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子珩墨|被过剩的人:论失业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点击:  作者:子珩墨    来源:子墨听风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10-05 12:28:05

 

 

引论:一个无法治愈的结构性癌症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斑斓图景中,一个幽灵始终徘徊不去,它以下岗裁员灵活就业等不断变换的形态,困扰着亿万劳动者的生活,这个幽灵便是——失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竭力将这一现象描绘为一种偶然的、暂时的、可通过市场自我调节或政府适度干预来治愈的摩擦性周期性问题。他们将其归因于技术进步的冲击、劳动者技能的错配、经济周期的波动,甚至是个人选择的懒惰然而,所有这些解释,都如同庸医面对一种致命的癌症,只在表皮的症状上打转,却始终不敢触及病灶的根源。

 

为什么在一个物质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创造出来的社会里,却始终存在着大量有劳动能力、且迫切需要工作的人被系统性地排斥在生产过程之外?为什么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飞跃,带给劳动者的首要福音,往往不是解放,而是被抛弃的恐惧?

 

本文的使命,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锋利解剖刀,彻底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刻阶级本质与内在运行规律。我们将系统性地论证:失业,绝非资本主义运行中的偶然故障,而是其生产方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结构性的必然产物。它是资本在追逐利润的无限循环中,为自身利益而主动创造并维持的一支产业后备军。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财富的匮乏,而在于财富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存在一天,失业这一社会癌症,便永无被根治的可能。

 

第一章:资本积累的内在逻辑——技术进步如何系统性地制造“过剩人口”

 

1.1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部排挤工人的永恒机器

 

要理解失业的起源,必须首先理解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在资本家之间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中,每一个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利润、降低成本、击败对手,都必然会不断地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更高效的机器、更自动化的流水线。

 

马克思将资本在其价值构成上,划分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机器、厂房、原料)的不变资本(c,和用于购买劳动力(支付工资)的可变资本(v。二者的比例(c:v),即资本有机构成,直接反映了生产的技术水平。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历史。这意味着,在总资本中,用于购买死的劳动(机器设备)的不变资本部分,其增长速度,必然系统性地、不可逆转地快于用于雇佣活的劳动(工人)的可变资本部分。

 

这一过程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出相对甚至绝对的减少。一台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可以替代十个、百个甚至上千个工人。即便整个生产规模在扩大,资本总额在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其每增加一个单位所能吸纳的劳动力,却在趋势性地减少。因此,技术进步这把双刃剑,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其首要的、最直接的功能,并非解放人,而是排挤人。它如同一部永不疲倦的机器,持续不断地将工人从生产过程中抛甩出去。

 

1.2 “相对过剩人口的诞生:一个只为资本服务的人口规律

 

被这部机器所排挤出来的劳动力,构成了马克思所定义的相对过剩人口。这个概念具有极其深刻的革命性意涵。

 

这里的相对,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的是这部分人口的过剩,是相对于资本增殖的需要而言的,而相对于社会所能生产的生活资料而言的。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是在生产力最高涨、社会财富最丰裕的时候被过剩出来的。第二,它指的是这种过剩人口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因天灾人祸、生产力低下而造成的绝对人口过剩,有着本质的区别。

 

资本雇佣工人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当一个工人的劳动,无法再为资本带来符合其平均利润率的回报时,无论这个工人多么需要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他都会被资本视为多余的、无用的,而被无情地解雇。因此,失业者的悲剧,不在于他们没有劳动能力,而在于他们的劳动能力,对于资本而言,暂时失去了被剥削的价值。

 

1.3 资本主义的伟大成就:将工人与其生存条件相分离

 

资本主义能够持续不断地制造出相对过剩人口,其历史前提,是它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通过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如圈地运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被剥夺了土地、工具等一切可以独立谋生的手段,除了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这种分离,使得劳动者彻底丧失了不被雇佣的选择权,他们必须进入劳动力市场,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这就为资本家解雇的权力,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解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一份工作,它意味着被剥夺了接触生产资料的权利,意味着被剥夺了通过劳动来获取生存资料的权利,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经济上的死刑缓期执行

 

第二章:产业后备军的“功用”——失业如何成为资本统治的基石

 

2.1 作为资本蓄水池的调节功能

 

这支由失业与半失业人口所构成的相对过剩人口,绝非资本主义社会的无用赘疣,恰恰相反,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顺利运转和扩张的一个必要条件。马克思将其称为产业后备军

