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许光伟:《资本论》为什么是危机论——写在《资本论》第二卷问世一百四十周年之际
点击:  作者:许光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5-10-15 09:10:09

 

1.jpg

 

【作者按】近年来,笔者围绕“《资本论》危机论”主题写作并发表数量可观的论文。以2025年发表论文为例:在内容深度上首推《论劳动矛盾与资本矛盾——兼析资本论〉周易学之谜》一文(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在那里,笔者尝试澄清:“矛盾是真正的全程运动规定。”“第二卷恰当的篇目结构应当是:1、资本循环;2、资本周转;3、社会总资本;4、资本的再生产危机。很明显,第四篇《危机》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写出,然而在理论逻辑上,这一篇必定是对资本主义危机的一个全面总结,并鸟瞰阶级分赃运动的系统走势。”在《资本危机结构释谜——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40周年文中,笔者提出这样的设计认识:“第一卷的矛盾原理为第二卷的系统原理所接续……理论目标是书写系统占有(实质占有规定)’的运动机理,从中锁住生产危机的结构机理……这实际上是唯物史观的结构原理。到了第三卷,矛盾原理和系统原理在分析上为‘阶级分赃的事原理所置换:危机机理羽化为社会资本的镜像运动,伴随着这一过程,由系统占有形式支配的剩余价值系统实现(矛盾规定)逐渐羽化为由形式占有规定(即‘社会占有’)支配的阶级分赃形式的经济实现(矛盾规定)。(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而在《〈资本论〉价值形式的思维学——关于资本论〉第二卷体系学地位的理论审思文中,则率先区分:危机I(指向基本矛盾的危机实质)和危机II(指向经济危机的危机表征)。该文提出这样的不俗见解:“第二卷所揭发的正是资本主义的危机结构理论。(载《当代经济研究》2025年第4


——《资本论》的终极答案危机秩序原理。这是马克思终生求索,未获最后成功!尽管如此,为达成原理的理论硬核——危机秩序论——确然已经得到清晰把握因为,《资本论》业已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作为规律范畴,危机本身是资本的规律,乃至是对于资本矛盾的深层识别;危机因此成为资本的矛盾范畴:将资本既识别为创造者,也识别为破坏者,——而这就是全部资本矛盾的作为危机范畴,资本危机是对各卷危机秩序的总称。“这样如图1所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规律区分为两个运动层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统揽二者的资本积累,表征意义即危机总规律。

 

2.jpg

【图1:摘自拙文《论劳动矛盾与资本矛盾——兼析资本论〉周易学之谜》】


——为此,以下将阐明危机秩序论的三个递进的认识层次:(1危机是矛盾;(2危机是矛盾运动秩序;(3危机是矛盾运动秩序的专业实践它再一次强化这一体系认知:“《资本论》四卷是从经济的社会形态‘阶级书写’的角度实施对唯物史观原理的具体化,包括阶级的主体规定(阶级者)原理、结构原理、事原理和认识原理。注意:《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原理毋宁直接称作“危机秩序原理”。)


——正是上述危机论主题文章群落支持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在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德文)出版一百四十周年之际重温革命文义,便会有“新发现”。《资本论》整体布局就实质而论,乃是阶级知(危机之知)——阶级行(危机之行)’……危机被置放在生死舞台上进行排演。《资本论》发动了“主体革命论”;然则,“历史矛盾学和危机是总布局:由主体矛盾引出社会客体矛盾、由主体剥削引出价值剥削,以后再以主体危机的基础引出系统生活的危机,市场危机的经济拜物教性质得以全面揭示。


——为方便阅读起见,现略去对这些文章的引用注释。读者有兴趣的话,可自行知网查阅它们


主体篇 |《资本论》第一卷:危机是矛盾


《资本论》是伟大的历史科学。第一卷是对历史科学的理论总写,其决定“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样是《资本论》理论部分各卷的副标题。即理论部分三卷书名的全称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的流通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看来,如果按照“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的黑格尔逻辑学三段论去理解,《资本论》的结构便作为“知识上的神秘”。生产、流通、分配之间具有三重“理解上的思想隔板”:人们不仅理解不了直接生产如何向它的流通过程过渡,也理解不了流通如何向它的分配过程过渡。如果按照教科书的讲解,那么,第三卷是对第二卷的内容补写,第二卷则是对第一卷的内容补写。进一步,如果依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叙述程序,则上述“内容补写”直接成了以逻辑规则为根据的思维外推。这样有了“价值转型问题:第一卷的“劳动和生产价值”,第二卷的“流通价值”,第三卷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在知识逻辑上究竟如何衔接,在概念上如何过渡?


