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流量≠乱编!抗战微短剧别跑偏了方向
点击:  作者:刘金晶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7-25 13:05:03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凭借叙事跳跃、节奏明快、冲突密集的特点,微短剧迅速兴起成为大众文艺的“新宠”。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题材微短剧的数量也呈持续增多之势,这既为人们缅怀历史、铭记先烈提供了新的窗口,也在形式上拓宽了主旋律表达的维度。

 

然而,本应承载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抗战微短剧,却出现了不少令人忧心的现象。部分作品为博眼球、追流量,过度追求戏剧张力,强行设定能力超强的主角,编造违背军事常识的情节。比如,穿越主角操控无人机指挥,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生硬地嫁接到抗战场景中;又比如剧中设计村民用弹弓打败日军的桥段,呈现出“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还有一些作品,将宏大的家国叙事简化为肤浅的个人复仇主题,以割裂历史逻辑的方式强行呼唤民族大义,导致抗战历史遭到戏仿与扭曲。

 

 

此类“神剧”式的创作,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族情感,对人们的认知构成误导。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悲壮史诗,是无数先烈以牺牲铸就的精神丰碑,它承载着民族的苦难与荣光,绝不是供人制造 “爽点”、收割流量的娱乐工具。且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长期接触这类扭曲历史的作品,极易对真实抗战产生认知偏差,难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明确要求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抗战题材微短剧出现幼稚化剧情、伪主题创作等不正之风。这无疑给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敲响了警钟。

 

 

创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抗战题材的传播价值,绝非虚幻的“爽感”营造,而在于真实历史带来的灵魂震撼与精神洗礼。创作应以历史逻辑为根基,用真实的细节、符合时代背景的智慧与勇气,去还原那场苦难中淬炼的伟大抗争,从而触发观众对和平的倍加珍视、对牺牲的由衷崇敬、对集体伟力的深刻认同——当千千万万个普通的“我”汇聚成磅礴的“我们”,方是民族存续的根本力量。近日,《亮剑》即将重映的消息再度点燃了观众的集体记忆。这部穿越时光、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其永葆魅力的密码,绝非主角李云龙身上的“神功奇技”,而在于那刻骨铭心的不怕牺牲、不畏强敌的战斗意志,根植于那份百折不挠、誓取胜利的信仰力量。它也从不需要倚仗“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浮夸剧情博取眼球,而是凭借战士们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撼人心,依托那份赤诚滚烫的家国情怀直抵心灵。

 

实际上,这并不是相关部门第一次出手整治“抗战神剧”。早在2013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曾对抗战题材电视剧过度娱乐化问题发起专项整顿行动。此次的再规范,并非束缚创意的“枷锁”,而是对创作良知与历史敬畏感的深切呼唤。

 

 

文艺创作向来呼唤创新。微短剧的兴起精准适配了移动媒体的传播规律,不仅开辟了新的文化阵地,更让主旋律题材借助这一新兴载体触达更多受众,这样的探索应给予鼓励。但创新永远要以敬畏历史为基石。在追逐流量与热度的同时,创作者尤须铭记历史尊严、恪守民族底线。唯有如此,抗战题材微短剧方能真正成为传承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质载体。

 

作者:刘金晶;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