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政建设 > 阅读信息
宋紫嫣:让 “红色课堂” 走出文件袋
点击:  作者:宋紫嫣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7-19 10:00:08

 

 

近期,多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专项督查,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红色教育变了味:有的把参观纪念馆拍的合影贴满展板,就算完成现场教学;有的将党史知识竞赛答案提前印发,确保全员满分。这种文件里的学习、镜头前的教育,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让红色资源成了打卡道具,亟待用务实作风回归教育本质。

 

红色课堂要接地气,让历史照进现实。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个特殊展品:一本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笔记,里面既抄录着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也记录着带领村民改造梯田的方案。这种把历史经验转化为发展思路的学习,才是红色教育的真谛。反观有的单位组织参观,大巴车直接开到纪念馆门口,讲解员念完介绍词就返程,连周边村庄的发展现状都懒得看 —— 脱离实际的红色教育,就像无根的浮萍,永远扎不进党员心里。

 

红色课堂要动真格,让精神融入行动。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种泡桐、治沙害,用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谷文昌在东山修水利、造绿林,以实干践行了功成不必在我。这些榜样告诉我们:红色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解决问题的武器。去年河南暴雨后,许多党支部把主题党日开在救灾现场,党员们扛沙袋、送物资,用满身泥泞践行人民至上”—— 这样的红色教育,胜过千篇一律的心得体会。

 

红色课堂要重长效,让初心持续保鲜。有的党组织搞一阵风学习,上级检查时突击补笔记,检查结束后束之高阁;有的把打卡红色景点当成任务,照片发完就算学完。这些做法,本质上是把红色教育当成了完成时。实际上,就像延安时期的抗大坚持边学习、边战斗,今天的红色教育也该贯穿工作始终:在项目攻坚时想想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在服务群众时对照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唯有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化为经常,才能避免学用两张皮

 

红色资源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富矿,红色教育是锤炼党性的重要途径。只有跳出文件学习的套路,走出拍照留痕的误区,让红色课堂扎根实践土壤、连接群众需求,才能让每一次学习都成为初心的淬炼、使命的升华,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作者:宋紫嫣  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