以单一的知识标准审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命题,显然是不合法的。实际上,它首先贯彻的是“矛盾标准”。把劳动价值论和矛盾命题予以内在联结,乃是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这也就是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的具体运用。这是因为《资本论》的解析对象是“危机”,使得它只能选择从矛盾出发。“矛盾是辩证法的真理范畴。”“由矛盾而知识,进而由矛盾运动秩序之理解切入知识的阅读结构,乃是解悟《资本论》体系的唯一正确方式。”危机仿佛是《资本论》中的隐身之物——那是因为缺少“知识命题的逻辑排练”,反过来看,矛盾标准的讲述完全是“运动迴环式”,着眼于“总秩序推进意义的整体逻辑”。为了揭开谜底,矛盾和危机不能视为两个东西,危机不能仅仅被视为矛盾载体或外在形式事实上,矛盾和危机遵循同一个机理以《资本论》为例第一卷主述“矛盾主体论——劳动异化矛盾(同时是“主体危机论”)第二卷主述“矛盾结构论——新陈代谢矛盾(同时是“结构危机论”)第三卷主述“矛盾场相——阶级分赃的经济镜像矛盾(同时是“分赃危机论”)据此可断定:危机不是外在的形式,它是内在的矛盾规定一切的知识标准都倾向于危机是独立的概念事件。这种做法是对《资本论》结构方法的违背。《资本论》四卷体式的结构设计目的在于确保:“理论部分的每一卷均由矛盾作为起点书写至矛盾结果。


然则,“历史起点、系统起点、实践起点、暴力起点(抑或危机起点),质言之,多重起点写入物质生产的矛盾规定性,这就是史书意蕴的矛盾起点规定。它们为物统治的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所统一。”这是理论科学史书的写法。“逻辑起点仅仅是矛盾起点的影子。第一卷的客观逻辑可视为“危机的潜在”,第二卷的客观逻辑可视为“危机的机理”,第一卷的客观逻辑可视为“危机的显在”。危机由实质到表征,在路线上正是由“潜在的主体危机”所发动。所谓:“生产危机在特征形式上仅仅表现为‘资本主义主体危机’,而非单纯意义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乃至市场危机在本质上都只是主体危机的再转化,是算法推演的过程和算法谱系的结果——由价值算法到系统算法、利润算法。”


结构篇 |《资本论》第二卷:

危机是矛盾运动秩序


经济危机是表征结果。经济危机大前提是“矛盾”,小前提是“矛盾秩序”。这样在“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之间有了实在的意义迴环。从而,第二卷不是绝对独立于第一卷之外的运动秩序,它的前提必须是第一卷本身。与此同时,只有在第二卷的阶段,危机才可理解成“矛盾秩序”,或者说,它由矛盾的运动秩序所具象。就《资本论》整体结构而论,第二卷属于资本矛盾论域范围。


第一,“矛盾两因素矛盾两部类”是危机秩序的全体运动迴环。“矛盾两因素”在第一卷仅仅表达主体危机的运动秩序。在第二卷,它是危机结构的迴环者,内生出“矛盾两部类”。从而,“从商品生产形式矛盾两因素规定性出发,不过是从经济的社会形态本身出发;不过是从物质生产的矛盾发展规定的历史起点出发。就实质关系形成的机理而论,又不过在于寻找运动史的开端和完成时期的联系,从中建立从起始到结束内在一致性的逻辑关系结构。可见,“矛盾两因素向矛盾两部类的转化本身以历史矛盾的运动展开为条件,这样有了《资本论》真正的结构逻辑。说到底,“生活资料占有形式与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系统分立凸显的是资本工艺学


第二,单个资本的新陈代谢循环是“系统占有关系的制序”。1)“单个资本是资本新陈代谢系统的底层工作者。”(2)“阶级者(系统占有)的生产要素在运动中分解为三种系统要素类型:流通要素、生产的固定要素和生产的流动要素。系统占有者的实在的意义是各运动要素皆为资本要素”(3)“各种系统要素在结构形式上拥有一个统一的占有者,系统算法于是在这里获得自身意义上的第一形态,即产业资本。”(4)“系统算法不是别的什么规定,而是将雇佣劳动整体建立为‘从属于资本的社会劳动’。其在马克思的语义中,实际上是在规定性上将产业资本设立为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系统关系中介。


