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柯胜雨:商周对夏朝的历史记忆
点击:  作者:柯胜雨    来源:古籍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08 12:01:06

 

 

编者按:综合研判商周时期的相关文献,西周观念中的第一个人王——大禹建立的夏王朝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大禹被拥立为王之时,并不清楚自己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之上,干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天辟地大事。

 

周人用称呼禹的王朝

 

大禹既为西周观念中的第一个人王,鲧禹父子关系又只是后世文献的假托之说,那么大禹建立的夏王朝真的存在吗?

 

一直到战国中期以后的文籍里,禹才是夏朝第一位君主。因此,顾颉刚虽然主张大禹神性说,但是他承认夏朝的真实性的同时,认为禹是禹,夏是夏,两者之间毫无交集。但是,春秋之前的清华简《厚父》,则明确提出了禹跟夏王朝的联结关系,即禹就是夏王朝的奠基人。这既是对顾颉刚大禹神性说的挑战,又是对夏王朝真实存在的文本确认,其意义十分重大。虽《尚书》《左传》《国语》《史记》等有大量有关夏代的记载,但这些传世文献距离夏代超过1500年,经历了转抄、删改等多个环节,无法说明问题。要进一步证实夏代存在,必须找到当时的自证性材料。

 

目前,二里头文化已经公布的陶刻符号不少于64种,其中见于二里头遗址的大约50种,见于其他遗址的约14种。这些刻符基本上以直线、弧线、折线的组合型为主,但大多数以孤立的形式存在,还没有发现成组连字成句的陶刻符。张光直先生认为,二里头许多陶片上有陶文,其中若干是可以认出来的,但它们大概是辨别用的符号而不是当时事件的纪录。所以它们是否属于真正的文字,难有定论。

 

一般来说,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成熟文字。一种文字的成熟,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因而甲骨文有可能在二里头时期就初步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是,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很多器物象形字,包括爵、盉、钺、鬲、尊、豆、壶等,与二里头文化的器物外形非常相似,可能直接沿用了二里头时期的文字。但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言,夏代尽管有文字,却没有多少能传留至今。我们不能把希望单纯寄托在文字的发现上

 

至今不但尚未发现夏代的文字,而且连甲骨文中也没有出现这个字。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甲骨文没有季。甲骨文中有个上组装起来的字形,跟金文中的有点类似,所以人们猜测那就是。可是这个字形仅仅用作人名,跟季节无关,更不能代表夏朝。很可能,殷人尚未将他们所灭的王朝称为

 

最早的字出现在西周晚期的伯夏父鼎与春秋前期的秦公簋上。伯夏父鼎铭文中的字(《殷周金文集成》2584),为左右结构,左为一小,右为一大眼人举手,似为挡住耀眼的太阳光。秦公簋铭文中的字,字形较为复杂,为上中下结构,上为(意为人头),伯夏父鼎中的小太阳字形没了,中为(即两只手),下为(即方向相反的两只脚)。后世的夏字,就是由此演化而来。《说文解字》中释云: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頁,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整个字形就是完整的一个人,叉着双手,晃悠悠地走路。 

 

 

记载禹事迹的周代青铜器,有豳公盨、秦公簋、芈加编钟与叔夷钟镈等。这些青铜器的年代基本上清楚,其中,豳公盨最早(约公元前9世纪初)。

 

豳公盨铭文中说:天命禹敷土,禹治平水土,救济苦难之中的芸芸众生,迺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立也。父母在早期传世文献中也指称君王,如《尚书·洪范》中云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迺自作配乡民,成父母意即大禹施恩惠于民,受到民的崇仰,因而被民立为王。《大戴礼记·五帝德》中记载,孔子说大禹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这句话可与豳公盨铭文相印证,说明大禹是被天下百姓拥戴为王的。只可惜豳公盨铭文没有提到夏朝,大有可能在西周中期尚未产生这个朝代概念,所以铜器的主人没有顺理成章地将禹跟夏联结起来。但从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承认禹是天下众民之王,即是包括夏后氏或者夏部族在内的华夏之共主。

 

再看看春秋早期的秦公簋,铜器上铸刻有虩事蛮夏,意指秦人为周戍守西陲,小心谨慎地与周边各部落和平相处。,即西戎。因与连称,所以也是诸夏、华夏的意思,不可能指夏朝。

 

芈加编钟铭文中有以长辝夏,第一人称代词,即我,,是华夏部族的标签,属于历史记忆的反映,既可以指华夏、诸夏等文化意义上的标签,也可以指传说中的夏王朝,确切的含义不是很明了。

 

这告诉我们,在春秋之前,通常指华夏部族,尚未跟夏朝政权相联结起来,如《说文解字》所云:夏,中国之人也。”“的本意泛称中国之人,也就是华夏部族。大禹建立的政权,不一定称,可能是另一个称呼,也可能没有名字流传下来。由此可见,从西周时期一直到秦公簋的铸造年代(约公元前770650年之间),在世人的观念中,大禹建立的政权并不称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来指代这个失落的大禹王朝呢?叔夷钟镈是殷人之后为颂扬祖先成汤伐夏的丰功伟绩而铸造的,所以铭文剗伐夏司中的夏司(即夏后)指的是夏朝末代君主后桀,完全可以确认为夏朝。

