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候,有位作家,在公众号里刊文宣传他们当地108名青年远征军如何打鬼子,被我无意中刷到了。于是我便写了段回复,内容详见下面的截图。
然后,这位作家说了下面这句话,我也回复了:
对方又回复了一句:
我的回答如下:
此后,这位作家主动加了我微信好友,详聊之下,我确信对方的初衷是好的,问题出在对一些当事人后代的采访以及政协提供的资料不加辨析地照单全收上。
我想,这种情况不算少数。因此我觉得还是将自己去年11月初借老王公众号发的文,再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一次,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见,希望更多不明真相的网友擦亮眼睛,莫要让别有用心者给蒙蔽了。闲话少叙,以下是正文:
笔者有位老领导,提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就激动不已,吧拉吧拉一堆感慨。但我知道他绝非果粉,所以也就没当面纠正他,省得老领导脸上挂不住。
但果粉就不一样了,那堆人形生物每每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挂在嘴边,是当作国民党的抗战功绩来吹嘘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旧社会秉承封建王朝“有功名者即有特权”那一套,甭管再怎么国难当头,甭管兵源再怎么紧张,初中以上在校学生也没有必服兵役的义务。这是国民政府颁布的《兵役法》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
在旧社会,只有那些经济条件在温饱线以上的家庭,才能供得起孩子上学。小学倒还好说,要想升至初中及以上,那对家庭经济条件要求就更高了。因此当时初中以上学生,家庭出身多属于国民党统治的基本盘。
但即便如此,年轻人多热血,对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林林总总的腐败也都颇有微词,因此不少青年学生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放弃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投奔生活条件艰苦的延安寻求救国真理。为此,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念念不忘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采用了欺骗宣传外加层层设卡拦截等各种手段,妄图阻止青年学生投奔延安方面。这法子虽也曾取得过一些“成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趋势。
到全面抗战后期,国统区经济情况愈发糟糕,不少大学生、中学生毕业即失业。考虑到这些学生有知识、有文化,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他们一旦倒向中共方面,将令中共如虎添翼,因此从争夺青年人才的角度出发,国民党这才于1944年决定组建主要由大学生、中学生组成的青年军,希望将这些人都控制在自己手上。
为吸引大中学生从军,国民党宣传机构琢磨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样激动人心的宣传口号。
实际上,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起,就不断有不甘心当亡国奴的青年学生从军,但就总体而言,这些人为数不多,而且很分散,没能形成多大影响力。
从1942年起,中国驻印军接受美械及美军教官训练时,因为部队原有兵员的文化素质偏低,掌握现代化武器和通讯器材较困难,国民政府遂在国统区先后招收了近7000名大中学生志愿入伍,然后通过驼峰航线运往印度兰姆伽,待接受技术兵种训练后编入新1军、新6军。
需要着重指出的,上述这些在国难当头之际志愿从军的大中学生,并不属于青年军战斗序列,不享受青年军各项优厚待遇,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并不是说,只要是青年学生在全面抗战期间从军,那他就是青年军,没这回事。有些人刻意偷换概念,非蠢即坏。
本文所说的青年军,是指国民政府1944年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号召,征召青年学生为普通士兵,并以这些人为主体而组建的新编部队。这个青年军和第一期远征军、第二期远征军、驻印军没半毛钱关系,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潭。
为吸引国统区大中学生参加青年军,国民政府给出了空前绝后的优厚待遇:只要报名参加青年军,每位学生当场就能领到5000元法币的奖金。如果是在校生,国民政府承诺保留其学籍,待将来退伍后可继续回原校完成学业。如果是中学毕业生,退伍后将免考保送进大学。如果是已经成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大中学生参加青年军,则原职位予以保留,而且每月除军饷外,原职位的薪饷照发不误。最为“要紧”,也最为辣眼睛的是,国民政府明确:除非“背叛党国”,否则的话,青年军在服役期间甭管犯了啥事,均不负刑事责任。遇事还可越级,直接向时任青年军政治部中将主任的蒋经国打小报告。
瞧瞧,青年军待遇之高,莫说在全面抗战时期,就算在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无出其右者。
面对优厚的条件和待遇,一时间,青年军报名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从1944年10月至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参照美军轻型步兵师编制,共编成了青年军201至209师。原本还拟编成第210师,但日本宣布投降时,该师刚编成2个步兵团,未能组建师部,也没有任命师级主官。
在青年军中任职的尉官们,清一色是中央官校(即黄埔军校)毕业生。校官不仅要出身于黄埔,而且还必须接受过各兵科的继续教育。方能走马上任。至于将官们,都是从陆军大学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原黄埔毕业生。这些被蒋介石视作嫡系和精英的军官,被调入青年军后各方面待遇不变,但职务上均降一级使用。
