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S叔:沉寂100多年后,那个终极王者,还是归来了
点击:  作者:S叔    来源:史客郎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7-30 14:26:34

 

本文较长,要找的资料较多,昨天写完,一看已经凌晨2点多了,所以改成今天发。

 

“造船战争”系列文章一链接搞笑又可怜,帝国硬玩死了自己

“造船战争”系列文章二链接:72年前,最狠的超级大招,埋葬了霸主之命

“造船战争”系列文章三链接:这场帝国之怒,30年后终于大仇得报

 

在讲这个之前,先得简单地,把中国从古到今的造船史,来讲上一遍。

 

其实如果从历史长河来看,整个人类史上,中国才是那个真正的“造船业霸主”,至少独步世界一两前年,前面所讲到的英国、日本、韩国,放在这条长河中来看,其实只算昙花一现。

 

所以和英国、日本、韩国不同,我们的造船业不是崛起,而是复兴。

 

但这个复兴,所经历的苦难,是世人所难想象的。

 

1

 

先从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业,究竟有多发达讲起。

 

这里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南宋时,有个叫周去非的人,因为在岭南做官,接触了很多出海做生意的商人,所以就写了本书,叫《岭外代答》。

 

在这本书里,他讲到通过西班牙,可以到达一个神秘的地方:木兰皮。

 

而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美洲。

 

这事比较复杂,将来有空再讲。

 

所以很可能,古代中国人很早,就从中国出发,航行到西班牙,之后又去了美洲。

 

第二个例子是:这些年,很多大航海时代的水手笔记,之前一直被人忽视,之后被人发现中国古代造船业,那简直是不得了。

 

比如说,西方,还有我们的历史书上都说,非洲的好望角是葡萄牙探险家迪亚士,在148812月发现的。

 

1500年,有个葡萄牙的水手日记里,却写道:他们过好望角时,看到三艘中国大船,非常熟练地穿过惊涛骇浪,向西而去,进入大西洋。

 

这在当时,非常不容易。

 

为啥呢?

 

因为就在这一年,就是这个号称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想再次过好望角时,遇到大风暴,就死在了附近。

 

第三个例子是摩洛哥有个著名的大旅行家,名叫白泰图,他经常被困荒岛,或者中途遇到海难什么的。

 

每次害他出事的,都是印度的船啦,或者印度洋上小国的船。

 

救他脱险的,则是中国船。

 

但到1949年时,这一切过去的辉煌,统统都消失了:我们造船业,在大航海时代开始逐渐落后,等工业革命后,更是和欧美国家产生了技术代差。

 

后来搞洋务运动,赶上去一点点,甚至能对差不多和我们同步,一起发展造船业的德国指指点点,还曾因为德国船质量太差,退过它的货。

 

 

但清朝搞的造船业,属于无本之木,最后还是不行。

 

为啥这么说呢?

 

我们这里,得再重复一下搞造船,所需要的3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这个国家必须是钢铁业大国。

 

虽说钢铁大国,不是一定是造船大国;但造船大国,必定是钢铁大国。

 

清朝是不是钢铁大国呢?

 

显然不是嘛!

 

第二个条件是:这个国家必须有足够的技术力量。

 

熟练的技术工人;

 

工程师……

 

这些清朝有吗?

 

工人这一块,清朝算培养了一点,但工程师很缺。

 

主要靠洋人,本国的很少。

 

第三个条件是:钱。

 

这块清朝也很缺!

 

朝廷兴致来了,或者地方换个重视,钱就来了;反之呢,就没钱。

 

为啥北洋时期,中国还能造万吨轮,到大队长逃去蛙岛前,反而差不多什么船,都造不出了呢?

 

一是大队长的霍霍能力,实在超凡脱俗;二是当时搞造船业的条件,确实不具备。

 

三个条件,那是一个都不具备。

 

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更是大地一片白茫茫,啥都没有!

 

我们是怎么干的呢?

 

2

 

整个开局,就是一个字:惨!

