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大谁缉事 | 诬告风波中的高校失格与正义失重
点击:  作者:大谁缉事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8-02 18:17:58

 

1.jpg


一名女研究生在自习室偷拍学弟长达两小时,随后逼迫对方写下“认错”道歉书,并指控其性骚扰。学校在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况下,草率地对涉事男生作出记过处分,并公开发布通告以安抚舆论。两年之后,法院一审认定男生的行为并不构成性骚扰,剧情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反转。


然而,这场源于“下体瘙痒”的荒诞闹剧并未以真相大白告终。它不仅摧毁了无辜年轻人的人生,更暴露出当今大学在公共事件中应对失据的混乱局面、女权叙事超越法律尺度的滥用、舆论与网络暴力对司法正义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法治观念与教育伦理的严重危机。网络上一句戏谑的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这背后的荒谬:“在这样的环境下,男性连挠痒的自由都被剥夺了。”


一、高校处理危机为何偏离“求是”精神


作为百年学府,某高校本应以严谨求实著称。然而面对这场公共事件,校方的危机处理令人失望。女方于20237月事发后即向校内反映情况,但在校方迟迟未明确回应的情况下,她于1011日选择在网络实名发帖曝光。帖子瞬时引爆舆论,校方两天后仓促通报称已给予男生肖某某不雅行为记过处分,却未明示具体违规情节。这种模糊定性的紧急处分,明显是为安抚汹涌民意而下的快刀决定。肖某某家属随即公开质疑,称其自幼患特应性皮炎,当天隔衣抓痒并非有意猥亵,并提供多份医院就诊记录为证。肖母更点明校方处分乃平息舆论的应急处理,换言之,学校明知证据不足却牺牲了一名学生以平复众怒。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某高校的做法无疑有违自身求是校训中所蕴含的求真务实精神。在追求真相与平息舆情之间,校方选择了后者,如今回看,其决策偏离了教育者应有的伦理担当。

 

2.jpg

更令人不解的是,法院一审已于今年725日明确驳回女方全部诉求,还了肖某某清白,校方却迟迟没有撤销处分、恢复学生名誉。截至731日,某高校官网上那份20231013日的处分通报仍赫然挂着,点击量不断攀升。校方面对媒体仅含糊回应校领导已知晓,很重视,却未见实际行动。如此鸵鸟式的沉默,不仅无法弥补学生所受的不公,更在公众对程序正义与高校责任的期待上撕开一道裂痕。中央巡视组早前就曾指出,一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不足、校风学风建设存在短板。某高校在此事件中的表现,正印证了这些不足:在压力面前,学校没有坚守原则、匡扶正义,反而选择了回避与敷衍。这既是管理上的失格,更是教育上的失德。


二、话语的武器化与被滥用


这起案件最初之所以能激起舆论狂飙,一个重要原因是女方巧妙地借助了当下反性骚扰的女权话语。近年来“#MeToo”“女性的权力优先于男性等观念深入人心,公众普遍同情性骚扰指控中的女性一方。某高校女硕士杨某的网帖发布后,立即有无数网友力挺,呼吁校方和警方严惩所谓猥亵男。在舆论场上,她成功塑造了一个弱者对抗猥琐男性的叙事,握住了道德制高点。然而事后证明,这个叙事建立在多么脆弱甚至荒谬的基础上:男生只是不雅地挠了挠痒处,全程既无语言动作骚扰,更谈不上针对任何人


主观感受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客观依据,再强烈的受辱情绪也不能凭空将正常行为定性为性骚扰。司法判决强调,认定性骚扰须综合考虑行为本身的性质、情境、当事人互动以及受害方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实是否相符。倘若抛开法律标准,任由我感觉被骚扰替代证据链,无疑是让正义沦为情绪挟持。


传统观念里,女性被视为性别弱势,理应得到更多同情与支持。但这种正当的道义关怀一旦被绝对化、教条化,极易演变为对女性指控的盲信,甚至成为别有用心者手中的武器。在该事件中,指控一方的女生利用社交媒体将私域纠纷放大成舆论公案,瞬间占据道德制高点,使得被指控的男生在没有定罪的情况下即身陷臭名昭著的境地。这实际上形成了“性别权力倒挂”:本应受到保护的所谓弱势一方,一旦握有舆论话语权,便能对所谓强势群体实行道德审判和社会惩戒。在此过程中,性别正义原有的道德基础被大大侵蚀。因为当“弱者”地位被滥用,真实的弱者反而更难获得信任和支持