 

传世文献中较早将大禹与连称是在《国语·郑语》中,有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等,但是成书年代较晚,大约在战国前期。年代更早的《诗经·商颂·长发》中虽然也有夏桀,但是因为《诗经》在流传过程中被孔子作了一定的整理与修饰,所以尚不能断言《长发》的原貌如何。

 

故而据目前所知,大禹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夏朝,至少不晚于叔夷钟镈的铸造年代(约公元前560年),在孔子诞生(公元前551年)之前一二十年。叔夷钟镈是宋国贵族之后的器物,器主叔夷的祖上是商汤,父亲为宋穆公的子孙,母亲为宋襄公的外甥女。有可能是春秋时期殷人后裔在缅怀殷商先祖的功业时,用来指称禹的王朝,其后经孔子的发扬,逐渐沿袭至今。以此估计,夏朝的朝代概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年。及至孔子时期,夏作为一个朝代的名字已经很流行了。

 

 

学界认为,清华简《厚父》的创作年代在春秋时期之前,简文中的夏邦”“夏邑表述十分古老、稀见,大概就是春秋时期大禹王朝的较早称号。在这之前,的本意指诸夏、华夏,指的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部族,以与夷、狄、蛮区别开来。先秦的典籍中,通常被训释为,很可能是因为华夏部族的规模比周边的夷、狄、蛮庞大,文明更加发达。夏朝的得名应该跟此有关。殷人后裔用夏来称呼汤所灭的政权,使得汤继禹之后成为华夏共主的历史形象更加鲜明,从而彰显商王朝取代前朝的合法性,带有点光宗耀祖的意味。商朝时期的殷人绝对想不到,他们老祖宗成汤推翻的政权,会在一千年后被称作夏朝。难怪在甲骨文中找不到

 

殷商甲骨文佐证夏朝的存在

 

夏王朝为成汤所灭,这是明摆在那儿的事实。老子说,行而有迹。凡所存在过,必留下痕迹。甲骨文中,并非寻觅不到夏朝的蛛丝马迹。殷商卜辞中,能佐证夏王朝的存在的,最著名的有两处。

 

佐证之一:卜辞中的西邑,即传世文献中的西邑夏

 

西邑夏最早见于已失传的《尹诰》。《礼记·缁衣》中引用了《尹吉》中一句话: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尹吉》就是《尹诰》。《尚书·太甲》则引作: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夏之邑在亳西。见或为败。清华简《尹诰》中的尹念天之败西邑夏,印证了郑玄见或为败的猜想。清华简是战国时期的原始文本,所以《尹诰》中原话的意思应该是:伊尹认为,成汤之所以能够取代西邑夏,夺得天下,实际上是因为西邑夏失去天命,为天所败,即被天帝抛弃。而西邑夏显然就是商代早期都城亳以西的夏代都邑。清华简《尹至》中也有一句话: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尹诰》与《尹至》两篇简文相对证,足见西邑夏也可以简称为西邑。至于把这座位于亳以西的夏代都邑与斟鄩相联系起来,是西汉以后的事。

 

文献中的西邑也在武丁(约公元前12501192年在位)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出现,中国台湾学者蔡哲茂先生列出了六处: 

 

1)贞于西邑。(《甲骨文合集》07863

2)西邑。(《甲骨文合集》07864正)

3)贞ㄓ于西邑。ㄓ于黄尹。(《甲骨文合集》07865

4)贞燎于西邑。(《甲骨文合集》06156正)

5)西邑。(《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487

6)丁巳(卜),(贞告)于西(邑)。七月。(《甲骨文合集》09631 

 

甲骨卜辞中的,通常有四种意思:其一,商王之都称邑;其二,方国之都称邑;其三,诸侯或贵族领地称邑;其四,商王、方国或诸侯辖下的小邑。《说文通训定声》字下有:《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所以,这六条卜辞中的应当指规模较大的聚落,如大邑商是殷商的都城。

 

西邑西邑夏,都是由商、周邑制国家的概念转化而来的词语。在卜辞中,西邑黄尹一起,作为祭祀的对象出现。对此,蔡哲茂则认为,尽管夏王朝已经灭亡三百多年,但殷人仍然相信,夏王的亡灵能作祟害人,所以要不时地举行祭燎。黄尹的身份尊崇,其家族与商王室有姻亲关系,所以受到殷人的隆礼祭祀。或认为黄尹就是伊尹,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成汤伐桀之后,在二里头遗址(或即斟鄩)东边 7千米处另筑一个偃师商城,以监视夏朝遗民,防止他们作乱。黄尹有可能就是镇守偃师商城的军政大员,所以他与西邑的夏王亡灵一起受祭。