 

最能反应这种惨的,是一个故事:1950年,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到山东刘公岛视察,出海却不但没军舰,甚至连小艇都没得坐。

 

无奈之下,只好向当地渔民,租了小渔船,才到了岛上。

 

从这里,能看出什么来呢?

 

二战后,英国、日本、韩国造船业,走的路子,和我们非常不同:他们是一开头,就是冲着发展产业去的,我们则是国防!

 

但钢铁产量不行、没技术,也没钱的情况下,怎么搞造船业呢?

 

只能是造军舰优先!

 

还要集中所有力量!

 

所以在1951年,成了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

 

1952年,造船这块,又划到了一机部。

 

1960年,又从一机部,拆到三机部。

 

1963年,三机部又拆成四机部、五机部和六机部。

 

其中六机部的职责就是:造船。

 

为造船,专门设了一个部!

 

这段时间,中国造船业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呢?

 

从国防的角度来看,效果相当不错!

 

1970年,第一艘攻击性核潜艇。

 

1975年,第一艘国产导弹护卫舰……

 

 

1970年,第一艘攻击性核潜艇下水。

 

这种成绩,尤其是核潜艇,哪怕是现在,放在全世界,能搞出来的国家,也是屈指可数!

 

但民用、作为产业来搞这块呢?

 

就一般般了。

 

我现在还记得:在1980年代,坐火车去上海,途中经过无锡太湖,湖面上还是帆影点点。

 

还记得有个初中同学,她家是跑船的,她家的船,不是钢的,是用水泥加点钢筋浇出来的。

 

当时已经是1990年了。

 

整体环境其实不怎么好。

 

之前的环境更不好:因为从1950年到70年代,我们一直处于被西方封锁的状态,别说发展造船业,连进入国际市场,都没可能。

 

但谁也没想到:在这种艰难困苦中,制约造船业发展的三大因素,中国居然还能实现突破的,而且是挺难的技术这一块!

 

有个学校,这里特别值得提一下:上海交通大学。

 

早年时,这学校有个绰号,叫“船院”。

 

顺便说一下,1988年的时候,我老爸为了激励当时还在念小学的我,将来好好念书,还专门带我,到上海交大去转了一圈。

 

我还记得:当时上海交大的校门口,校名只有“交通大学”四个字。

 

白底黑字。

 

但我老爸好像不知道这个学校最主要的专业,就是学怎么造船的,好像不知道要是我真顺了他的心愿,将来很可能要去搞造船。

 

 

直到现在,很多上海交大的毕业生,毕业之后还是去干造船这行。

 

2023年,交大毕业生中, 32%的人选择了国企,其中排第一名的就是中国船舶集团。

 

但很可惜的是:因为当时中国经受着西方封锁,很多人虽然其实实力超群,潜力无限,但他们的一生,却没能做出些什么来。

 

这是时代的悲哀。

 

但很快,中国造船业要改变了。

 

3

 

当时整个1980年代、1990年代,全球的造船业在干什么呢?

 

昨天说到,主要是我们两个邻国:日本和韩国,为争夺全球造船市场,在打得昏天暗地,韩国进攻,日本防守。

 

我们在干嘛呢?

 

苦练内功!

 

甚至可以说,是在等待造船业突破的另一个条件满足:钢铁行业!

 

前面我们讲过:1949年时,中国钢铁产量很低,只有15万吨多。

 

之后的发展,如果和之前比,算是挺快的:1958年到800万吨。

 

1971年破2000万吨;

1978年破3000万吨;

1983年破4000万吨……

 

但和日本比比,就不怎么好看了:

 

1950年,日本是484万吨;

1973年,就到了1.19亿吨。

 

这还只是产量的比较,但如果在技术上比起来,那就差太多了。

 

而且对当时的中国造船业来说,还有个更不利的事:之前日本和英国拼时,造船业对钢铁业要求不高。

 

韩国和日本拼时,对钢铁业的要求,已经有点高了,还不算太高。

 

但到了1980年代,要求就高了!