第三,社会总资本的新陈代谢循环是“系统占有形式的失序”。1)“可见,对社会总资本决不能满足于知识读法,而必须对其执行矛盾读法。”(2)“社会资本和社会总资本同样都是质和量的矛盾统一,但唯有社会总资本才是自身质和量规定的直接的社会矛盾体,并且,它自身最能从结构上体现矛盾性质。”(3)“社会资本是大小资本的有机结合和结构统一,与之不同,以单个资本的循环周转为背景支援的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职能则在于深入询问大资本和小资本的如何矛盾”(4)“以量捕捉质,以量绞杀自身质;为了实现上述理论质询目标,马克思坚持由社会总资本的自身命题(以合成的量追逐合成的质)出发,以社会考察方式戳穿资本共同体之阶级统治实质,阐明冒充的虚幻的共同体(资本俱乐部)的真实系统性质。显然,这就是社会总资本的自我矛盾规定


结论:资本危机是矛盾秩序原理意义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一百四十周年纪念主题所应阐发的意义为此,笔者写道:“由第一卷向第二卷秩序扩展的危机之读乃是在于读出‘矛盾和规律’:由系统的矛盾一般转向矛盾运动特殊。进一步,只有把危机视为资本的规律,才能真正把握危机一般。这是将危机形式命名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总根由。


事篇 |《资本论》第三卷:

危机是矛盾运动秩序的专业实践


劳动价值论及其矛盾标准好似完全消失在总过程的事项中了。为解决矛盾读法的“失踪”第二卷不得不需要打造为“系统科学”——和第一卷“历史科学”内在接应,又不得不打造为“阶级科学”——以击碎“普世收入论”。“如此有了利润算法的战斗:一般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之战、平均利润与资本地租之战、利息I(即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利息)与利息II(即虚拟经济部门的资本利息)之战。阶级分赃成了小资本与大资本之间的物象之战。


在这里,“危机之读的实质在于将知识还原为矛盾’。”“第三卷的读法要义在于对将价值藏匿起来的社会过程进行危机镜像化的知识释谜,从意义的表征方面引出价值形式统治的最高规定:镜像统治。如图2所示:如此方能准确把握价值形式之旅的矛盾读法内涵:由劳动异化统治转向工资统治、利润统治、地租统治,最后转向利息的镜像统治。

 

3.jpg

【图2:摘自拙文知行合一与〈资本论〉原理——阶级社会及其经济形态知识状况考察》】


《资本论》第三卷依然是伟大的实践科学。作为第一卷、第二卷层累的结果:这是“总现象的矛盾读法”。可见,“第三卷以社会资本的镜像运动为过程的出发规定,委实为了书写价值形式的分配矛盾(阶级分割的分配形式规定),从中指示小资本和大资本的质性区别及其分赃运动的基本轨迹。”“同时揭发的正是资本主义的危机镜像理论,以此锁住‘价值形式的分配1.0(阶级分割的系统一般)→价值形式的分配2.0(阶级分割的产业资本竞争运动)→价值形式的分配3.0(阶级分割的社会资本竞争运动)→价值形式的分配4.0(两极分化的危机总结果)’运动分析链条。”


总结篇 | 危机:矛盾(运动迴环)、秩序

(结构具象)、专业(实践体系)的统一


上述看法彻底颠覆了资产者的现象学眼界。资产阶级理论工作者从绝对工艺者的个体分析路径出发,强令阶级=契约者’,把分配事项视作孤立的要素所有权事件,从中引出契约主义的市场决定论,以掩饰‘统治逻辑的经济决定论’。”把社会分配作为阶级分赃活动乃至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专业事项”,这是资本危机的经济算法特征:其暗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专业体系”和可专业治理的“指标系统契约者之替换整全概念的阶级者,目的在于推出经济人的理性算法,即分配者沦为买者和卖者的市场合约,乃至作为资源自由配置的物象者。一旦功利主义的物象成为资源配置的理性靶的,流通者即在系统的意义上被取消。经济人即算法,这是对价值抽象的认识反动,阶级算法成了理性公理假设,转而认识覆盖了价值范畴。”于是,“这迫使《资本论》坚持从商品出发,由其引出分配的主体论,引出阶级斗争的经济表现——价值算法,直至引出工艺者和阶级者的矛盾互动性,引出阶级者对于工艺者的社会经济的支配性。”与此相反的情形——正是出于对专业理论属性的强调,经济周期性一再被“人为定义化”,仿佛它不是客观结构和矛盾运动秩序的显像,而仅仅是数据化的经济活动轨迹。


