发表的《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中首先对国民党党内成员首先使用了同志一词,这正是受到苏俄革命的影响。同志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意为志同道合的人;俄语中的товарищ(中文谐音达瓦里希)一词也是相似意思。俄国十二月党人在反对沙皇专制的起义中使用了товарищ一词,后来布尔什维克沿用了这一称呼。

 

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改组,确立联俄、容共、扶助农工政策,吸收共产党人加入,推动工农运动,国民党的革命色彩表现得更加浓厚。其动员方式是依靠知识分子、会党、新军及部分工农,以唤醒民众为革命动力;建立起了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但是,因为惧怕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威胁其自身利益,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的保守势力最终结盟,选择武力清党,英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也选择支持蒋介石。因为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以及苏联顾问的策略失误,蒋介石在试探性的中山舰事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酿成了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搞清党,杀害的不仅仅是数千共产党员,更多的其实是国民党的基层党员以及有左倾倾向的党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到1934年,蒋介石搞了八个年头的清党,杀掉的国民党党员超过37万之巨!

 

这意味着蒋介石把孙中山为国民党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两条大腿,生生砍掉了一条。这个曾经的革命党从此失去了党组内部的基层支持与广泛的民心支持。据国民党自己的官方数据统计,在清党之后,南京政府在全国统治区内的县、镇的党组织萎缩掉了80%。这个曾经试图代表工农利益的国民党重新回到了军阀把持的局面。其阶级基础从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蜕变成了地主、买办、官僚资本集团。国民党由此从一个革命政党蜕变成了一个反革命政党。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内部不乏真心爱国的抗日将领,正面战场也实实在在地打了很多场硬仗。但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为什么打成了那个熊样?除了微操大师蒋介石的无能,更主要的原因就是蒋介石的清党基本斩断了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所谓的全民抗战在国民党那里根本无法实行。

 

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逐渐淡化同志这一带有左翼色彩的称呼,转向等级分明的官僚称谓;特别是1929年国民党三大后党争纷起,蒋介石宣布进入训政时期,同志这个称呼也就彻底失去了原本意义。

 

直到蒋经国推动的同志使用,也很难再把国民党拉回原来的轨道。嘴上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地主、买办、官僚资本集团,除了为了一己之私相互算计,哪里还来的志同道合呢?

 

来源:子夜呐喊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