 

不再是要求钢铁厂,能炼出个钢锭来就行了,而要用连铸机,将钢水浇成坯,再经过经加热、轧制后,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钢板。

 

90年代到2000年这段时间,其实是我们钢铁业,还有钢铁冶炼技术,大发展的年代!

 

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

 

 

很有意思的是:1995年时,中国造船业超过了德国,成为了全球第三大造船国。

 

但这第三,没啥含金量,因为德国造船业,占全世界的份额,只有个位数!

 

和日本、韩国,压根就没法比!

 

如果现在回过头,去看看1996年的中国,很多人会得出那个结论:果然钢铁大国,不一定是造船大国啊!

 

中国造船业,和日本、韩国相比,差得实在太远了!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强劲无比的胚胎,正在悄然发育中,尽管过程充满了痛苦。

 

这是种什么痛苦呢?

 

4

 

我们又要回到1982年。

 

这一年,上面讲到的那个六机部改制,从一个国家部门,变成了一家超级国企: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这家公司有多牛叉呢?

 

原六机部138个直属单位和交通部15个直属单位,共153个直属企事业单位,30多万员工。

 

为啥从一个部,改成总公司呢?

 

因为熬了好几年的难过日子。

 

这在1977年,就显露出来了,当时有报道说:因为军工任务骤减三分之二,各船厂已到无米下锅的境地。

 

求着要任务的信函,每天像雪片一样飞到六机部在北京的办公地。

 

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没任务,船厂要饿死了。

 

 

为啥喊呢?

 

因为之前这些船厂,基本都是造军舰的,没军工任务,不等于最基本的饭碗,被砸掉了吗?

 

那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造船业要发展的第三个条件,开始出现了:钱!

 

但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到处都向上面伸手,要钱的地方实在太多,造船这块并不最优先。

 

怎么办呢?

 

这时候,有人送来了一点点小小温暖:香港船王包玉刚的弟弟包玉星说,他公司本来有艘船,是准备下订单给日本公司,就下给国内吧!

 

这条船有多大呢?

 

其实很小!

 

2.7万吨!

 

 

1981年,出口的第一艘船“长城号”下水仪式

 

还是散货船,但通过这艘船,却让当时的人看到了一条新路:造船业出口,也能赚到钱!

 

这条船出口后,起到了示范效应,从1980年到1982年,我们造船业拿到了77艘的订单!

 

看上去订单不少,但赚不到多少钱。

 

前面讲过:造船行业是个强周期行业,前面一个周期是1967年到1975年。

 

1980年,可不是什么好时候!

 

当时全球造船业正面临危机:造船量减少近70%,新船价格下跌50%

 

全球大批船厂,正在纷纷倒掉!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的1982年呢?自然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你再能打,也抗不过行业周期嘛!

 

甚至本来想赚钱,拼着命去国际市场上,抢来了不少订单,却因为缺乏经验,也不懂技术,没吃透合同,反而赔了钱!

 

1988年,江南造船厂造的4000车位汽车滚装船“沃尔夫斯堡”号,就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5814万元人民币、675.8万美元。

 

那怎么办呢?

 

1999年,中船工业总公司又开始变了,旗下资产拆成了两家公司,一家叫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一家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后来大家很习惯地,把前面一家叫“南船”,后面一家叫“北船”。

 

也就在这时,从1980年开始,到1990年代,苦苦熬了20多年的造船业,终于迎来二战以后的全球第三个造船周期:2000年到2010年!

 

而且呢?

 

真是好事成双,没过多久,中国还加入了WTO,外贸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中国和全世界对船舶的需求量,开始快速飙升!

 

 

造船业发展,所需要的第三个条件:钱。

 

终于来了!

 

但对很多人的人生来说,这是个很漫长,甚至有点悲凉的故事:

 

1970年代,我们在人才和技术储备这块,已经做好了。

 

但钢铁行业不行,也没钱。

 

19801990年代,我们在钢铁行业这块,快速发展。

 

但全世界造船周期过去了。

 

直到2000年,这个周期才姗姗来到,但一个人的人生,有几个30年?

