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饭碗其实比想象中脆弱得多?
不是说物价上涨、生鲜不好买的,而是,你现在看着窗外阳光明媚,其实在几千公里外,蝗虫正在扎堆冲向人类粮仓。
乌克兰扎波罗热,蝗灾爆了!
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有点愣住。不是因为新闻内容多稀奇,而是突然意识到:中国已经快半个世纪没出过蝗灾了。
你去翻史书,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国,蝗虫三年一来,一来毁庄稼,一毁人命关天。
1942年,河南旱蝗双灾,饿死差不多300万人。不是我夸张,是中科院地理所、郑州大学都实打实做过的研究。这就是蝗虫一来的代价。
可我们这一代人,谁还见过蝗虫过境。
谁亲眼看过,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像黑云压城般地卷过庄稼地呢?哪怕在纪录片里,或许也就只瞥了那么几秒。
这不是时代的幸运,是有具体的人,用一辈子的命,把这个灾祸从地图上抹掉了。
马世骏,这个名字你大概率没听过。
1951年,他在美国读博士,搞昆虫生态。国内一封电报请他回来,说的是急需蝗虫防治专家。
他真就回来了,毅然放弃了美国那科研圈以及头等舱那般的生活,径直跑到了河北那盐碱地边上的臭水沟旁,开始蹲下身子捕捉蝗虫。
什么实验室、设备、科研经费?都没有。
他每天背个小凳子,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就为了盯蝗虫。他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蝗虫哪来的,怎么来的,怎么能彻底断掉。
后来他找到了答案:水旱交替,是蝗虫的温床。
他让人填湖造塘,控制水位,强行打乱,蝗虫的繁殖周期。
十二万亩蝗区,他一块一块改成鱼塘。不是一年,不是五年,是三十年。
结果把原来每三年就会发生一次灾害的这种规律,强硬地给打断了,最终几乎完全消失不见。
1991年,他凭借着对气候以及地形的细致分析,提前就对华北蝗灾做出了预判,从而为国家保住了23万吨的粮食。在那之后的那一年,他离开了人世,既没有立下墓碑,也没有被追授英模称号,甚至连新闻的热度都非常低。
我查了下,现在能找到的资料,几乎全靠一部分农业大学的专业论文在维系。
你可以说,这就是最典型的成功到被遗忘。
但就是这种遗忘,才是最让我不安的。
当年河南蝗灾,是因为大旱之后突降暴雨,形成短暂湿地,一夜之间蝗虫卵孵化爆棚。今天乌克兰扎波罗热的蝗虫,从新闻来看,是因为连续干旱叠加卡霍夫卡水库溃坝,蝗虫密度一度冲上每平方米80只。
这两个灾因放一起看,是不是很像。
扎波罗热,乌克兰东南部,靠近前线。卡霍夫卡水库,是去年被炸毁的大坝遗迹,现在是个变形的烂泥沼泽。
一边是极端气候带来的旱涝交替,一边是战争摧毁的基础水利系统。
你把蝗虫带来的危机拆开看,它不就是人类社会最脆的几根神经?水利、气候、农业、战争、灾难响应机制。
一旦哪根断了,蝗虫就进来了。
蝗虫迁移,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说法,一天能飞,150公里,吃掉上万人口的粮食量。在乌克兰这波灾情里,已经有蝗群,逼近居民点和果园。
但你知道现在最讽刺的是什么。
乌克兰农业部,截止到7月26日,还没有公开对蝗灾发出正式警告。地方在灭虫,他们在沉默。
这让我想起去年河南南阳的一场洪灾。也许我们水系还在、气候还算稳,但当年那个能提前看出蝗虫规律的人已经不在了。
马世骏之后,没人接力。农业防灾这事,现在是无人区。
我们有很多工程院院士在谈人工智能、城市建设、碳达峰但讲蝗虫生态的专家,进不了热搜,更进不了公共意识。
这是我最想说的。
技术并非是永恒的,它依赖于,人、投入以及经验的连续性。
乌克兰这一场蝗灾,也许最终能被压下去。
但我现在已经完全不敢说蝗灾离中国很远这句话了。
地球变暖,极端天气开始常态化。黄河华北平原每年都在刷新高温记录。刷新可替换为打破。
我不怕蝗虫再来,我怕没人知道蝗虫是怎么来的。
作者:偷影子的人呢;来源:七月的影子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看到乌克兰蝗灾,突然意识到,中国已经快好多年没有蝗灾了!从春秋到民国,中国平均每三年就要被蝗虫洗劫一次,现在谁见过铺天盖地的蝗虫
2025-07-28•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