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金思宇 |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全面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启示
点击:  作者:金思宇    来源:亚太工商会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4-02 09:59:17

 

内容摘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指引。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结合,系统阐述四个面向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实践路径与战略意义。本文结合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重大工程、生命健康等领域案例,论证了四个面向如何通过全链条部署与全领域布局,助力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际开放合作等政策建议。

 

引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以四个面向为战略导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量子计算到深空探测,从产业升级到生命健康,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布局不仅重塑了国家竞争力,更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四个面向的战略内涵与实践逻辑,揭示其如何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

 

一、四个面向的战略内涵与理论逻辑

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世界科技前沿是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粒子物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量子科技: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构建安全信息传输体系。  

基础研究突破:如三维量子霍尔效应观测、石墨烯可控折叠技术,推动材料科学革命。  

粒子物理领域:第十四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2024)展示了我国在暗物质探测、宇宙线研究中的前沿地位,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成果显著。  

理论逻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需通过稳定投入、自由探索与协同攻关结合,抢占未来竞争先机。

 

2. 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  

数字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数字经济新业态;6G卫星发射与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服务,重塑通信与定位技术格局。  

高端制造突破:国产大飞机C919商飞、高铁技术出口、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标志着我国从跟跑并跑的转变。  

绿色低碳转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突破,生物育种助力粮食安全,新能源技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实践路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如华为5G技术研发模式)。

 

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安全与发展大局 

 

国家重大工程与战略需求是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  

重大工程支撑: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工程中,国产材料与智能建造技术突破依赖进口的瓶颈。  

国防科技自主化:天和空间站、奋斗者号深潜器等成就,彰显战略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链安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技术攻关,缓解卡脖子问题,保障供应链韧性。  

战略意义:通过举国体制优势,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4.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普惠民生福祉

 

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疾病防治:新冠疫苗研发速度全球领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罕见病治疗。  

医疗技术革新:远程医疗、智能诊断系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AI辅助药物研发缩短新药上市周期。  

健康产业升级:可穿戴设备、精准医疗等技术推动健康管理个性化。  

案例支撑: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重编程技术,为再生医学提供新路径。

 

二、四个面向的实践挑战与对策建议

 

1. 破解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

 

问题:部分领域仍存在跟跑现象,顶尖人才储备不足。

对策: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如竞争性+稳定性经费投入模式;实施珠峰计划培养战略科学家。

 

2.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重点:破除四唯评价导向,建立以创新质量为核心的分类考核体系;推动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  

案例参考:山东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强化基础学科布局。

 

3. 强化国际开放合作

路径: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如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区共享技术成果。

 

三、迈向2035:科技强国的战略图景

 

建成科技强国需实现四大标志性目标:  

1. 原始创新引领力: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领域形成全球标准。  

2. 产业技术主导权:打造5-10个世界级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3. 全球治理参与度:主导20%以上的国际大科学工程。  

4. 人才生态竞争力:吸引全球30%顶尖科学家在华工作。

 

结论

 

四个面向战略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道路的核心方法论。通过全链条部署、全要素协同与全球化视野,我国正从科技大国科技强国迈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制度优势、文化自信与国际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科技公共产品。

 

(作者金思宇系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来源:亚太工商会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