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人民大学”到“恨国公知”
1980 年代,范士贵顶着“人大高材生”的光环毕业,本应成为建设国家的骨干。他却把图书馆里的西方政治哲学读成“圣经”,把改革开放读成“亡国倒计时”。同学回忆,那时的范士贵常把一句口头禅挂嘴边:“只要让我离开这片土地,扫厕所也光荣。”谁也没想到,这句“扫厕所”竟成了他四十年后的职业归宿。
二、柬埔寨的“卖妻鬻女”
2019 年,范士贵带着妻女一路南逃,落地柬埔寨。他把“自由世界”想象成遍地黄金,现实却是语言不通、签证过期、钱包见底。为了凑一张去欧洲的机票,他先在网上发帖“典妻”——只要有人肯出 5000 美元,就把妻子“寄存”半年;随后又以“给女儿更好的教育”为由,把未成年女儿托付给当地一名华商,换来 3000 美元“抚养费”。周围同胞骂他丧尽天良,他却在 Telegram 群里洋洋自得:“这叫资源整合,懂吗?”
三、“再润”荷兰:从“政治难民”到“清洁工”
靠着卖妻鬻女的钱,范士贵终于买到一张飞往阿姆斯特丹的机票。落地第二天,他就去移民局递交“政治庇护”申请,声称自己“因反华被迫害”。审核期间,他被安置在鹿特丹郊区的集装箱宿舍,每月领 250 欧元生活券。为了“融入”,他主动报名荷兰语班,却嫌老师发音不标准;想混华人圈子,又被同乡戳脊梁骨。熬了两年,移民局一纸通知:申请驳回,但考虑到遣返成本,允许他以“临时居留”身份打工自食其力。
今年 6 月,荷兰市政厅给这位 60 岁的“前高材生”安排了唯一愿意接收他的岗位——清晨 4 点半到 7 点半,负责打扫市中心三条商业街。合同写明:每小时 9.26 欧元,无社保,无年假。范士贵却在微信群里高调宣布:“我被政府正式录用,光宗耀祖!”配图是一身橙色马甲、手持扫帚的自拍,身后是阿姆斯特丹清晨的垃圾桶。
四、“光宗耀祖”的魔幻现场
消息传回国内,旧日同窗群里炸了锅:
有人贴出他当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我为什么深爱这片土地》,对比今日“扫街照”,感叹“自我否定到极致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有人翻出他在柬埔寨“卖女契书”的截图,质问“这就是你追求的文明社会?”;
更有远房亲戚直接拉黑家族群:“老范家祖坟冒的不是青烟,是沼气。”
而范士贵本人,面对中文互联网的群嘲,反倒更新了朋友圈封面:荷兰国旗加上一句英文——“Freedom has a price, and I’m paying it with dignity.”(自由有价,我以尊严支付。)
五、结语:一把扫帚的终极隐喻
从人民大学的讲坛,到阿姆斯特丹的街头;从“反华斗士”到“清洁工”,范士贵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荒诞的奥德赛。他卖掉妻子、典押女儿,换来一张通往“自由世界”的船票,最终却在黎明前最冷的街道上,把扫帚挥成一面自嘲的旗帜。
或许,那把橙色扫帚真正扫清的,是他对西方长达半世纪的玫瑰色滤镜;而他所谓“光宗耀祖”的呐喊,不过是自我催眠的最后一针麻醉剂。历史不会记录一个清洁工的名字,却会记住一个知识分子如何亲手把良知扫进垃圾桶。
网友评论:范士贵是80年代的大学生,岁数也快70 了,要在国内当保洁,他能把国家骂成什么样子?
但去了欧洲就不同了,人家是欧洲的保洁,打扫的是洋人的垃圾,属实是光宗耀祖了。
作者:松魂;来源:昆仑杨家将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