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合肥庐江汤池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院内,看到被修剪平整的灌木丛绿化带上,一朵朵小白花香气馥郁。原来,园艺工作者用小叶栀子花作为绿化树种,绿化兼顾美化乃至香花,收效远比一般采用石楠球、冬青树之类树种绿化好得多。
进而想到,灌木丛绿化带,也可以多植茶树、香椿之类,只要巧为修剪,可取绿化和“食”用兼顾之效。
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采用芒果、龙眼等作为行道树,既美观又“食”用,且颇有地方特色。相形之下,中国还有许多城市,行道树没有兼顾绿化和“食”用,地方特色不明显。究其原因,不排除“熟悉的地方没风景”,有关部门认为本地树种太土;甚至有些不喜欢接地气的领导干部,一说与弱势群体的“食”用挂钩,就近乎本能地觉得不够“高大上”……
古人最早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摘,“树粮”的历史远远长于种植业。今天我们在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时,不应忘记“树粮”的贡献,并应在“树粮”复兴上多做文章。比如,城市的行道树、公园等地可以大量栽植适宜当地的果树。
有人或许会说,城市“树粮”会因为汽车尾气等导致难以食用。这话未尝没有道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有“何不食肉糜”的孤陋高傲,而应看到,城市中很多收入不高的市民,喝不起早早上市的新茶,更吃不起早春价格畸高的香椿。套用白居易“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也完全可以说“地不知饥人要饱,少夺耕地作绿地”,更何况,果树作行道树、茶树香椿等取代石楠球冬青树,本身也是绿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的日益普及和工业转型升级等速度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迅速改善,城市“树粮”的品质自会不断提升。至少,有关部门可以先行选择若干较为偏远、车流量不大的路段,进行城市“树粮振兴”试点(哪怕多种些皂荚树,让市民用皂荚树种子洗发洗衣,也可节约其购买洗发水洗衣粉的开支,还可减少脱发,少些化学物质排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