非但如此,这些军官在履职前,营以上军官要经过军委会干部训练团的再训练,营以下军官由青年军干部训练团负责岗位前培训。国民党党、政、军系统的高官经常受邀来给这些人上课。由此可见,老蒋对青年军寄予了多大期望。
在生活物资待遇方面,青年军完全比照驻印军的标准。尤其是伙食,青年军士兵每人每天能得到2两猪肉的供应,这令其他连饭都吃不饱的国民党军大为不满。为平息怒火,蒋介石便将青年军称作“青年远征军”,对外宣称等待训练完毕,青年军就将被送上印缅战场参加对日反攻,因此给予超高待遇也是应美方要求云云。
青年军基层士兵的军事训练完全按照美式标准进行,算是比较严格的。但实际上,国民党方面最为重视的是对青年军基层士兵进行“政治训练”,其思想控制力度不是一般地大,而且在军中暗插密探,以监视基层士兵的思想动态。因此这些青年学生入伍后没过多久,青年军各部便成了一个个顽固的反共堡垒。
至于青年军训练结束后参加对日反攻,那不过是蒋介石说给外人听的漂亮话。他可舍不得将这些“知识精英”当作普通兵员消耗在抗日战场上,而是想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培养起来,逐步取代他认为积弊已久、已无可救药的旧军人,留作日后反共的预备干部力量,并为蒋经国接班准备政治班底。
不过,耗费了巨大资源供养训练的这支青年军要是完全不上战场,却也没法向眼红其各项待遇的其他部队交代。
于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驻昆明的青年军207师于1945年初空运了一小部分人员到印度兰姆伽,给了个“暂编汽车第1团”的番号,就算出国参战了。
不过,这些青年军在国内被惯坏了,自视“天之骄子”,将恶少作派带到了国外,遇事稍不如意,但开口“民主”闭口“自由”地开喷,因此不被驻印军官兵待见,甚至被篾称为“民主团”。双方之间没少发生冲突。
为此,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公开表示,这帮青年军比霍乱病菌还可恶,必须进行隔离。
长官既然发了话,下面的人便毫无顾忌了。于是,“暂编汽车第1团”的官兵们在印度没少挨驻印军的揍。揍完了还不算,驻印军还借口“民主团”闹事,便收缴了他们手中的弹药,用铁丝网将他们圈禁在当地的霍乱疫区,任其自生自灭。
所以,这个好歹算是到过印缅战区的“暂编汽车第1团”,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也没和日军照过面,就更别奢谈取得了啥战果了。
不过,别看“暂编汽车第1团”在国外被驻印军收拾得够呛,但那只是个特例。青年军其余各部虽说均未真正上过战场,却其各自驻地均是党政军各系统均不敢招惹,惟恐避之不及的存在。
各种文史资料、各种亲历记和回忆录均可互相映证:青年军士兵们从入伍之日起,就只能用“无法无天”来形容。打架斗殴,强买强卖,结伙滋事,下饭馆、进影院、逛青楼不给钱,那都是家常便饭。甚至连国统区人见人怕的宪兵、警察、政府官员,只要稍不如他们的意均照打不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国民政府承诺过,除非“背叛党国”,否则的话,青年军在服役期间甭管犯了啥事,均不负刑事责任。既然不必担心秋后算账承担后果,那这帮人还会有啥顾忌?就算把天捅破了,背后还有蒋经国撑腰呢。小蒋的背后,还有委座在那儿杵着呢。
最恶劣的事情,是驻汉中的青年军第206师干的。该部官兵看戏时不仅砸了戏园子,而且追打票友一路打到了第一战区长官部。李宗仁盛怒之下,奏请老蒋撤换了该师师长杨彬。这帮青年军一见继任的竟然是守衡阳时发出“来生再见”电报的那位“名将”,便打心眼里鄙夷,不仅在油印小报上对这位师座大人大加嘲讽,而且在点将台上刻了一首诗:“尸满湘江血满城,将军从此更扬名。来生再见成虚语,不作英雄作狗熊。”
见到这首诗后,“名将”气得七窍生烟,下令追查究竟是谁干的。结果还没等查出来,第二天又有人在师座大人的名讳上,用红油漆大书“汉奸”二字。“名将”硬生生被这帮青年军气得半死,但却又无可奈何,加之自己心虚,硬气不起来,所以最终只好卷铺盖走人。
青年军和“名将”,均是果粉们的心头肉。那么不知此事,果粉们怎么看?
历数全面抗战期间,这些青年军们的“光辉业绩”也就这么多了。现如今一些人,却瞪着眼睛说瞎话,吹嘘青年军对日作战如何英勇,亏心不亏心呀?甚至还有一些人,将驻印军官兵的事迹,移花接木给安在青年军头上,还要脸不?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这些好吃好喝被当成活祖宗供着的青年军们,便吵着要退伍,要求国民政府兑现入伍前的承诺。对此,国民政府一一照办。
不过,将这些人视作自己班底和政治本钱的蒋经国,对这些人依旧抓得贼紧。他作为“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副处长,下令在南京设立了“青年军通讯处”,并在各省市设立分处,后又改称“青年军联谊会”。
通过这些机构,小蒋将这些前青年军士兵们纳入“人民服务总队”、“勘乱建国大队”等组织。那些重新回到中学和大学的前青年军士兵,大部分成了蒋家王朝的忠实拥护者,成了校园里的密探和爱国学生运动的破坏者,成了国统区“五毒”之一。
关于这个“五毒”,最常见的讲法是“国大代、军官总、青年从、新闻记、伤兵荣”。亦有说法是 “国大代,立法委,青年从,军官总,新闻记”。但无论是哪种讲法,青年军都榜上有名,足见其社会观感之恶劣。
解放战争期间,“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先后改组为“国防部预备干部管理处”、“国防部预备干部管理局”。管理机构名称虽一变再变,但这些前青年军官兵均牢牢抓在蒋经国手中,成为他所倚重的基本力量。在这方面,前些年大火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有非常深刻的反映。
全面抗战后期入伍的青年军士兵们相继退伍后,青年军202师至207师这6个师的番号并没有被撤销,而且继续招收大中学生,继续训练。不过,解放战争中,我军对这些第二期青年军的评价是:轻武器配备精良,重武器配备不足。官兵思想上顽固反动,防御时较一般国民党军更顽强,但其作战经验严重不足,战斗骨干稀少,尤其不擅野战。
在开封、沈阳、上海,第二期青年军都顽抗到了最后。当然,这些人和全面抗战期间的那批青年远征军,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行文至此,不知今后还会有人一提起青年远征军,便满脸艳羡,推崇之意溢于言表吗?
作者:西西河的康夫;来源:西西河的碎玉轩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