 

但以为周期到来,就一帆风顺了吗?

 

没有!

 

因为前面还有个巨无霸!

 

5

 

韩国!

 

前面的文章可是说到过:韩国这个国家,为了发展造船业,可硬是靠着财阀,靠着国家补贴,忍受了20多年的亏损啊!

 

所以当2000年开始的这个周期来到时,它一切已经准备好了!

 

但我们这边呢?

 

真没准备好!

 

毕竟在过去20多年,一直是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啊!

 

但中国也不是没优势,我们成本这块,比韩国低!

 

韩国人一看,马上想出了应对策略:让开低端,占领高端!

 

低端船舶这块,我让给你!

 

但我去抢高附加值的船舶:

 

大型集装箱船;

 

LNG 船;

 

邮轮……

 

当时还是世界造船第一的日本人呢?

 

居然和韩国人想得一样!

 

也去占领高端了!

 

虽说策略一样,但两国造船业的命运,却差很大!

 

像日本就接到了邮轮订单,名字叫“钻石公主号”,结果在2002年,这艘还在造的船起火了!

 

持续了19个小时;

 

40%的面积烧毁……

 

之后好像着了魔一样,几次造邮轮,居然都在造船厂里,莫名其妙地起火了!

 

其它的造船事故,也是不断发生!

 

这可能是它国运的问题。

 

结果就是:2002年,在忍受20多年亏损后,韩国造船业超过日本,登顶第一!

 

2000年到2010年这个周期,韩国人吃到了肉。

 

我们呢?

 

则是喝到了汤。

 

 

2008年,中国造船的完工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

 

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超过韩国,登顶成全球第一。

 

韩国的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32%,变成了29%,从份额来看,属于小幅下跌,但从价格来看,却是大幅扩张!

 

我们的变化,当然更大!

 

所以在2000年到2010年这个造船周期,中国和韩国这两家,都是赢家。

 

那谁是输家呢?

 

日本!

 

它占全球份额从200033%,骤减到2010年的18%

 

这里顺便提一嘴美国,它的造船业,早就不能看了,已经跌到1%左右。

 

在当时,不管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可能都没想到:下一次的赢家,就不是韩国了。

 

因为中国造船业,意外地,迎来另一个想不到的富贵。

 

6

 

2010年时,二战以来第三个造船周期过了,全球造船业再次进入寒冬。

 

这种时候,通常来说,是各家造船厂暂时休战,要清理过剩产能了。

 

当时的中国,其实问题比韩国和日本,都要严重。

 

为啥呢?

 

这要从历史渊源讲起,虽说都号称儒家文化圈,但韩国和日本这两家,和我们的历史走向,压根就是南辕北辙。

 

韩国和日本,是典型的阶级固化型社会,等级森严;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平民社会。

 

反应在造船业,那就是在韩国,除非你是财阀,否则休想造船!

 

所以它差不多一直只有10家造船厂。

 

日本呢?

 

稍微好一点,但也就只有3080家。

 

也基本都是“圈内人士”。

 

我们呢?

 

不一样!

 

和韩国、日本相比,我们的市场经济纯粹度,比它们两家,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了!

 

有这么个数字:20002010年这周期内,太多企业冲进了,一度造船厂超过2000家!

 

国有进了;

 

私营也进了……

 

结果就是2010年之后,连南北船旗下的大船厂都开始亏损,小船厂更是顶不住!

 

就在这时,猛然间出现一件歪打正着的事,有些大船厂出现了逆周期增长!

 

这是件什么事呢?

 

2011年起,我们的海军开始了“下饺子”模式!

