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因为老人、孩子有高原反应,我们凌晨5点多就从祁连县峨堡镇出发,一路翻越祁连山,赶往嘉峪关。从祁连山下来,过扁都口,在民乐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天,从早到晚,从张掖到嘉峪关,再到酒泉,最后经过星星峡进入新疆。当天,共开车近1000公里,夜宿哈密。河西走廊,光是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魂牵梦绕。我尝试着总结了一下河西走廊的历史,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一、序章:命运交织的通道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有一条神奇的通道,它形如走廊,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东西绵延千余公里,这便是河西走廊。它是中原连接西域的咽喉要道,更是多民族文化的汇聚之所,见证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交融与发展,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
从高空俯瞰,河西走廊像是大地的一道裂痕,又像是一条蜿蜒的绸带,连接着中原的繁华与西域的神秘。在这里,冰川、河流、绿洲与沙漠并存,自然的壮美与历史的沧桑相互交织,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二、汉匈交锋:热血铸就的版图
秦汉之际,匈奴强势崛起,占据河西走廊,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威胁。西汉初期,汉朝国力尚弱,面对匈奴袭扰,只能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短暂和平。然而,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决心改变这一局面。
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旨在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带着使命,率领使团踏上征程。他深知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为了国家的安危,他毅然决然地转身,迈出了这充满未知的一步。这一去,便是 13 年的漫长岁月。他在匈奴的囚禁下忍辱负重,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寻得机会逃脱,继续西行。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使命,但他带回了宝贵的西域情报,为汉朝开拓西域打开了认知之门,他的坚韧与忠诚,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此后,汉匈战争全面爆发,卫青、霍去病等将领脱颖而出。霍去病,这位闪耀的将星,更是以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在河西走廊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公元前 121 年,他率万骑出陇西,六天转战五个匈奴部落,越过焉支山千余里,歼敌近万;同年夏天,再度出击,深入匈奴腹地,在祁连山一带大破匈奴。他的骑兵闪击战术让匈奴闻风丧胆,经过三次河西之战,汉朝终于打通河西走廊,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
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河西走廊正式纳入中原版图,成为汉朝经营西域的前沿阵地,开启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三、十三将士归玉门:绝境中的忠诚坚守
公元 74 年,东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单于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此时正值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
耿恭带领着数百将士,在城中坚守。他们没有被敌人的强大所吓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国家的忠诚,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城中的水源被敌人切断,他们就掘井取水,当井深十五丈仍不见水时,将士们渴得只能榨马粪汁来喝。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放弃。耿恭仰天长叹,向井再拜,为吏士们祈祷,也许是他们的忠诚感动了上天,不一会儿,水泉奔涌而出。
与此同时,耿恭派遣部下范羌到敦煌寻求援军。在耿恭在西域激战的时候,万里之外的东汉首都洛阳,皇帝与大臣,也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要不要派救兵?反对派以司空第五伦为首,认为援兵赶到时,耿恭等人估计早已尸骨无存。而司徒鲍昱则竭力请求派援兵,他说:“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最终,汉章帝下令启动救援计划。
公元 76 年正月,援军赶到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但此时,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了起来。反对的意见称救援成本太大,且耿恭被围困这么长时间,说不定早就全军覆没了。但范羌站出来,坚决要求救援,将领们无奈,分了二千士兵给他。范羌率领这两千勇士,冒雪翻越天山,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疏勒城。当城中的将士们在夜里听到兵马声,以为是匈奴来袭,惊恐万分。而范羌的一声呼喊:“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 让城中的将士们喜极而泣,他们打开城门,与援军相拥而泣。
疏勒城的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区区 26 人了。他们与援军一起南返,但是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三月,他们进了玉门关,安全了,26 人,只剩下了 13 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但他们是伟大的胜利者。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 13 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给皇帝上疏为 13 勇士请功。
这段故事,是忠诚与坚守的赞歌,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绝境中,人的意志可以如此强大,对国家的忠诚可以如此纯粹。
四、丝路盛景:文化交融的乐章
河西走廊的畅通,让丝绸之路迎来了繁荣。从长安出发的商队,带着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货物,经河西走廊西行,将华夏文明传播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同时,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作物,以及佛教、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艺术,也沿着丝路传入中原。
在这条商路上,有一位名叫李郎的年轻商人,他跟随家族商队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之间。每次踏上河西走廊,他都被这里独特的风光和多元的文化所吸引。他看到敦煌莫高窟中工匠们精心绘制壁画,那些精美的佛像和生动的故事,让他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他与西域的商人交流,品尝着异域的美食,学习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收获了财富,更收获了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成为文化汇聚的中心。莫高窟便是这一时期文化交融的伟大结晶,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开凿,历经多个朝代的营建,无数工匠与艺术家在这里留下了精美的壁画和佛像,它们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河西走廊往来穿梭,贸易互通,文化互鉴,共同谱写了一曲繁荣的乐章。
五、乱世坚守:文化火种的传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陷入长期分裂动荡,河西走廊也未能幸免。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政权先后在此割据,史称“五凉时期” 。
尽管时局动荡,但河西走廊凭借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原流民。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使得儒学之风在河西盛行。郭荷、郭瑀、刘昞等学者在此讲学授业,传承文化火种,河西走廊成为北方的儒学文化中心。
