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邓力群:从“中办”到《红旗》
点击:  作者:邓力群    来源:信仰的力量61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7-31 11:55:28

 

. 

1959年,读书小组在杭州陪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右起:毛泽东、邓力群、胡绳、陈伯达、田家英)。

 

我被调到《红旗》之前,从1952年到1958年在中办工作了六年。这六年里帮助做的事情都属于技术性的工作,很难说起什么作用。帮助中央领导同志做一点文字整理工作,只能说是开始介入和切入中央的工作吧。如果说中央需要助手,我们这几个人也只是大助手的小助手。大助手是陈伯达、胡乔木。小助手帮助大助手也还是做些技术性的工作,跑跑颠颠,抄抄写写,有时提供一些材料或者写那么几段,供他们参考。

 

应该说,这几年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胡乔木与陈伯达起草文件方法的比较

 

胡乔木和陈伯达这两个大秀才有根本的不同。胡乔木政治品质好,是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家,而陈伯达,后来变成为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我这里只讲他们两个起草文件不同的工作方法。

 

陈伯达接受了任务之后,找助手,说要完成一个什么任务,你们分头去看点书,看点材料,提供一些意见,交给他。不行,就再来一次;还不行,又再来。怎么不行,他也不讲。到最后,他觉得哪个人搞得有点基础,就一边改,一边谈。不满意的,就由他口述,我们笔录。陈伯达就这样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一点也不含糊。

 

胡乔木与他相反。他要你帮助他做事,一开始就和你讲清楚是什么题目,要讲哪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什么,第二个问题讲什么,文章的要点给你讲了一遍。你根据这个要点起草,交给他之后,他就再不找你了。要改,要重写,都是他自己干了。而陈伯达这个人非常麻烦,一而再,再而三,要你反复改,也不说应该怎样改。这个办法当然也有好处,就是逼着你认真思考。胡乔木的做法是什么都给你想好了,按照他的意思整理出来,交给他,就完事了。

 

所谓引蛇出洞

 

 

1957年三四月间,我随少奇同志从南方返回北京。这时中央已经做了整风决议。中央的意思是欢迎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顿作风。作出这样的决定,同对当时阶级斗争的认识有关。认为阶级斗争问题解决了,阶级矛盾解决了,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了。现在看来,那时太乐观了。

 

党中央、毛主席当时担心的不是人家进攻,而是人家不讲话。所以,毛主席本人一路上动员,从北京讲到天津、讲到济南、上海,要民主党派帮助共产党整风,要又鸣又放。民主党派有人讲要大鸣大放。好啊,大鸣大放也可以,只要你讲话就好。

 

这样一放,结果什么东西都放出来了。这才引起毛主席的警觉。后来说引蛇出洞。实际上是蛇出洞咬了我们几口,这才想到这些蛇不是那么老实。引蛇出洞的说法,有点自我解嘲的意味。

 

面对这些蛇出洞,主席和中央的方针是让他们出来,让他们讲话,会上讲,报上登。特别有一条,凡是骂共产党的话,都不扣住,在报纸上发表。很多报纸都如此。《人民日报》对这条想不通,毛主席派胡乔木去整顿。不论那些人讲什么,都在报上登,激发了工人和农民对右派分子的不满:你们这样骂共产党,不公平。同时,也出了一点问题。有些人的发言经过记者整理、加工,与人家的原意不一样了。当时影响大的如葛佩琦,他是我北大同学,秘密党员,在敌人军队里做过工作,后来到了人民大学。在大鸣大放时,他说了这样的话:如果共产党这样或那样的话,人家就要杀共产党。报上登出来,被说成他主张要杀共产党。那还不是大右派!

 

在一段时间里,除了在报上公开登载他们的不满意见外,还有一个小刊物——《内部参考》,一本一本地登这些东西。我那时看这些东西,确实是越看越生气,越看越忍不住,希望党中央赶快下命令进行反击。这种情绪,在党内,在工农群众中,是普遍存在的。

 

等到68号《这是为什么》这篇社论一发表,全国就很自然地形成反右派斗争的热潮。以后连续发表《工人说话了》《事情正在起变化》《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必须批判》《一九五七年的夏季形势》。在思想感情上,我都跟主席的指示是一致的。

 

毛主席采取的办法是,凡是反对共产党的话,不要替他保密,公之于众,让群众来辨别,相信群众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应该讲,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策略。这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间,中国共产党有几十年的雄厚的基础,右派翻不了天。

 

关于反右斗争扩大化。在大鸣大放中,党内外有许多人讲话。很多是对本单位领导处理各种问题不妥当有意见。后来,发展到把对单位领导有意见同反对党的领导划上等号。这样,反右斗争自然就扩大化了。再加上当时还下达要划多少右派的指标。后来对反右派斗争的结论是:反右斗争是必要的,问题是扩大化了。扩大得太厉害了,打了五十多万右派,其中大多数是对本单位的领导有意见而被看作反对党的领导,戴上右派帽子的。这就伤害了知识分子里的不少人。

 

但是,由此也得出一个很好的结果,即对三大改造以后的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经过毛主席的总结,有了一个比马、恩、列、斯大进一步的认识。在反右斗争前,苏联的领导和学者说,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矛盾。我们不一样,讲社会主义社会也还有矛盾,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陪毛主席读书

 

《红旗》杂志195861日创刊。我5月调到那里工作,担任副总编辑。到1964年下乡搞四清,实际做了六年编辑工作。1966文革开始,在那里挨批斗,以后到《红旗》的五七干校,直到1975年复出,都在《红旗》。在下去搞四清之前,实际上也不完全在杂志编辑部做事,参加了中央的一些活动,如:陪毛主席读书(195912月至19602月)。

