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胡懋仁|高考的公平性需要保护
点击:  作者:胡懋仁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7-23 21:19:42

 

1.jpg

前些年,张桂梅任校长的华坪女高,有一位学生考上了浙江大学。能考上这样的大学,老师高兴,学生也高兴。过了一段时间,这位考上浙江大学的学生回来看望张校长。但在与张校长的谈话中,这位学生表示她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从一个贫困山村走出去的女孩,与那些在大城市中接受教育和长大的女孩相比,有着很多不同。那学生说,她的同学都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般说来,这样的评价不是什么含有褒义的话,意思是这样的人很圆滑,心眼儿多。但那学生并不是这个意思。她的意思是说,她的同学,看到美国人,就能用英语跟人交谈。看到法国人,就能用法语跟人交谈。看到德国人,又能用德语跟人交谈。而她这个华坪女高走出来的学生,只懂一点英语,而且还说不出口。因为当年在高中,她们学的都是纸面上的英语,没有机会开口说话。

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位女生感觉压力太大。她对张老师表示,她都快想放弃了。张老师却勉励她说,你能走到浙大,非常不容易。如果轻易放弃,那么你在此之前的一切努力就都白费了。你不能放弃,你必须坚持。那学生听了张老师的话,觉得确实也很对。她走到这一步,如果放弃也实在太可惜了。她不仅对不起张老师,也对不起她自己。

后来,这位学生确实非常努力。她在大学里有了较大的进步,对自己也有了更大的信心。后来,她再见到张校长时,对张校长说,她毕业后准备考国务院的公务员。张校长听到学生这样的想法,也为她感到非常高兴。在我看来,张校长的高兴恐怕不只是为了她准备考国务院的公务员,而是在张校长看来,这个学生摆脱了曾经的自卑,摆脱了曾经的不自信。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将来她是不是真的能考上国务院的公务员,倒不是那么要紧的事。

从这样一件事,让我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很多来自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孩子,由于当时他们面对的教育资源与国内一二线城市无法相比。那些在一二线城市里接受教育的孩子,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要比这些贫困地区孩子要多出很多。这些来自贫困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他们在知识储备,在教育所培训出来的技能方面,与这些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孩子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这不是她们的错。

现在国家为了建设教育强国,正在努力调配和公平配置合理的教育资源。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但也很艰巨。然而,这个问题又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的。今后将会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种教育资源不匹配、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还将继续存在。所以,一二线城市中的孩子与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孩子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得到解决的。

因此,我们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还是要在维护这种尽可能公平的基础上,让更多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们,能够进入较好大学学习的办法。前些年,有人提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建议,说不能单纯去看高考各科的成绩,还是要考虑考生的综合素质。这个建议幸好没有被完全采纳。如果我们的高考招生采纳了这样的意见,将会有很大一批来自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无法进入他们理想中更好的大学去学习。他们进入所谓好大学的机会将会被严重地剥夺。这在本来就不那么公平的情况下,又制造出更多的不公平。

很多人都说,我们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是能够最大地维护教育公平的制度。这个制度能够让更多的原本处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们有一个上升的通道,能够改变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本人的命运。这样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为了避免阶层的固化,这样的公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当然,这样的公平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居住在城乡不同地区的孩子们,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得不均衡,那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那里的孩子们已经处在某种不太公平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状态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尽快得到改变,我们只能维持现有的制度下尽可能实现的最大公平。

那些教育资源并不充沛的地区,那里的孩子们为了能考取更高的分数,他们不得不大量地刷题、做片子。这样的学习方式很痛苦,也并不科学合理。但是这种方式还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希望。这样的方式存在缺陷,这不需要否认。但是为了现在尽可能的公平,这样的状态还无法立刻改变。

能够改变阶层固化的考试招生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那些处在相对不利地位的孩子们。这也会激励更多的孩子投身到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动力。所以,这样的考试招生制度还是不要轻易地改变。

当然,将来有一天,国家对全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的配置越发合理,这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某些改革了。

毕竟国家之大,地域之广,那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同时,所谓教育资源本身,也有一个传统或者传承的特性。假设,如果我们把人大附中或者北京四中的全部师资一下子都搬到四川凉山,那就能在短期内建设起一个与北京的人大附中或者四中同样的高水平高中吗? 原来所存在的差距能只通过简单的物理迁移就能在短期内很快补足吗? 这样的可能性不能够说完全不存在,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大约还是比较小吧? 所以,虽然我们有可能在短期内在物理上补齐教育资源的短板,但在传统上、文化上、意识上培养这样的传承恐怕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就是说,即使在物理上实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但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的平等还需要一段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现行的、维护招生更多平等性的高考招生制度,还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延续下去。当然,对这个考试招生制度可能会有一个微调,但绝对不能把这种对公平性的保护给改掉。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