杨某的行为给反性骚扰运动带来沉重阴影。她将正当的女权话语武器化,变成对异性实施报复和勒索的工具——从引诱男生写下道歉信收集罪证,到网上发文讨伐,再到不依不饶起诉索赔,步步皆精心设计。这样的操作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讹诈:借社会对女性受害者的同情,行伤害无辜之实。当法院还男生清白后,杨某非但没有一点反思悔意,反而跑到社交媒体炫耀法考通过,保研成功,美美读博,甚至扬言无论男生申请国外学校还是参加法考,我都会继续举报


此等言行,无疑坐实了她零成本诬告的加害者形象。公众愤怒地发现,原来所谓弱势女权斗士不过是个披着受害者外衣的加害人——她利用大众善意为武器,将一个大一男生一步步拖入深渊,却几乎不必付出任何代价。这种错位与滥用令真正的女权事业蒙羞:下次再有女性勇敢发声时,恐怕都会被人质疑会不会又是杨某第二?。正义一旦偏离法治轨道、沦为情绪和身份的绑架,受害的终究是整个社会信任机制。我们当然必须严肃对待性骚扰,但同样不能容忍借正义之名行私刑之实的事发生。只有让谎言付出代价、让真诚的指控更有可信度,女权话语才能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上不偏不倚,发挥其真正价值。


三、网络私刑与网暴吞噬程序正义


本案的发展轨迹充分展示了舆论和媒体如何在瞬息之间主导了一场网络审判。女方最初的指控帖文一出,多家大陆主流媒体如新浪、澎湃、新京报等迅速跟进转发,以《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等为标题报道。在事件初期,大多数报道采用了单一视角,聚焦女生的自述,强调性骚扰议题的严肃性,批评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的不完善。可以说,媒体在未经事实裁定前就先入为主地将此案作为校园性骚扰典型宣传,从舆论上给肖某某判了刑。与此同时,各路大V、公众人物也纷纷下场表态助推,一时间舆情汹涌。一位自称知情人的微博用户甚至发布了所谓细节,引得更多网民义愤填膺。


结果短短三天内,肖某某就被钉上猥琐男”“飞机男的耻辱柱,成千上万网友化身审判者对其围剿。有人在网上公布了他的姓名、照片、家庭背景等隐私,甚至P出他的遗像、花圈照进行羞辱。更有甚者,对其家人也展开电话骚扰、人肉攻击,有传言称他家庭背景显赫,官二代”“富二代之类的不实猜测漫天飞。在这场舆论狂飙中,理性和事实荡然无存,网络暴力取代了司法程序,造成对一个19岁男生近乎社会性死亡的效果。


需要警醒的是,这并非正义的伸张,而是另一种暴戾的不义。这700多天里,无论先前对肖某某的网络处刑,还是事后对杨某某的正义声讨,双方先后被人肉开盒,甚至连目击证人和报道此事件的媒体都成为网暴靶子。网络私刑带来的只有伤害,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助益。本应严肃理性的公共正义,沦为社交网络上的情绪消费与集体狂欢。网民在转发、评论、声讨的过程中,获得的是一种情绪宣泄的即时满足,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案件的证据与真相。在仿佛狂欢节般的舆论场里,理性声音被淹没,事实本身退居次要——取而代之的是扣动情绪扳机的快感和自诩正义使者的道德优越感。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回顾历史,不论是麦卡锡主义时期对“异己”的媒体猎巫,还是当代西方社交媒体上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都体现出群体极化下公众理性之脆弱。一旦情绪的野火点燃,人们更倾向于加入声讨的队列,将复杂的真相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叙事,并对被指控者施以不经审判的惩罚。正如有学者所言:舆论中的“正义审判”,往往比法律更快,也更伤人。当法律程序被汹汹舆情所取代,正义就变成了易燃易爆的易耗品。在这类狂热的数字狂欢中,公理被扭曲,正义被异化,社会最终陷入的是真相缺席、理性缺位的集体癫狂。


四、冤案反噬法治信仰与教育诚信


一件本可由常识判断的误会,何以演变成毁掉一个家庭和两名学子的惨剧?它对社会法治信仰和教育制度的损害是深远的。


首先,公众对法治的信心遭到重创人们看到,在漫天喧嚣的网络舆论前,真相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一名清白学生可以在几天之内被判刑并身败名裂,而真相大白则拖了两年,其间遭受的创伤无法弥补。更令人心寒的是,纵然司法还了清白,校方与某些媒体依然企图和稀泥、模糊是非:有评论居然将此事渲染为没有胜利者、两败俱伤的结局——彷佛诬告者与被诬告者同是受害人。


