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孙靓:在更大范围内增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
点击:  作者:孙靓    来源:学习时报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13 10:48:19

 

 

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正面临区域间创新能力差距拉大、马太效应日益凸显的挑战,破解的关键在于突破地理区划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维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以增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最终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这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重塑创新的规模形态、区域布局与生态系统,实现规模降本、协同增效、生态育新。规模效应会带来资源倍增。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往往投资高昂、维护成本不菲,单一区域独立配置常因使用范围受限而造成闲置浪费。而跨区域创新中心通过整合高端设备资源,以后补助等方式推动仪器设备共享,就可充分释放高端仪器设备作为创新要素的巨大潜能。优化布局能激活互补动能。不同区域禀赋各异,通过分工合作可放大协同效能,如知识密集区专注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制造重镇精于工程化与产业化,资源富集地则贡献关键材料与能源支撑。这种深度耦合能显著降低创新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加速成果转化,形成“1+1>2”的聚合效能。生态融合可激发创新活力。破除行政壁垒后,人才、技术、资本得以在更广阔空间按需流动、优化配置,在跨区域创新网络中深度互动,如同构建起创新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创新沃土。

 

近年来,我国已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西部科学城,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一系列跨省市联合基金、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相继落地。有关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跃升至2023年的267.57分。集成电路产业协同便是一个缩影:上海更加聚焦高端芯片设计,江苏、浙江在先进制造环节形成高地,而安徽则在材料与封装测试上具备独特优势,通过上海设计苏浙制造安徽封测的分工合作网络,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已达60%。这些探索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协同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面临一些制约科技创新有效供给的瓶颈,如制度壁垒阻碍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导致创新资源配置冗余、使用低效;税收分成、GDP统计等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加剧区域间零和博弈;缺乏实体化、赋权的跨区域统筹协调机构,合作多停留于框架协议层面等。

 

针对上述问题,关键在于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突破口,借力数字技术赋能,在更广阔空间优化创新生态。一方面,健全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包括建立强有力的高层级统筹协调与赋权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构建科学规范的创新飞地”GDP分计、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机制,切实调动参与地区的积极性;探索揭榜挂帅等跨区域联合攻关组织模式,助力创新主体跨区组队、协同破题;完善人才柔性流动、企业资质互认、数据开放共享等要素高效流动制度规则,构建一体化创新生态。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创新要素最敏锐的感知者和最高效的配置者的企业真正成为跨区域合作的破壁者连接器,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牵头组建跨地域创新联合体,合力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另一方面,以数字赋能拓展区域创新软边界。数字技术正拉近创新要素物理距离、重塑创新空间发展逻辑,推动创新合作从地理相邻跃向时间可及。着力强化跨区域算力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建,深化大数据、AI等数字技术向创新全链条渗透,以数据流驱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跨区域协同注入全新动能。唯有如此,方能全面打通制约科技创新有效供给的关键堵点,在更大范围内激活创新源泉,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塑造全球科技竞争新优势提供关键支撑。

 

(作者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来源:学习时报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