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张志敏 || 土地公有制:文明进步的基石与未来道路的选择
点击:  作者:张志敏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9-19 10:06:19

 

 
1.jpg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深沉而复杂。它不仅是生存的依托,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土地被赋予了超越物质的意义——失去土地,便意味着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正如《生万物》中地主宁学祥为保土地不惜牺牲女儿的情节所折射的,旧时代土地对人的捆绑,本质上是阶级垄断下的悲剧,绝不能成为为土地私有辩护的理由。这部作品以情感叙事遮蔽了核心事实:土地私有与阶级垄断,正是旧中国社会苦难的结构性根源。

 

一、土地垄断:剥削的温床与文明进步的枷锁

 

封建时代的土地占有,绝非基于公平或勤劳,而是制度性特权与经济压迫的产物。高地租、高利贷与土地兼并循环往复,让普通农民即便在丰年也难保温饱,灾荒之年更只能卖地借债,最终彻底失去立足之地。这种垄断不仅是对底层的剥削,更严重阻碍了国家走向现代化——印度便是明证:土地私有制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地主漫天要价使得铁路、公路难以贯通,贫民窟与落后基建并存的背后,是土地问题未获解决的困局。

 

反观中国,能快速推进城市化、建成全球最发达的高铁网与公共设施,核心在于土地公有制。国家得以整体规划、高效调配土地资源,用于开发区、科技园区建设,让土地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引擎,而非少数人坐地起价的工具。即便是次贷危机中,中国也能凭借公有制优势大兴土木,形成“生产-就业-消费”的良性闭环,迅速摆脱危机影响。

 

二、土地革命:中国工业化的前提与根基

 

有人以“地主开仓赈灾”的个别案例美化地主阶级,却忽视了整体制度的非正义。真正推动中国从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的,不是地主的仁慈,而是土地革命。它打破了数千年的土地垄断,使生产资料回归社会共有,为工业化扫清了障碍。若无新中国初期的土改与公有制改革,中国很可能如印度般被大地主与财团裹挟,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

 

蒋介石退台后推行“耕者有其田”,从地主手中赎买土地分配给农民,虽不及大陆土改彻底,却仍成为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这从反面印证:土地改革是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历史叙事的偏差:《生万物》的立场隐忧

 

《生万物》的争议,不在于刻画了地主对土地的“爱”,而在于将这种“爱”正当化、浪漫化,回避了土地垄断的剥削本质。它把宁学祥们塑造成悲剧英雄,却未揭示其行为的核心是维系既得利益,这与《软埋》的争议如出一辙——二者都在用情感重构历史记忆,为土地私有制与阶级剥削“翻案”。

 

这种叙事的危险在于,它会潜移默化地扭曲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认知,甚至为当下资源垄断与权力世袭提供道德掩护。在百年变局与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此类思潮可能成为外部势力进行思想殖民的工具,若重蹈苏联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四、土地问题的本质:选择何种未来

 

今日中国虽已确立土地公有制,但围绕资源分配、阶层分化的争论从未停歇。有人鼓吹“私有化提高效率”,主张彻底放开土地流转;有人试图重建“精英统治”,让生产资料控制权重回少数人手中。

 

必须清醒认识到:核心生产资料若再度私有化、垄断化,带来的绝非“效率”或“自由”,而是社会结构的全面倒退。贫富差距扩大、底层失去保障、国家能力削弱……这些不是预言,而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现实。更危险的是,资本与土地垄断结合将形成新特权阶级,控制经济、影响政治,最终导致社会固化。

 

五、出路: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机制革新

 

我们追求的,不是靠“地主开恩”或“慈善资本”维系的社会,而是靠制度保障每个人发展机会的社会。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公有,不是为了“平均”,而是为了防止垄断、实现资源共享,让全社会共同受益。

 

在分配层面,应借助数字治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衡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此作为财富分配的主要依据,而非生产资料占有多寡。这才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本路径。

 

结语:坚守文明进步的方向

 

中国走向现代化,靠的是打破土地垄断、让人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而非保留地主阶级、歌颂特权。站在新的历史关口,唯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防止资源被少数人垄断,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共同福祉。这不仅是经济制度的选择,更是文明方向的抉择——我们绝不能退回那个靠土地垄断决定命运的时代。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