郭瑀,这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他在河西走廊的深山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学馆,招收弟子,传授儒家经典。在乱世之中,他的学馆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他与弟子们一起,在艰苦的环境中,研读经典,探讨学问,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他们的坚守,让儒学在河西走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同时,佛教在这一时期也蓬勃发展。佛图澄、鸠摩罗什等高僧在此弘扬佛法,河西各地大规模开凿石窟,除了莫高窟,瓜州榆林石窟、天梯山石窟等也在此时兴建,河西走廊因此被誉为“石窟走廊”,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六、隋唐辉煌:盛世华章的奏响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河西走廊迎来新的黄金时代。隋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万国博览会”,西域二十七国使者齐聚,展示各国珍宝、特产,促进了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 “世博会”,彰显了隋朝的大国风范,也让河西走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唐朝时,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胡商贩客,日款塞下” 。长安、洛阳的商人西行贸易,西域、中亚、西亚的商人也纷纷东来,长安的西市中,胡商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唐朝在河西设立河西节度使,保障了通道的安全与畅通。
在这个繁荣的时代,有一位名叫王玄策的唐朝官员,他多次出使西域。在一次出使中,他途径河西走廊,被这里的繁华所震撼。他看到商队络绎不绝,听到不同语言的交流声,感受到了唐朝的强大影响力。后来,他在西域遭遇了叛乱,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他借兵平定了叛乱,扬威异域。他的故事,成为了唐朝对外交流的传奇,也体现了河西走廊在连接中原与西域中的重要作用。
此时的河西走廊,不仅是经济要道,更是文化交流的前沿。李白、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等众多诗人来到河西,被这里的壮丽风光与多元文化所感染,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这些诗作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河西的繁荣与重要地位。
七、安史之乱后的悲歌
“安史之乱” 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给河西走廊带来了沉重打击。为了平定叛乱,唐朝抽调河西走廊的大量兵力回援内地,吐蕃趁机攻占河西,长达百年的统治,使得河西与中原联系中断,文化发展受到阻碍 。
在吐蕃统治时期,有一位名叫张义潮的汉人,他自幼目睹了吐蕃的残暴统治,心中充满了对唐朝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他暗中联络河西的各族人民,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终于,在唐朝末年,张义潮率领河西各族人民起义,推翻吐蕃统治,收复河西十一州,归义军政权建立,重新将河西纳入唐朝版图。归义军政权在维护河西稳定、恢复经济、传承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延续了河西走廊的华夏文化脉络。张义潮的壮举,成为了河西人民反抗压迫、回归祖国的象征,他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河西走廊的历史长河中。
八、宋夏对峙:丝路的沉寂与坚守
宋朝时期,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被西夏占据。西夏与宋朝长期对峙,丝绸之路受阻,贸易往来锐减,河西走廊的繁荣逐渐褪去。但在西夏统治下,河西走廊也并非一片荒芜,西夏统治者积极吸收中原文化,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在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上的百姓们,虽然生活在战乱与动荡之中,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和信仰。有一位名叫李元昊的西夏君主,他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原文化,推行科举制度,任用汉族士人;另一方面,他也注重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创造了西夏文字。在他的统治下,河西走廊的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佛教文化也十分兴盛,修建了许多寺庙和佛塔,如张掖大佛寺,其卧佛造像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体现了西夏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水平。不过,相比隋唐时期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九、元朝一统:民族融合的新篇
13 世纪,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蒙古灭掉西夏后,占据河西走廊,此后元朝建立,河西走廊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中亚的重要通道,再度焕发生机。
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河西走廊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47 年,蒙古皇子阔端与西藏宗教界首领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今武威)举行 “凉州会盟”,双方就西藏归顺事宜达成共识,西藏从此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区域。这一事件不仅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也促进了蒙古、藏族、汉族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旅行家,他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途径河西走廊。他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所吸引,在他的游记中,详细地记载了河西走廊的见闻,让西方世界对这片神秘的土地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旅行,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成为了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元朝在河西走廊设立甘肃行省,加强行政管理,同时大力发展交通、贸易,使得丝绸之路再次繁荣起来。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劳作、交流,进一步丰富了河西走廊的文化内涵。
十、明清的坚守与发展
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势力,在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立嘉峪关等军事要塞,嘉峪关成为明朝的西大门。明朝还在河西设立卫所,移民实边,发展屯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
在明朝,有一位名叫冯胜的将领,他奉命修筑嘉峪关。他深知嘉峪关的重要性,亲自选址,精心设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嘉峪关建成后,成为了明朝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它雄伟壮观,固若金汤,见证了明朝的兴衰荣辱。
清朝时期,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统治,河西走廊作为西北战略要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清朝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得河西的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同时,商业贸易也日益繁荣,兰州成为西北重要的商业中心,河西走廊再次成为连接内地与边疆的重要纽带。
十一、近代风云:风雨飘摇中的坚守
到了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动荡,河西走廊也未能幸免。西方列强的势力逐渐渗透到这里,试图掠夺这里的资源和财富。然而,河西走廊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保卫河西走廊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河西人民,让他们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家园的热爱。同时,随着近代交通和工业的发展,河西走廊也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二、新时代的传承与展望
从秦汉的铁血征伐到隋唐的繁荣昌盛,从宋夏的对峙割据到元明清的统一发展,河西走廊见证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兴衰荣辱、融合发展。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民族团结统一的爱国精神和忠诚仁义的核心内核。
如今,河西走廊作为“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节点,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仅是经济合作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河西走廊所承载的精神,共同维护和爱护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河西走廊更加辉煌的篇章,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明书杂谈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