一些媒体反复使用两败俱伤字眼,试图营造双方均受重大损失的印象。这种论调无疑在暗示清白的男生也不过和造谣的女生一样,都只是事件的牺牲品。公众对这类偷换概念的做法嗤之以鼻,它混淆了加害与受害的界限,让人怀疑社会基本的是非判断力。如果连如此黑白分明的冤案,我们都不能理直气壮地为受害者讨回公道,反而吞吞吐吐打起圆场,那么法治的公信力何在?对恶的纵容,只会滋生更大的恶——如果诬告者不需承担任何责任,谁还能相信法律会保护无辜?

其次,教育领域的诚信与价值观也深受冲击事件中的女主角杨某某是一名法律专业的高材生,竟能公然利用所学法律知识和话语优势去设计陷害同窗。她打赢了网络战争,却输掉了基本的良知与道德。试想,这样的人若顺利进入司法机关或律师队伍,将来要制造多少冤假错案?而某高校面对如此明显的不公,却因为舆论压力选择息事宁人,不仅没有保护好本校学生,反令其蒙冤受辱,事后也缺乏勇气纠错。


这传递出的校园价值观何其扭曲!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可是在这起事件中,我们既看不到立德,也看不到树人,看到的只是功利、冷漠与逃避。中央巡视反馈早已点出部分高校在立德树人和校风学风方面存在差距。如今某高校落得个坊间戏称诬大的名声,可谓恰恰印证了这一警示。高校如果只顾名声、不顾是非,只会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无法培养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这起冤案还暴露出我国在防范和纠正诬告陷害上的制度漏洞。当前对于性骚扰指控的法律机制正在逐步健全,但对恶意举报者的追责仍显薄弱。杨某某一审败诉后,并未受到法律层面的制裁。虽然法律专家指出败诉不等于存在犯罪意义上的诬告,但她仍可能面临肖某某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然而对于肖某某来说,就算日后通过民事诉讼获得赔偿,他失去的保研资格、错过的法考机会、逝去的亲人健康,又岂是金钱能够弥补?


反观杨某某,在付出几乎为零的成本后,学位到手、前程似锦,甚至还能继续在社媒上冷嘲热讽。这种不对称极大地伤害了社会正义感。在法治社会,举报是公民权利,但滥用举报进行陷害应当付出代价。如果任由零成本诬告存在,不仅将助长以舆论挟私报复的不良风气,更会令真正的受害者蒙受怀疑,使得人们对任何指控都心存疑虑,从而整体上削弱法律的权威。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更可怕的是正义曾经缺席。在喧嚣平息之后,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为错判翻盘,更是深刻的反思和改变。某高校理应勇敢站出来,撤销对肖某某的处分并公开道歉,以示捍卫真相与公道的态度。对于诬告者,则应启动相应的法律和纪律程序,让造谣诽谤不再零成本地逃脱制裁。更广泛地说,高校应完善涉性纠纷处理机制,在保护受害者的同时,坚持证据导向,避免以舆情应对取代应有的调查和听证。


媒体也该引以为戒,杜绝为博眼球而火上浇油,在事实未明时就充当情绪审判的工具。对公众而言,这起事件既是一本生动的法治教材,也是一记惨痛的警钟:网络并非法外之地,键盘之下须有慎独之心,不造谣、不传谣,别让自己在狂欢中沦为伤害无辜的刽子手。


如果我们连挠个痒的自由都没有,那学法的意义又在哪法律的意义正在于让每个人不被冤枉、各安其道。如果连最高学府都守不住这一点,那真是法律的耻辱,也是教育的失格。我们期待百年武大能以此为鉴,重拾求是之魂,在风波之后拿出担当,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也期待整个社会在痛定思痛后,继续支持真正的弱者发声,同时坚决维护程序正义的底线。


一个在真相面前选择沉默、在权力面前卑躬屈膝的大学,不配奢谈什么立德树人。一个诬告盛行、正义凋敝的社会语境中,法律也就沦为了失去道德灵魂的废纸。如果正义不能在制度中落地生根,便只能在网络的狂焰中化为灰烬。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勇于维护真理、公平善待每一个个体的象牙塔;我们呼唤的是一套真正以法治为准绳、而非以舆情为刀俎的社会治理机制。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次的悲剧重演,让正义不再失衡,让沉默的象牙塔重新发出良知的回响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思想引力场”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