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秦明:篡改“钱学森之问”给胡适捧臭脚,合适吗?
点击:  作者:秦明    来源:子夜呐喊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3-18 13:48:50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发了胡适论教育的一段话引来一些网友的批评,湖南师大随后删除了胡适的名字。

 

这件事继而在网络上引发了那些把胡适看作祖师爷的自由派的强烈谴责。

 

要想厘清胡适以及胡适的拥趸们的思想根源,就不得不回顾一下历史了。20世纪初以来,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它们在政治上支持腐败的满清王朝,经济上对华倾向商品,为了培养华尔街垄断资本在华代理人,以便于通过它们在中国人民中建立崇美亲美的思想基础,美国政府又进行所谓的退还庚子赔款,发动中国派遣留学生的活动。胡适就是在1911年迎合这种帝国主义的需要去到美国,通过七年留学深造开始了出身封建世家的胡适向买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转化。

 

胡适这一阶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和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有着密切联系,处处高人一等,左右逢源;在学术上既有半封建文化教养又深受帝国主义文化熏陶,表现得中西兼顾头头是道。他们以其社会地位和思想影响为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者所重视而成为买办资产阶级的领军人物和帝国主义的的代言人。胡适的一生便是这类买办资产阶级在成长发展的缩影。

 

所以,把胡适说成是汉奸,他比起汪精卫还远不够格;但说他是买办文人投降派却毫不为过。

 

不过笔者觉得,胡适这个人也可以一分为二去看待。他讲过一些正确的话,办过一些好事(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但也的确讲过太多错误的话,办过很多坏事(例如抗战期间的投降倾向以及一贯的反共立场)。所以,胡适不应该是一个禁忌,他讲的正确的话我们应当肯定。但是,湖南师大这条微博却不大对劲。

 

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胡适

 

胡适论教育的这段话字面意思倒也不错,只是由胡适讲出来就显得很讽刺了,因为胡适的所作所为恰恰是他自己这段话所否定的。

 

胡适顶着36个博士学位的光环,但胡适的学问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章太炎评价说: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他连都没有。整理过《胡适口述自传》的近代史大家唐德刚评价说:胡适之那几本破书,实在不值几文。所以我们如果把胡适看成个单纯的学者,那他便一无是处。连做个水经注专家,他也当之有愧。

 

胡适的36个博士学位,其中27个是在他担任驻美大使的四年时间里刷到的。蒋介石本来希望他去美国寻求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最起码寻求对国民党的支持。然而,胡适上任之后却采取四不政策(即不宣传、不借款、不购军火、不办救济事业),一门心思走穴演讲、刷荣誉博士学位,来为自己装点门面。后来连老蒋都骂他徒有个人而无国家

 

如此无才、无德的胡适,不就是活生生地把教育当成给自己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吗?

 

所谓为人师表,首先得言行一致吧。拿胡适这种表里不一的家伙论教育言论给学生灌鸡汤,不怕教出一群自私虚伪的家伙吗?

 

胡适的治学态度相当不严谨,充斥着唯心主义和胡编乱造。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胡适的拥趸们与胡适大致一个德性。这次网络吵架笔者原本没兴趣参与,因为批判胡适的文章笔者以前写过了。但令笔者无法容忍的是,拥护胡适的自由派竟然伪造钱学森之问,来捧胡适臭脚,笔者就不得不来正本清源了!

 

某位自由派搬出人民网刊登的一篇文章,来论证”“官方对胡适的肯定:

 

 

 

这篇文章里提到了钱学森之问,写道:

 

2005年,钱学森老先生曾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教育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不能仅在教育界找答案。事实上,我们至少应当从钱老提示的民国开始思考。胡适之先生作为民国学人群体中最富灵魂性的人物之一,是20世纪中国历史无法绕开的一个大人物,理应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

 

其逻辑就是说钱学森讲,新中国培养的学生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然后就借如此钱学森之问来夸赞胡适是民国大师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场网络骂战,笔者还真不知道这帮人竟然可以这么无耻地去编造、篡改钱学森同志的话。

 

据笔者了解,人们所说的钱学森之问,并不是钱学森同志本人的原话,而是别人归纳出来的。

 

钱学森之问最早出现的事件是在钱老逝世之后的第12天,20091111日安徽的《新安晚报》刊登了11位教授的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把钱学森之问归纳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次日,《人民网》的记者采访钱学森先生生前的秘书凃元季时,把所谓的钱学森之问表述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

 

在不同的报刊上,钱学森之问已经出现了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两个版本。

 

笔者找到了钱学森同志这段话的原始出处,是由新华社公开发布,刊登在200573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的报道:(笔者手头没有人民日报电子版,只有官方网站刊登的报道原文)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钱老的原话: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真相水落石出!

 

那么问题就来了,钱学森老先生曾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句钱学森之问又是谁最先编造出来的呢?笔者没有进一步考证的义务,因为笔者也没有追责的权力,这是肉食者该去干的事,因为这段编造已经流毒甚广,不仅充斥在诸多自媒体文章中,甚至已经出现在一些学校的考题中了:

 

 

文:秦明;来源:子夜呐喊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