 

1959年夏天的庐山会议以后,毛主席觉得国内、党内的问题解决了,有条件读书了。19591031日,主席到杭州。住在里西湖金沙港南端的刘庄招待所(现名杭州西湖国宾馆)。12月上旬,他指定陈伯达、胡绳、田家英和我同他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接到通知,我们几个就一起到了杭州。

 

刘庄三面傍湖,北面倚山。这山名叫丁家山,也叫康山。因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晚年曾在这里隐居而闻名。丁家山是一个四十多米高的小山。山上有三间宽敞的平房,砖木结构,四壁摆放书橱,古朴典雅,名为蕉古山房,也叫康庄。这里树木葱茏,幽静,清爽。山石上镌刻着康有为庚申(1920年)三月的题词蕉石鸣琴,点出了这里的雅趣。主席喜欢,读书就在这所平房里头。

 

毛主席对这次读书活动亲自安排,规定每天下午一起读书,吩咐胡绳、田家英和我轮流诵读,边读边议。我们三个人商量了一下,作了分工:他俩轮流念,我专门记。1210日读书开始,边读边议,主席随时发些议论,大家有时也插上几句。起初主席没有注意,后来发现我不读,专门在那儿记,就问:你怎么不读?我说:我的口音重,不标准。毛主席看看我,知道我在做记录,没有再说什么。

 

在杭州前后二十五天,除去三个星期天和1960年元旦,实际读书二十一天。时间抓得比较紧。每天下午读,一般从四点左右开始,一直到九点左右吃晚饭为止。也有从三点、五点、六点开始读,到七点、七点半、十点结束的。

 

记得1219日是个星期六,晚上九点读书结束,宣布星期日放假一天。胡绳、田家英和我就利用假期到苏州去逛一逛。当晚出发,夜半到达。星期天白天在苏州活动了一天。为了不耽误读书,星期天又坐夜车,星期一早晨就回到杭州了。

 

1226日,是毛主席六十六岁生日,读书也没有中断。只是主席要我们读书小组的几个同志同他一起吃晚饭。客人只请了当时在浙江工作的江华及其夫人吴仲廉。江华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和老部下。饭后,主席赠给每人一册线装本《毛泽东诗词集》和他当时写的两首词,作为纪念。

 

上丁家山那所平房只能步行。1230日下雨,主席依然拄着手杖登上丁家山读书。这天从下午六点读到晚上十点,读了二十页,是读得最多的一天。

 

196013日,是星期天,照常读书。

 

在杭州这段时间,读完了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开了头。我每天下午做记录,当天晚上和第二天上午就整理一遍。梅行同志帮助我一起整理。离开杭州前,将已读部分的谈话记录整理成册,加上了一个标题:《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笔记》。经胡绳、田家英看过,做了个别文字改动。

 

14日,我们随主席离开杭州,去上海准备参加17日至17日在那里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5日下午,在停靠上海站的火车上,把第三十三章读完。我即把整理好的记录交给中央办公厅,请他们打印,分送政治局常委。

 

在上海会议期间,大家知道主席领着几个人在读书,也听说主席发表了很多议论,都想知道主席发表了些什么议论。各个组纷纷要求传达。我所在的那个组有朱总司令、小平同志。胡绳同志那个组、田家英同志那个组也都要求传达。我问:主席没说让我们传达,可以传达吗?小平同志说:可以,可以。于是我就按整理的记录一段一段地详细传达,用了两三个半天。胡绳、田家英和陈伯达在他们所在的小组里也传达了。主席也知道。

 

胡乔木同志在上海听我传达毛主席的谈话后,觉得主席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否定太多,肯定太少。问我,记录整理是不是还有漏掉的?是不是还有没有整理进去的?我说有。毛主席读书很认真。一边听朗读,一边看书本,还不时在一些提法下面划横道,或者在旁边划竖道,打记号。当时我坐在主席身旁,也跟着他在我读的那本书上照样划。从头至尾都这样做。有的段落,毛主席划了以后接着就发表议论,或长或短。我把毛主席的这些议论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有些段落,毛主席没有发表议论,只是说正确赞成同意,或者不对不正确不赞成不同意,或者只是一两句话。这类肯定或否定的评语,我就记在自己读的那本教科书上。也有的段落,毛主席划了道道,既没有议论,也没有说对还是不对。这些没有整理到谈话记录中去,没有传达。

 

乔木同志把我的那本书拿去翻了一遍,对我说,他自己听传达后的印象不准确,你传达的也不全面。他说:你那本书上有跟着主席划了道道的地方,有主席简要的旁批。这些内容记录里面没有整理进去。整理的谈话内容,批评教科书的居多,肯定的偏少;而旁批肯定教科书的是多数,批评的是少数。只有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才能够全面地、完整地反映主席读书的见解。

 

上海会议后,主席又带我们到广州,在白云山把余下的部分,第三十四章至第三十六章,还有结束语,全部读完。这时已是196029日。

 

陶铸同志、胡乔木同志参加了广州的这段读书活动。

 

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毛主席的心情好像很平静。给我的印象是,庐山会议的问题解决了,中国就没什么问题了,可以放心了。其实,庐山会议决议往下传达后,下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谁也不往上报。给主席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是天下太平了。

 

来源:信仰的力量61 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邓力群:从“中办”到《红旗》

    2025-07-31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