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题记:如果在中国作家里,论长篇小说,谁也比不过浩然的影响,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不仅拥有上亿的读者,而且拍成故事片,在文革期间这与样板戏类似。浩然1961年调到《红旗》杂志社文艺组工作,这是总编辑是陈伯达,这个人会写文章,但不擅长做管理工作,常务部总编辑邓力群就担负起管理日常事务的责任。在浩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艳阳天》时,有人把浩然工作时间不务正业写小说的行为,反映到邓力群这里。被同事称作“老邓”的副总编辑找浩然谈话,“浩然承认确有其事,准备挨批,不料邓却反而准他请长假集中精力创作”。邓力群的举动算不算用“非常手段”支持帮助青年作家搞创作呢?
作家浩然(1932~2008-2.20 )本名梁金广,河北宝坻(今属天津)人,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6年9月调北京俄文《友好报》当记者,同年11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引起文坛注意。1958年出版第一部同名短篇集。此后致力于创作反映北方农村现实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的作品。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文艺组任编辑。1962年底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1964年《艳阳天》第一卷出版,同年10月调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成为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70年底开始创作另一部多卷长篇小说《金光大道》。
01
—
浩然的小说《艳阳天》
《艳阳天》即使在今天,依然深受读者欢迎。小说有多少种版本?据统计,仅外文版就有20多种。其印数,更是难以统计。
可见,作者浩然名气之大。
《艳阳天》故事发生在北京近郊东山坞。
小说也多取材于浩然1960年在山东省昌乐县东村8个月的难忘劳动锻炼。
浩然将之前在北京郊区蹲点的生活体验合二为一了。
同时,他在家乡蓟县王吉素村的生活素材也融汇其中。
小说主角萧长春原型,浩然极为熟悉:
惊心动魄的大雨中抢救麦垛的那个情节,就是来自浩然在东村的真实生活。
书中甚为感人的农业社饲养员马老四(马精武饰),也是以东村大队保管员田敬元为原型。第一章开头有个歇后语:“筷子夹骨头——三条光棍”,就是浩然根据东村田守业一家光棍,忽发奇想创造出来的。
浩然曾自豪地说:
《艳阳天》共分三卷,却由两个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异乎寻常。
第一卷是由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出版,分上下两册。
第二卷和第三卷则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出版,皆是一册。
至于一套书为何有两个出版社出版?
《浩然口述自传》里有:
《艳阳天》,曾经准备改成京剧和话剧,都没有最终完成。
倒是电影拍成了经典。
02
—
乌云遮不住太阳
彩色故事片《艳阳天》:与《火红的年代》、《青松岭》、《战洪图》于1974年春节在全国上映,轰动一时
1973年出品的电影《艳阳天》,结尾处主角萧长春的一句话,颇为给力——
党支部书记就是要有这样的担当
03
—
《艳阳天》里的围绕“土地分红”的一场斗争
土地分红的讨论,是电影的一个重头戏:按资分配,还是按劳分配?
到底哪个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呢?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阶级成分,观点有差异。
另外,同一个阶级的成员,觉悟也有所不同。
就凭这一点,看出作者思想水平非同一般。
作者包括小说作者和电影改编者。
还有一个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一个单位的会计是十分关键的岗位。
这组镜头,我当初看的时候,印象极深。
尤其是团支部书记焦淑红说:“咱们团员---”,颇有意义。
电影主题歌歌词写得好——写出了乡村红色企业家的风采:
《艳阳天》与《金光大道》都是浩然的杰作。
那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事情是实实在在的。
事情背后的道,也是响当当的。
正如电影所反映的那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
那我们该坚持哪一种呢?
李克勤后记:青年作家上班时间“干私活”,属于“不务正业”,然而邓力群却没有给予批评,相反还给予实质上的鼓励支持,这需要从道层面,大的方面来感悟,否则会想不通的,是不是?
来源:济学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在《红旗》杂志社邓力群用怎样的“非常手段”支持帮助青年作家浩然创作《艳阳天》?
2025-08-03•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