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威结论
AI到底讲不讲逻辑?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汪丁丁教授最近撰文说:
——“我与北大计算机系1989年毕业生王培(目前是世界通用人工智能学会的唯一华人副会长)于两年前就达成了共识:大语言模型(LLMs)目前的研发思路是错的,我早已说过,第一流的人工智能专家王培教授也完全赞成我的朋友圈评论。我在这里稍许科普一次:这些LLMs的技术核心就是所谓‘预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它们必须训练自己能从‘优质’(如辛顿所言‘优质’诱致了失稳弊端)输入数据以足够高的准确率预测下一个数据token,这就是所谓‘统计预测’,与逻辑毫无关系。”[注1]
既然“第一流的人工智能专家王培教授也完全赞成我的朋友圈评论”, 那么断言AI的运思“与逻辑毫无关系”,这个结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然而,权威结论未必不能商榷。
我不是AI的业内人士。对于汪教授的结论,我心存尊重的同时亦有如下困惑,提出来请方家赐教。
若有冒犯,伏请海涵。
二、规律与路径
要搞清楚AI的运思讲不讲逻辑,首先就得搞清楚什么是逻辑。
所谓逻辑,指的是人类思维应当遵循的规则或规律。汪丁丁在这里说的逻辑,指的是形式逻辑。正如汪教授所言,形式逻辑有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以及排中律。
逻辑思维的定律总是体现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是通过具体的推理过程得到贯彻的。
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在思维过程中,贯彻形式逻辑三大定律的推理过程有如下路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逻辑和历史。
在这里,我以归纳和演绎为例。
那么什么是归纳,什么是演绎?
三、推理离不开逻辑
简单说,归纳和演绎是人类思维的推理方法(有人还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溯因推理……等等)。
所谓归纳,就是从一系列具体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应);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某个具体结论(跟归纳相对应)。
比如“水果”这个称谓,是人类通过观察大量的苹果、香蕉、梨子……等等具体的植物果实之后,归纳出来的一般范畴。在归纳过程中,人类必须运用形式逻辑的定律,否则就无法完成归纳过程。
再如“梨子是水果”这个结论,是人类从水果的一般规定中,演绎出来的具体结论。在演绎过程中,人类必须运用形式逻辑的定律,否则就无法完成演绎过程。
我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人类不会把哺乳动物归纳或演绎成水果呢?因为,哺乳动物的特征与水果的特征不仅不一致(同一律),而且互相矛盾(矛盾律)。
我要强调的是,归纳和演绎并不是与逻辑无关的两种思维过程,而是贯彻了逻辑定律的两种推理方式。
很多人(比如汪丁丁教授)把归纳和演绎与形式逻辑割裂开来,窃以为这是对归纳和演绎的误读。
除非思维主体是精神病患者,除非你不进行归纳和演绎,但凡是正常的思维过程,其归纳和演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遵守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
四、概率不讲逻辑吗?
以上讨论的是人类思维,现在回到人工智能上来。
虽然AI 的算法、算力和数据都是人类赋予的,但是AI的训练过程和运思过程,同样是AI观察大量数据的归纳以及演绎的过程,这个过程得出的判断,同样是AI遵循形式逻辑三大定律的结果。
我冒昧地问一句:如果不讲逻辑,AI的自我学习又从何说起呢?如果不讲逻辑,AI的深度学习又何以可能呢?
我注意到,汪丁丁断言AI“与逻辑毫无关系”的理由,是AI的运思属于“统计预测”(注3)。也就是说,“统计预测”不讲逻辑。
“统计预测”真的不讲逻辑吗?
所谓“统计预测”,其实就是根据概率做出预测。概率,亦称“或然率”,它反映的是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问题是,概率与形式逻辑之间有着割不断的内在关系。说白了,概率本质上就是归纳法的运用,而归纳和演绎过程离不开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
既然逻辑是关于思维的规律(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就是思维规律的题中之义),那么但凡是正常的思维——不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AI的思维,概莫能外。
即便AI的思维是借助概率来完成的,也得讲逻辑。
恕我直言,凭什么概率思维就可以不讲逻辑呢?
四、幻觉源于数据
或问:既然AI的运思过程中有逻辑,那么为什么AI会出现“幻觉”呢?
所谓AI的幻觉,指的是真实世界没有发生的事情,AI会凭空编造出来。人工智能专家将AI 的这种“编造能力”,称之为“AI的幻觉”。
AI之所以会产生幻觉,汪丁丁教授归咎于没有逻辑:
在我看来,AI的幻觉并不在于AI不讲形式逻辑,而是在于AI所观察的数据有很多并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
换言之,AI产生幻觉的根源,并不是逻辑问题,而是数据问题。如果数据是虚假的,即使AI的逻辑再强大,也只能得出错误的结果。
倘若AI的幻觉真的根源于逻辑的缺乏,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绝不是“AI的结论是否真实”,而是“AI的运思是否正常”了。
所以,AI发展面临的真正危机,并不是讲不讲逻辑的问题,而是数据的真假问题。
五、汪丁丁的警告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数据的真假问题,汪丁丁说:
于是汪教授发出如下警告:
——“未来二十年,资本的贪婪本性+AI对金钱的饥渴,让我有把握预言,人工智能将继续在目前的错误路线上演化。因此,我建议诸友努力积累自己的‘人类原创数据’并努力保护它们不被AI‘爬虫’盗取。坚持到2030年,那时,根据预测,50%以上的数据将由AI生成,所谓‘合成数据’。互联网于是死亡,人类的多数成员将不再相信‘合成数据’,他们只旁观AI在互联网上自说自话。……于是它们的幻觉将越来越多,以致最终不再被人类相信。”[注4]
汪丁丁关于“它们的幻觉将越来越多,以致最终不再被人类相信”的警告,值得人们重视。
如何让AI获得可靠且真实的数据和资料,这已经成为事关人工智能发展前途的重大难题。
六、形式逻辑的家
有人认为,“自从创立了形式逻辑之后,人类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
对于这个说法,我有条件地同意。
其实,不是因为人类总结出了形式逻辑,思维才得以存在;而是因为思维的存在,人类才总结出了形式逻辑。
分析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
这句话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有得一比。
在我看来,形式逻辑的边界,就是归纳演绎的边界。
归纳和演绎,乃是形式逻辑的家。
七、还有辩证逻辑
最后补充一点:思维过程中的逻辑,并非仅仅只有形式逻辑。正确的思维离不开辩证逻辑。
计算机和AI是否以及能否具有辩证逻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对此,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何以“实证”》,以及《马克思的实证何以如此特别?》等论文中,已经有过讨论(分别载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年第1期,以及《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年第7期)。
此处就不再赘言了。
【注释】
[注1、2、3、4]:汪丁丁《关于目前流行的大语言模型的深层弊端》,载《新经济学家智库》2025年8月14日。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