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张志敏|“为人民服务”被刻上车辙:我们该如何守护时代的信仰基石?
点击:  作者:张志敏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10-16 10:30:22

 

在新疆哈密辽阔的戈壁滩上,静静矗立着一组用白色石块拼成的巨型标语——“为人民服务只争朝夕。这些诞生于1960年代的文字,最初是解放军飞行员在茫茫戈壁中辨识方向的地标,后来却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一代人精神信仰的实物见证,镌刻着一个时代的理想与追求。


然而,就在不久前,BUP略靠谱旅社在探访这些标语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景象——“为人民服务中的二字之间,被恶意驶入的车辆碾出了一道深深的裂痕。这道裂痕,不仅撕裂了戈壁滩上的石阵,更撕裂了无数人心中那份神圣的情感。

这位UP主自发采购石料,亲手修复了标语。他的善举获得了网友和人民空军的点赞。但修复容易,修复人心深处的裂痕却远非一日之功。

 

一、不只是石块:为什么为人民服务如此神圣?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口号。它源自毛主席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著名演讲,后被写入《毛泽东选集》,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它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种价值尺度,衡量着个人与社会、权利与责任、私利与公益之间的关系。

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根本标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在于他获取了多少,而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它是区分政客与政治家的试金石。政客追求个人权位,政治家谋求人民福祉。

它如同古代社会中的圣旨,在精神层面具有不可亵渎的神圣性。正因如此,当有人公然在这组标语上肆意碾压时,触动的不仅是公物受损的法律问题,更是价值观被践踏的深层伤痛。

 

 

 

二、谁在撕裂我们的精神图腾?

随着事件的发酵,细心的网友在小红书平台上发现了线索。账号新疆平头哥旅游越野带队曾发布视频,炫耀其在为人民服务标语及周边进行汽车漂移,密集的车辙印如同伤疤般刻在戈壁滩上。

舆情汹涌后,该博主悄然删除旧视频,试图用修复标语的新内容蒙混过关。然而,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如今,平头哥的账号已被平台禁言,但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这绝非孤例。当下部分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已然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深谙坏事传千里的传播规律,将突破底线视为获取关注的捷径。从亵渎历史英烈到戏谑民族伤痛,从散布虚无主义到挑战公序良俗,一些内容创作者在流量诱惑下不断试探社会容忍的边界。

究其根源,在于作恶成本过低,而收益却可能相当可观。当破坏社会价值观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戒,当挑战底线的行径反而能收获关注和利益,就会形成恶劣的示范效应,诱使更多人铤而走险。

 

 

 

三、价值观的失守:我们走到了哪个危险的边缘?

回顾历史,我们曾经对核心价值观的保护有着严格的制度设计。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反革命罪,在特定历史时期维护了意识形态的严肃性。然而,随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我们在思想价值观领域的建设出现了松懈。

为了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我们一度过多地拥抱了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这些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与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本质上存在冲突。当两套价值系统在同一时空碰撞,必然导致思想领域的混乱。

钱学森同志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以用十几年时间赶上去,但是如果社会风气坏了,就是几代人也难以恢复!这番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更令人忧心的是,当下社会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将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网络上,良心值几个钱的论调时有出现;现实中,有些掌握些许权力或财富的人飘飘然以为世界围绕自己旋转。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正是社会原子化、凝聚力消散的前兆。

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志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谁觉得比伟人还能,自以为是、唯我正确,有错不认错、知错也不改,实事求非、指鹿为马,管着多大的地方,就祸害多大的地方!

历史已经证明,当人民团结如一人时,我们可以创造奇迹;当人民一盘散沙时,就会任人宰割。旧中国时期南京大屠杀的惨痛教训,与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战斗到最后一人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举,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的背后,正是精神武装的力量差异。

 

 

 

四、精神武装:新中国何以立国?

新中国的建立,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革命。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之所以能够填补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鸿沟,打破落后就要挨打的宿命,靠的正是伟人在精神上对全体人民的武装。

当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强大到足以改天换地时,物质层面的困难便逐一被克服。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六亿神州尽舜尧,正是对这种精神气象的生动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这一概念的形成。正是有了伟人的居中努力,将有机结合,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在旧中国,人民是一盘散沙的存在;而在新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成为了改变历史的主体力量。

美国军方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不怕解放军现代化,就怕解放军毛泽东化。这句话从侧面印证了精神武装的威力。

 

 

 

五、双重夹击:价值观坍塌的当代困境

当下中国价值观领域面临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西方对华思想殖民从未停止。通过影视作品、学术交流、网络传播等多种渠道,个人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被包装成普世价值,不断侵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土壤。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无形中强化着个人中心主义。当刺激消费、做大蛋糕成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时,鼓励个人欲望、满足个体需求就成为必然选择。这种经济逻辑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使得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在部分人心中渐行渐远,动摇了新中国的立国基础。

 

 

 

六、重典治恶:如何筑牢价值观的防线?

面对价值观领域的乱象,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

首先,应当提高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成本。可以考虑设立类似昔日反革命罪的专门罪名,对那些公然亵渎核心价值、破坏精神图腾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国家机器应当及时碾碎这些牛鬼蛇神,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媒体评论将破坏标语行为定性为违法行为固然正确,但还远远不够。这不仅是破坏公物的违法行为,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反人民行为,是动摇国家精神根基的严重事件。

其次,要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机制。在数字化、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量化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将这种贡献与物质奖励挂钩。

具体而言,央行可以将新发行的人民币与个人社会贡献度相关联,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获取物质财富的凭证。这样既能促进社会消费,又能鼓励好人好事,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一个人参与志愿服务、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等行为,都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记录并转化为相应的贡献值,这些贡献值可以在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社会保障等方面体现为实实在在的益处。

 

 

 

七、扶正祛邪:重塑社会的精神气象

作为社会底层的普通一员,笔者深切感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微妙变化。一些稍有权力或财富的人,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傲慢,似乎整个世界都应当围绕他们的意志运转。

然而,客观规律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要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就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符合社会道义和规章制度。一味地唯我独尊,强求客观符合主观,最终只会适得其反,留下一地鸡毛。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今社会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严厉惩治挑战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希望所在。从自发修复为人民服务标语的略靠谱旅社,到积极发声的网友,再到迅速行动的平台和军方,社会中的正能量依然强大。这正是我们扶正祛邪的底气所在。

 

 

 

结语

戈壁滩上的标语可以修复,但人心中的信仰裂痕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弥合。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组石头文字,它是新中国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面临挑战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归这一初心。只有不断扶正祛邪,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将为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奉献社会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我们就能重建那个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精神气象,让新中国的地基坚如磐石,永不动摇。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