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左邱宇: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路径与启示
点击:  作者:左邱宇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8-23 12:08:17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如何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比较系统的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含义、路径方法、启示,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⑴20218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12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⑵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关系来看。第一层逻辑关系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建设中民族共同体基本元素的诠释;第二层逻辑关系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路径和方法;第三层逻辑关系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顶层设计。这是有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只有首先搞清楚中民族共同体的相关概念,才能探讨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方法,然后,上升到建设中民族共同体顶层设计的高度,对于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规律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由浅入深的逻辑结构。从上述逻辑关系出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即关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阐述。

 

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

 

共同体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概念。从历史来看,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在国际关系中,共同体可以指不同国际组织和国家联盟所形成的共同体。比如欧共体即今天的欧盟;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可以视为国际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的国际共产主义共同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成立的联合国和其他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性的共同体组织。这一类型的共同体主要特征是按照相关的国际法建立的共同体(比如联合国宪章、条约等具有约束性的条款),这一类型的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国际法基础或者政治基础,可以称为法律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另一种类型共同体,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共同体中范围最广、最高层次的共同体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了所有的国家、民族和种族在内的共同体形式。其核心逻辑是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与共的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国家、民族、地理、文化等等界限,把人类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共同体的最高形式。

 

由于构成共同体的要素和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共同体形式:比如地理要素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亚太共同体)、民族宗教共同体(阿盟、非盟)、政治和军事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区域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共同体(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不同的共同体形成时间、要素、法律条款、作用功能不尽相同,这就是共同体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从范围来看,共同体是可以分为多层次的,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亚太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欧命运共同体等等;从多样性来看,共同体也可以分为国家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共同体的结构、功能、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同之处在于:不论什么形式的共同体,都对共同体持认同的态度。不论是法律上的认同、情感的认同、意识的认同还是宗教信仰的认同,认同感都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主要体现在二者都遵循共同体的基本原则,比如法律的认同、身份的认同、组织结构的认同、权利义务的认同、情感的认同等等;区别主要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有更严格的政治和法律的规定性、具有更深厚的历史底蕴、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华民族一家亲为灵魂的文化认同感所构成的民族共同体。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结构及关系等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系列深刻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元一体”,什么是“多元一体”呢?就是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⑷ 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

 

归纳起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从中国历史来看,可以这样说: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同中国历史是同一个历史过程。50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在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经济共同体;从文化层面来看,在数千年的文化交往中,各民族从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文化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⑸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国历史具有相同的历史基础,这就是各民族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上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团结进步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 ⑹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最根本的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基础。不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也不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本质、表现形式有何区别,中华民族共同体都是客观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形式、特点、结构有所区别。2014528日,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深刻揭示了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命运就是民族的命运,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各民族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⑻这种在历史上形成的国家民族一体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基础。

 

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法律基础。从广义上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包括全球的华人华侨在内的爱国者所构成的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志是爱国主义。从狭义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素质的民族共同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即中国56个民族所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有国籍身份认同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籍;五个认同的政治基础;56个民族中的任意一个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等一系列要求。当然,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⑼ 在实践中都为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呢?这就需要路径和方法论研究。方法论是哲学概念,是指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的总和,方法论是方法的体系化、系统化、理论化。方法论在哲学上是最高层次的哲学范畴。路径和方法则是指方法论的具体化,包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观点、角度、途径、要素等等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需要方法论的研究,也需要具体路径和方法的探讨,需要实践的探索和总结,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如果说方法论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方向性、原则性问题。那么,路径和方法则是把这种抽象性具体化、实践化,把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相结合。从方法论来看,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路径和方法应该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基础,如果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民族团结大家庭的观念,没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怀,就不可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因此,从逻辑关系来看,探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路径和方法,首先应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深入灵魂、深入信仰,使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信仰到位、情怀到位,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分配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必须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基础。这个经济基础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以按劳分配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通过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配关系改革,把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在经济上联系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⑾特别要注意民族地区市场的培育,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经济基础越紧密,中民族共同体就越牢固。

 

第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⑿认同感和凝聚力是构建中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是是凝聚力的基础,有认同感才会有凝聚力。如果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就是一盘散沙。由于认同感可以分为主观认同和客观认同,客观认同具有客观性,一般是比较可靠的,主观认同由于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正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在认同感问题上要注意区别。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五个认同”: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是构建中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基础,这是主观认同和客观认同相统一的认同感、归属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得出的必然结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认同感和凝聚力属于文化共同体的范畴,为建设中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文化基础。

 

第四、探索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路径和方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⒀建设中民族共同体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处理好传承创新的关系,要防范和处理好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积极稳妥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做好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的工作。

 

第五、政策和法律。建设中民族共同体需要制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指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 ⒁政策和法律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两大支柱,提高政策水平,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使政策法律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民族共同体为中心,进一步明确政策研究、立法执法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政策法律在建设中民族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当代启示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总结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验,探索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规律和途径,可以得出许多重要启示:

 

第一、建设中民族共同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⒂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首要启示,就是坚定不移跟党走,绝不动摇。

 

第二、把建设中民族共同体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联系起来。通过中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中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中民族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第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第二个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⒃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起来,才能明确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进方向。

 

第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如果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分裂动乱,最终只能导致失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从灵魂上行动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不可动摇的基本结论。

 

第五、建设中民族共同体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前途命运的必由之路。中国历史一再证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都不能真正解决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问题。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民族共同体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可能实现。

 

第六、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对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国防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在新时代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的顶层设计,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水平和能力的现代化。要把中民族共同体的体系建设和要素建设结合起来,在路径和方法上,要注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经济、文化上认同感的培育等等多方面联系起来,多维度助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特别注意总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规律,把建设中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把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其他共同体联系起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注释

⑴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2页,人民出版社202210

⑵《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08-28 17:21 来源: 新华社

⑶⑸《人民日报》2021-7-23

⑷《人民日报》2021-05-19

⑹⑺⑻《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08-28 17:21 来源: 新华社

⑼⑾《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08-28 17:21 来源: 新华社

⑽⑿《人民日报》2021-08-31

⒀⒁《人民日报》2021-08-31

⒂⒃《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08-28 17:21 来源: 新华社

⒄《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08-28 17:21 来源: 新华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201410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234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2210

4、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3

5、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工作事务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2412

 

作者简介: 左邱宇,彝族,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昆明市党史研究会理事、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省党史研究智库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评审专家。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