 

不管怎样,如李学勤先生所言,西邑见于甲骨文,看来就是夏。从商朝到战国、秦汉时期,对于出土文献或传世文献中所称的西邑,都可以放心地指认为夏王朝。

 

佐证之二:卜辞中的杞侯,即传世文献中夏之后裔所在的杞国。

 

史书中记载,夏王朝灭亡之后,夏部族后裔被封于杞、鄫二国。如《大戴礼记·少间》云,成汤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史记·夏本纪》也说: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周武王灭商之后,赐封大禹后裔,号其曰杞东楼公。杞人,因而被视为根正苗红的大禹苗裔,分布在今河南杞县。《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这是有关孔子将杞与夏、宋与商相提并论的记载。可见在当时的观念中,夏朝与商朝一样,都存在过,夏的后裔就是杞国。只不过有关杞国的事迹渺然,所以孔子虽信而好古,却苦于文献不足,只能望洋兴叹,感慨地说杞不足征

在甲骨卜辞中,就有多处涉及夏部族的后裔杞人,如: 

 

(一)丁酉卜,,贞杞侯爇,弗其凡ㄓ疾。(《甲骨文合集》13890

(二)癸巳卜,令共杞。(《甲骨文合集》22214

(三)己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卜。庚辰卜,行,贞王其步自杞于亡灾。(《甲骨文合集》24473 

 

其中,第一条是商王武丁时期的卜辞,当时的杞侯名字叫爇,得了重病。武丁很关心这个方国首领,让贞人.去向神灵卜问他的病情。

 

除了甲骨卜辞,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一件商朝末年的青铜器,是铸刻有铭文亚丑杞妇的铜卣。就是亚服,是商王朝时期的高级武职。亚丑的配偶来自杞国。

 

这些殷商时期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是杞国存在的铁证。孔子时期,世人皆知杞人为大禹的直系后裔,而禹是夏王朝的创建者,杞又存在于殷商时期,由已知推未知,那么殷商之前夏王朝的存在也不成问题了。

 

除了杞,夏之后裔居地还有鄫,在今河南新郑、新密一带。《国语·周语下》中云:有夏虽衰,杞、鄫犹在。三国史学家韦昭注:杞、鄫二国,夏后也。犹在,在灵王之世也。甲骨卜辞中的,是夏代的鄫国从河南新郑、方城一带迁徙至湖北北部地区的。武丁南伐荆楚之时,曾国军队为商军的左翼: 

 

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十二月。(《甲骨文合集》05512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指夏朝时期的诸侯国,是大禹时期的大臣皋陶后裔的聚居地,在今安徽六安境内。也见于甲骨卜辞。如: 

 

戊戍卜,,贞祀六,来秋。一(《甲骨文合集》09185 

 

卜辞中的显然是个地名,与夏朝时期的应为同一地名。此外,甲骨卜辞中的戈方,是夏部族后裔的一支,地望大概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夏朝末期有一个结盟诸侯国雇国,据传为昆吾氏之后,地望在今山东郓城境内。夏朝灭亡之后,雇国仍然存在。甲骨卜辞中有贞取雇伯,意即去往雇国,以笼络雇伯,争取雇民人心。又有: 

 

癸卯卜,行,贞王其步自雇于无灾。在八月。在师雇。(《甲骨文合集》24347)。 

 

根据这条卜辞,雇成了殷商时期经营东方地区的军事要地。 

 

传世文献中与夏王朝直接相关的西邑夏”“,都能同出土文献,甚至殷商甲骨卜辞相对应。卜辞中记载了不少夏朝时期的诸侯,如”“等。这些记录无疑是当时殷人有关夏朝最接近、最清晰的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基础,和所有的记忆一样,都不可能是对过去历史真相的完全复原,但它体现了文化传统的持续性:与历史记载一样,都建立在一个民族的思想链条之上。商王武丁距离夏朝不过三四百年,相当于从清朝康熙到现在,夏朝已成过往云烟,所以殷人在日常的占卜活动中很难直接提及,今人也难以从甲骨卜辞中找到与夏王朝直接相关的表述。但是,商朝取代夏朝的事迹,仍然清晰地印在殷人的脑海中,并未完全泯灭,故甲骨卜辞有如此之多的间接证据,足以说明商朝之前还有个夏王朝。

 

夏王朝的建立者无疑是大禹。不过,大禹被拥立为王之时,并不清楚自己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之上,干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天辟地大事。所以大禹不可能像后世的皇帝那样,在登基的第一天,颁诏天下,给这个亘古未有的新生政权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那么,大禹所开创的夏王朝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本文经授权文摘自柯胜雨:《夏王朝:天崇拜与华夏之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7月;来源:古籍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柯胜雨:商周对夏朝的历史记忆

    2025-09-08
  • 内容 相关信息

  • 柯胜雨:商周对夏朝的历史记忆

    2025-09-08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