 

这支后备军,首先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天然的、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在经济繁荣、扩张的阶段,资本家需要迅速地、大规模地增加劳动力;而在经济危机、收缩的阶段,又需要迅速地、大规模地裁减劳动力。

 

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为资本提供了这样一支随时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使得生产规模能够灵活地、以最低成本地适应市场的狂热与恐慌,而无需为劳动力的养护支付任何固定成本。

 

2.2 压低工资的王牌:在工人阶级内部制造竞争

 

产业后备军更重要的、也是更阴险的功能,在于它系统性地压低了全体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失业大军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市场永远处于买方市场。大量的失业者,为了获得一份工作,被迫相互竞争,不断地压低自己的要价

 

这种来自失业大军的巨大竞争压力,如同一把悬在所有在业工人头上的利剑,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议价能力。任何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的集体行动,都会面临资本家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致命威胁。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产业后备军这支劳动后备军的压力,把工资的变动,牢牢地限制在最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范围之内。它使得工资水平,永远无法超越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基本价值,甚至常常被压低到这一价值之下。

 

2.3 强化劳动纪律的规训工具

 

除了压低工资,失业的恐惧,还是资本家在工厂内部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剥削强度的最有效的规训工具。

 

任何对严苛管理制度的抵触,任何对超额加班的抱怨,任何试图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的尝试,都可能招致解雇这一最严厉的惩罚。对于一个身后有家庭需要赡养、外面有成千上万失业者虎视眈眈的工人来说,这种威胁是极其有效的。

 

它迫使工人不得不忍受日益恶化的劳动条件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强度,将自己变成一部会说话的机器可以说,工厂内部的专制,是以工厂外部的失业大军的存在为前提的。

 

2.4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流动的、潜伏的与停滞的

 

马克思进一步将产业后备军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这在今天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

 

流动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在工业中心,因技术更替、企业倒闭而被解雇,处于不断地被吸引和被排斥状态的工人。这是失业最典型的形式。

 

潜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在农业领域,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被解放出来,但尚未被城市工业完全吸纳的劳动力。他们随时准备着涌入城市,是中国农民工现象的经典写照。

 

停滞的过剩人口:指那些劳动极不规则、报酬极低、生活在赤贫线上的劳动者,例如临时工、零工以及当代所谓的灵活就业人员。他们构成了资本可以进行最残酷剥削的自留地

 

这三种形式的过剩人口,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劳动市场的完整生态,是其维持剥削秩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矛盾——为何繁荣必然导向危机与失业

 

3.1 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化的对抗性

 

周期性的、大规模的失业爆发,最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根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指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过程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由无数劳动者相互协作的、高度复杂的社会性活动。占有的私人化,则指的是对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成果的支配权,却掌握在极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

 

这种矛盾的直接后果,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对抗。资本家为了利润,会盲目地、无休止地扩大生产;而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他们又会竭力地压低工人的工资,限制其消费能力。

当生产出来的商品,超出了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经济危机便爆发了。

 

3.2 经济危机:强制性的出清与失业的剧增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用以强制性地、破坏性地解决其内在矛盾的唯一方式。在危机中,大量的商品被销毁,大量的生产力被闲置,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而这一切破坏的最终承担者,便是工人阶级。

 

大规模的裁员,成为所有企业过冬的首选。产业后备军的规模,在危机期间会急剧膨胀。正如1929年的大萧条2008年的金融海啸以及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动荡所反复证明的,每一次资本主义的危机,都必然伴随着一场失业的浩劫。

 

这并非意外,而是这个制度新陈代谢的必然组成部分。

 

3.3 国家干预的局限性:为资本续命,而非为人民解困

 

面对大规模失业所可能引发的社会革命,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进行干预。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还是当代央行的量化宽松,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救助陷入困境的大资本集团,以防止整个体系的崩溃。

 

这些措施,或许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政府投资创造一些就业岗位,来暂时缓和失业问题。但它们绝不触及问题的根源——私有制。因此,它们无法阻止危机的再次爆发,也无法根除失业的存在。

 

甚至,在危机过后,资产阶级国家往往会以财政紧缩为名,进一步削减公共部门的岗位和社会福利,使得劳动人民的处境雪上加霜。

 

第四章:失业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全球化变种

 