 

056

052

054

071

055

075

076

山东舰……

 

 

虽说国防建设,是有它自己节奏的,但这么猛烈的“下饺子”,对刚经过上一个周期,准备缩紧裤腰带的大船厂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

 

当然了,有些中小船厂,就很难说了,毕竟数量太多了,还是得经历市场化出清的痛苦。

 

但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段时间,我们的造船业简直在一夜之间,实现了凤凰涅槃。

 

7

 

现在还是要从2010年说起,当时因为造船周期已经过了,所以有段时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被列为“天坑”行业,有点类似前两年的土木工程专业。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涅槃正在进行中。

 

这里举个例子:LNG,也就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LNG 船本质上就是一个超级无敌大的液化气罐子,它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存储零下162度的液化天然气。

 

这罐子叫做液货舱,简单来说,它就是个大号的热水瓶内胆,当然它制造的复杂程度,要乘上个10N次方。

 

有多复杂呢?

 

首先是它的运输距离远,举一个最常见的路线:从卡塔尔的多哈出发,途经战云密布的波斯湾、汹涌澎湃的印度洋、暗潮涌动的马六甲海峡,之后再经过南海,到达我们海边港口,整个运输的全程,有将近12000公里。

 

但如果这个内胆中,如果出点事呢?

 

比如说冒出个小火花呢?

 

那这艘船就至少相当于N个广岛原子弹,海上浮动的核弹!

 

要想保证绝对安全的技术,原来掌握在一家法国公司手中。

 

设计靠人家;

检验靠人家;

培训靠人家……

 

还要向人家付船价的5%,作为专利费。

 

一条LNG船,其实利润也就是10%多一点,光这道关,就吃掉了一小半的利润。

 

日本人、韩国人,还有之前的我们,都得付。

 

这种狮子大开口,肯定没一家愿意。

 

但三家的反应不同。

 

日本人选择躺平,结果就是:逐渐被扫出这个市场。

 

韩国人信心满满,选择搞研发,要攻克这个难关。

 

结果没搞成,丢大脸了。

 

中间还有个故事:韩国人自己觉得,已经掌握了整个技术,2018年三星重工向SK航运交付了两艘自主研发的大型LNG运输船,结果从运营的第一天,就出各种事:

 

舱体裂缝;

壳体结冰;

 

甚至还有最可怕的事:天然气泄漏……

 

最后SK航运忍无可忍,申请了仲裁。

 

三星重工不得不赔出了2.9亿美元。

 

自主研发失败!

 

我们呢?

 

成功了!

 

还搞出了几套方案来,像Abox 方案、B型仓方案什么,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那问题就来了:为啥韩国人做不到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但韩国不是!

 

一旦我们要搞某件事时,整条产业链都能参与进来,但韩国不能!

 

像造这种LNG,需要殷瓦钢,韩国没钢铁公司能干,但中国的宝武能干出来。

 

像邮轮,日本着了无数次火,我们一次就搞成!

 

 

爱达 魔都号邮轮。

 

就在内功练得差不多时,时代的运气,终于第一次敲了中国的门。

 

二战之后第四次造船业周期来了!

 

这次估计要从2020年到2030年!

 

形势一片喜人:去年,不管从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国都是世界第一,有些指标甚至直冲世界份额的70%

 

光上海的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造船这三大船厂,去年平均5天就要交付一艘新船

 

量冲上去,质也上去了……而且这次,因为我们的全产业链,从我们手里再移出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在这里,顺便再讲一下美国,它的情况怎么样呢?

 

看这张图就明白了。

 

 

一路向下!现在占全球造船份额,只有大约1%

 

当然,现在这个故事还在继续,但如果我们回顾往事,会觉得很感慨:

 

曾经独步全球的千年霸主;

鸦片战争惨败的熊熊烈火;

甲午战争时的悲壮和颓唐;

被西方封锁时的壮志难酬;

几十年看人家吃肉的痛苦……

 

不过,最终结果还是好的:那个曾经独步千年之久的终极王者,在经历了无尽的沧桑、痛苦、磨难、还有泪水后,最终还是回来了。

 

作者:S叔;来源:史客郎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