这迫使我们进一步提出“危机秩序论通过区分“危机理论I危机理论II”,以达到有效驱除“危机指标论”的理论目标危机亦知亦行。危机本身必须同样视为关于阶级压迫关系的一种特殊存在;危机是孵化器,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何以成为总领导机制的经济认知,以此掌握历史发展线索:资本积累→资本集中→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大总结)

 

4.jpg

【图3:摘自拙文《〈资本论〉第一卷唯物史观原理解析——马克思逝世140周年之际历史发生学基本理论探究》】


——须知,危机理论是对危机秩序不断运动进阶的客观反映(见图3所谓:“危机I为运动实质(病理);危机II为运动表征(病灶)。危机I是指确立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的再生产危机,为价值I、结构I、矛盾I所归结:作为资本主义危机实质层面的机理规定。与之不同,危机II是确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的镜像危机规定,为价值II、结构II、矛盾II所归结:作为危机I的具体化,在规定性上、收入论是它的理论伪装。”


——这是专业集成指事。对此,许多同行专家表示出很大程度的不理解。通过以上论证表明,《资本论》出发规定是从历史中发展起来的算法统治,即由奴化主体转入异化主体。可见,价值形式作为社会形式,乃是具有隐秘性的抽象统治结构。危机理论系统集成于《资本论》第二卷。尽管如此,它的专业活动区域和表征大量散步于第三卷,后者为“各种指标”和“数据迷雾”所形式包裹。换言之,它掩藏了“资本主义危机的系统机理:流通(交换关系:酝酿危机的可能性)——直接生产(社会再生产关系:定格危机的现实性)——流通(分配关系:催生各种危机病症形态)。”“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危机的发生无法避免,并且同样无法治理。”可是对“危机指标论”而言,危机是可经济治理、可周期消解的。这样认识的效果,是在于用“危机II”掩杀“危机I”,并拒绝承认无论危机I或危机II均是矛盾运动秩序的专业指事。它们的实质区别在于危机秩序本身,只是由于“内容指事”和“形式指事”的分别而分立为“危机理论I危机理论II”。


——这里可以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资本危机好似“不断自我内容更新的活火山体系”。体系总阀被安放在第二卷当中:总资本在机理上便是这个总阀的实际控制者。危机根源当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矛盾在更新、累积、活动,危机就相应在更新、累积、活动,它们的运动高度同一、步调一致。至于“外围与节点”,则无一例外地属于“火山口”或“经常爆发的活动区域”。“火山口”是彼此连成一片的,它通过算法危机形态调节着各个活动节点,使之体系化——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相互推波助澜。


说到底,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形态学。它是资本危机的系统显化和专业表征。必须立足成长史,把握资本危机的矛盾成长谱系——主体危机、结构危机、分赃危机,复在结构中定格危机机理认识。说到底,“《资本论》中的危机不是概念类集,而是在唯物史观范畴学映照下的资本危机整体事件。”“就流通场而论,资本再生产不独为肉身的烦恼,亦是新陈代谢幽灵的矛盾,唤作资本危机的那种规定性乃是劳动异化幽灵学罩着的经济肉身烦恼。”“资本兽是食人的算法(资本的主体形象)及危机的再生产关系(资本范畴)——这是马克思坚持纯粹资本所有制(剩余价值实现)在危机议题上予以优先研究的缘由。总起来看,以上构成对《资本论》第二卷结构的唯物史观解决。


【相关阅读】


许光伟:《资本论》何以解作四重史观

许光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判功能

许光伟:《资本论》矛盾读法释义

许光伟丨矛盾起点:《资本论》“周易之谜”释疑

许光伟:工资与危机——《资本论》第一卷工资论思考

许光伟:《资本论》的危机史观——兼议资本的再生产事学

许光伟:资本恶与其文明作用

许光伟:《资本论》主体革命论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导;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