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炮打飞机必须打提前量,商战也是如此。如果等到消费者明确强烈发出某种功能需求信号再行出手,无疑失去了先手棋、提前量、主动仗。这就如写文章,最高境界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
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也有个打提前量的问题。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对企业提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其实,企业“无求”时并不一定意味着真的“无事”。
多年前,笔者去浙江学习,曾听一位政府负责同志感慨:“某项产品每有新的国家标准出台,第一时间去有关部门咨询的,是沿海地区的企业,一两年以后才去咨询的是中部地区的企业,至于西部地区的企业,往往要等到三五年后才想到去咨询。”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固然有不敏感的问题,可中西部地方的政府在这方面就没有一点责任?
一些群众不了解政府推出的救助政策,不能明确发出求助诉求,致使部分符合条件的群众没有得到“应助尽助”,政府看似做到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可政策设计初衷却因此打了折扣。
又如企业安全生产,如果应急等部门一味地等着企业“有求”才去排查问题,也势必误事,因为企业毕竟不是安全生产专家,安全生产隐患还是得有关部门主动提前帮助排查解决才行。
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追企业”,《新华每日电讯》近日报道的“黑龙江构筑营商新模式”,显然又多了一层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堪称“无事不扰 有求必应”升级版。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如果说机械执行“无事不扰 有求必应”,等到“有求”才出手服务,是遇事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那么,主动积极发现被服务者的潜在需求,快人一步提前服务,则是凡事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凭技术判断,我们也许顶多只能做到“接诉即办”,只有遵循价值判断,才有望进一步做到“未诉先办”。
天下只要有一个人落水淹死,大禹都会自责是自己治水时没有装好护栏。本着这样的仁爱精神,政府服务自然能区分积极作为和“无事不扰”,于“无事”中及时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有事”,于“无求”中提前响应潜在的“有求”。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