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陈阵 荆博|兵民是胜利之本
点击:  作者:陈阵 荆博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7-25 16:50:10

 

1.jpg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在伟大的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和实践证明,兵民是胜利之本既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底层逻辑,又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思考新时代战争战略问题、打好新时代人民战争,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

伟大的斗争孕育伟大的思想。兵民是胜利之本正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党在领导抗日战争实践中独创性地总结提出的人民战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为了正义和人民的事业,战争指导者必须把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战争进行考察,提出了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核心的人民战争思想,科学阐明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面对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把人民群众看成和军队一样,都是战争的主体。当侵略者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时,殊不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兵学智慧的传承弘扬。攻战之本,系乎民心。中国古代先哲十分强调民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管子》认为与民为一体,则是以国守国,以民守民也,《荀子》提出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孙膑兵法》指出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无不深刻阐明了民众的巨大力量,强调必须团结和发动民众齐心协力赢得战争。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同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的兵学智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光辉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军事辩证法的科学认知,彰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传承发扬。

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多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倡导、建立和维护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创新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百姓倾其所有支援人民军队赢得三大战役伟大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农工商学万众一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以举国之力研制两弹一星,还是八方支援抢险救灾,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全民抗疫,都充分彰显了人民的磅礴伟力。历史和实践雄辩证明,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二)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制胜之道和深层密码,充分体现在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政治领导力把方向,以思想引领力强根基,以群众组织力壮筋骨,以社会号召力聚共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抗战中,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

以政治领导力把方向。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首要条件。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卓越领导力,坚定指引着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担负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责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克服了党内存在的右倾主义错误,建立了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同心同德、勠力抗敌。我们党把进步的政治精神和战争的政治目的贯注到军队、人民中,实现全民族抗战力量优化整合,展现了强大的政治领导优势。正是源于党的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我军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从抗战之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百万大军。

以思想引领力强根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只有真正启发和教育人民,才能唤起历史创造者的思想觉醒。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善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发动力。民族危亡时刻,针对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我们党及时提出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的鲜明主张,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燃起全民抗日的爱国热情;针对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同志相继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一针见血地批评和纠正了这些错误思想,使广大民众清醒认识到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最终胜利必然属于中国。正是我们党强有力的思想引领,才使得中华民族实现了思想上的大觉醒,激发起亿万民众同仇敌忾奔赴抗战一线,共同创造了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以群众组织力壮筋骨。毛泽东同志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能否把中国民众紧密团结起来、严密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是抗战能否取胜的关键。全国抗战爆发后,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抗击侵略者。1937923日,毛泽东同志在给彭雪枫的电报中强调,游击战争除军事部署以外,最主要的是紧密依靠乡村广大人民群众。历史证明,我们党发挥群众组织优势,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以社会号召力聚共识。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他强调,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我们党通过强有力的社会号召,把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等在内的各个阶层都发动起来,不断扩大社会影响范围,与人民一道共同扛起了抗战救亡的神圣使命。历史证明,正是我们党以强大的社会号召力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才使得各民主党派、海内外中华儿女积极投身抗日洪流,汇聚成源源不断的战争伟力。

(三)

习主席强调,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但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实践要求,对于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善借民智,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新质战斗力与新质生产力技术同源、价值同向、产业同根、路径同步,要打赢新时代人民战争,必须充分借助民智,善于从先进生产力中获取强大效能,进而实现两者高效融合、双向拉动。一方面,必须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无穷智慧,使科技制胜能力深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高新技术向战斗力转化,为打赢人民战争夯实备战基础和支撑力量;另一方面,贯通军事需求侧与科技供给侧链路,向新兴领域要新质战斗力。

全民国防,打造新型国防动员体系。国防动员作为支撑打赢的后盾,必须始终为战而存、为战而备。着眼未来高端战争特点,注重运用我军抗战时期组织动员、兵民一体、联合抗敌的宝贵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防动员体系。要优化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通、运转高效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联动格局;创新动员组织模式,科学整合动员主体、潜力资源和保障对象,依托大数据、云技术和智慧管理平台等建立国防动员数智系统;加强实案化准备、实战化训练,围绕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新特点,加快推动军地制度机制一体联建、研案修案一体联动、演习演练一体联训、能力实力一体联备;推动国防动员力量体系拓展优化,深挖新域新质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国防动员费效比和战斗力贡献率。 

军民一体,充分发挥人民战争整体威力。大国博弈不仅是军事体系间的博弈,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终极对抗。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导向,创新人民战争方式方法,打赢新时代人民战争。坚持人民至上,保持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牢固关系;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军队指挥、地方应急和战略支援实时响应、整体联动;大力弘扬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忧患意识、培塑尚武精神,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结合战略博弈环境、当代国际规则、社会结构变化、信息化智能化作战特点等,从地区和全球视角灵活施策、全域推进,最大限度发挥人民战争制胜强敌的整体威力。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原载《解放军报 2025721日,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陈阵 荆博|兵民是胜利之本

    2025-07-25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