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京平:拿没拿洋奖项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点击:  作者:京平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10-16 12:53:40

 

 

随着2025年度诺贝尔奖各奖项全部揭晓,舆论场又泛起阵阵波澜。其中,围绕物理、化学等奖项获奖者国籍而衍生出的国家科技实力对比,讨论尤为热烈。

 

为什么中国人又没能获奖?”“日本诺奖得主这么多,中日差距到底在哪?有些人也由此认为,中国的科研体制就是不行。

 

爱之深责之切。我们相信,很多网友的忧虑,是出于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关心,希望快些、再快些。但不得不说,若将复杂的、长周期的科学发展问题,简化为一场奖项数量对比,这种诺奖焦虑不仅无益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更会在无形中催生妄自菲薄的社会心态。

 

(一)

 

诺贝尔奖源自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旨在表彰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历经百余年发展,诺贝尔奖成为全球最负盛名的荣誉之一。

 

然而,盛名之下,环绕诺奖的争议也从未停息。即便是其中公认相对客观的自然科学奖项,也绝非完美的度量衡

 

其一,评选标准存在争议。比如,194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但很快这项手术就被发现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治疗手段,被各国弃用;比如,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科学家,也被广泛质疑这与物理学根本毫无关系。

 

其二,评选结果存在时差有统计指出,诺贝尔获奖人所做出代表性工作与获奖时的平均时间差为16.1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诺贝尔奖衡量的是几十年前的科学成就,并非当下的技术水平。

 

其三,评选理念存在分歧。由于时代背景局限,诺奖强调个人或小团队的决定性贡献。而今天的重大科学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跨学科、跨国界的协同攻关。诺奖最多三人分享的规则,已难以全面、公允地反映许多重大成果背后复杂的集体智慧。

 

 

(二)

 

相较于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科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的争议则更为严重。

 

多年来,这两个奖项的评选结果与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与地缘政治利益高度绑定,热衷于授予那些符合西方霸权主义政治叙事的特定人物。这种操作,使得奖项的普适性与公信力大打折扣,甚至沦为偏见认证乃至政治武器

 

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在遭受着越来越大的质疑。

 

就拿今年来说,诺奖委员会主席哈斯勒宣称获奖者的理论提醒我们避免陷入停滞,但该理论既无法解释美国35万亿美元债务背后的增长悖论,也不能回应中国通过非西方模式实现八亿人脱贫的发展奇迹,更没有正视作为当今全球最大创新应用场景的中国的实践成果。这种解释现实能力的丧失,反映了经济学诺奖评选标准与学科使命的背离。 

 

(三)

 

发达国家在现代科学领域起步早、投入大,具备先发优势和话语权。但一把尺子难以衡量多维的发展。拿着一把本身难言客观,甚至带有滤镜和私货的尺子,判定日新月异的中国,无异于刻舟求剑。

 

跳出唯诺奖论的焦虑,客观审视历史与现实,我们可以看到:70余年来,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从两弹一星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杂交水稻到载人航天,我们在一个个关键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建立起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这种以应用为导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看起来似乎无缘诺奖,但毫无疑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长足动力,为中国加码基础研究、攻坚前沿科技、拥抱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了坚实基石。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需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往往需要多年才能进入盛果期。近些年,我们开始将基础研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大规模、持续性投入,但果实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孕育。我们不必因为一些领域尚处于追赶状态就觉得将永远落后,相反应给予科技创新更多的耐心。

 

(四)

 

一些别有用心者之所以热衷于用诺奖数量来敲打中国,只是为了通过这种简单对比,论证中国体制不适合创新,从而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为西方优越论添加注脚。如果我们也陷入这种唯诺奖论的逻辑,恰恰落入了对方设置的话语陷阱。

 

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最广阔的应用市场,这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从国家到企业,从科研机构到普通民众,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相当浓厚。此时此刻,我们要客观理性正视差距,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不被一时的指标或外界的噪音所干扰。

 

可以说,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既然找对了方向,最需要的是久久为功的坚持。

 

(五)

 

面对诺奖,我们究竟应持何种心态?答案是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也是一种成熟自信的大国国民心态。

 

不唯诺奖,当然也不是说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诺奖的价值。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这奖那奖。拿没拿诺奖,中国科创都要踏踏实实走好我们自己的路。

 

比赢得外界点赞和认可更重要,是通过探索攻坚,解决发展挑战,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撰文:于言锋;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