4.1 产业转移与锈带的形成:发达国家的结构性失业

 

在列宁所揭示的帝国主义阶段,资本的全球化运动,为失业问题带来了新的、更为复杂的形式。金融垄断资本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更高的利润,开始大规模地进行产业转移,将本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过程,虽然为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畸形繁荣,却在其本国——即帝国主义中心国家——制造了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曾经繁荣的工业区,沦为一片萧条的铁锈地带,数以百万计的传统产业工人,被永久性地抛入失业大军。

 

他们成为全球化进程中,被本国资产阶级所牺牲的弃子

 

4.2 全球产业后备军体系的建立

 

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廉价劳动力,虽然在形式上获得了就业,但他们实际上被整合进了一个规模空前、竞争更为残酷的全球产业后备军体系

 

跨国资本可以轻易地在越南、孟加拉、墨西哥等国家之间进行劳动力套利,哪个国家的工资更低、环保标准更松、对工会的镇压更得力,他们就把订单和工厂转移到哪里。

 

这使得全球的工人阶级,陷入了一场向下竞争的恶性循环,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人试图提高工资或改善条件的努力,都会面临资本以产业外迁为要挟的致命打击。

 

4.3 “灵活就业的兴起:产业后备军的新形态

 

信息技术和平台经济的发展,则为资本主义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更具隐蔽性的产业后备军形态——灵活就业

 

平台资本通过算法和合同的精心设计,将劳动者定义为独立的承包商,而非雇员,从而巧妙地规避了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一切雇主责任。数以亿计的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零工经济参与者,虽然在形式上有工作,但他们的收入极不稳定、工作毫无保障、时刻面临着被平台封号即失业的风险。

 

他们实质上,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停滞的过剩人口21世纪版本,是资本可以进行最灵活、最残酷剥削的蓄水池

 

第五章:最终的出路——消灭雇佣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1 改良主义的破产:为何失业无法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被根除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任何试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通过局部改良来彻底消灭失业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的。

 

无论是通过职业培训(它无法创造新的岗位)、财政刺激(它无法克服根本矛盾)、还是贸易保护(它会引发更剧烈的国际冲突),都无法撼动那个制造失业的根源——即以追求无限利润为核心的资本积累逻辑

 

只要生产资料还掌握在私人手中,只要生产的目的还是为了资本的增殖,那么,将一部分人作为过剩人口来为整个体系的灵活性盈利能力服务,就是不可避免的。

 

5.2 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源上铲除失业的土壤

 

因此,解决失业问题的唯一、也是最终的出路,在于彻底变革生产关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公有制

 

只有当工厂、土地、机器等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时,生产的目的,才能从为少数人牟利,转变为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真实需要服务。

 

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生产将不再受制于市场波动的盲目支配,而可以进行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5.3 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技术进步的真正解放意义

 

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技术进步将不再表现为排挤工人的敌对力量,而将成为普遍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最终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强大工具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不再制造失业的恐慌,而是意味着人类整体的解放。人们将从繁重、单调的异化劳动中解脱出来,获得大量的自由时间,去从事科学、艺术、文化等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将如马克思所预言的,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才是对失业问题最彻底、最人道的解答。

 

结论:失业的锁链,只能由革命来砸断

 

综上所述,失业,这一困扰资本主义世界数百年的顽疾,绝非偶然的政策失误或暂时的市场失灵,而是其基因中自带的、不可治愈的遗传病。它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追逐利润的必然逻辑产物,更是资本用以调节劳动市场、压低工资、强化剥削、维持其阶(统治)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产业后备军。

 

从发达国家锈带的结构性失业,到第三世界被整合进全球剥削体系的血汗工厂,再到信息时代灵活就业的虚假繁荣,失业的形式在不断演变,但其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性产物的本质,从未改变。它雄辩地证明,一个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基础上的制度,其所谓的繁荣,必然是以一部分社会成员被系统性地、周期性地抛入贫困与绝望的深渊为代价。

 

因此,要消灭失业,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任何改良主义的幻想,都将被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日益庞大的失业大军所无情击碎。对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言,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将自身从分散的、相互竞争的状态中组织起来,用自觉的、革命的斗争,去砸碎那条将我们锁在失业与贫困循环中的、名为雇佣劳动的锁链,去亲手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没有失业、没有剥削的新世界。

 

作者:子珩墨;来源:子墨听风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