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陶余来:指称犯罪事实时,不存在“嫌疑人”之说
点击:  作者:陶余来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6-24 09:17:35

 

 

过去,只要公安部门掌握了一定证据,并抓着了人,即使未经法院判决,也称“罪犯”。后来,随着司法理念进步,为避免出现冤假错案,在案件进入审判阶段之前,一律只称“犯罪嫌疑人”。

 

然而,这无意之中又导致出现了另一种矫枉过正的极端,即在终审判决之前,哪怕只是指称犯罪事实时泛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也一律称作“犯罪嫌疑人”。这显然存在法理逻辑混乱。

 

比如,“犯罪嫌疑人的这一枪,其实只打中了张义文的右胸部,但并不致命。”电视剧《我是刑警》中痕迹专家曹老师在案发现场如此分析道。

 

曹老师这话,如果针对的是已经找着的朝张义文开枪的具体疑犯,那么在未经法院终审判决定罪的情况下,称其为“犯罪嫌疑人”自然适当。而事实情况是,曹老师说这话时,只是在案发现场推理分析案情,压根儿还不清楚谁是犯罪嫌疑人,其所针对的只是实施犯罪这一客观事实。既然只是泛指确实存在、并无“嫌疑”的客观事实,那么曹老师此处用“犯罪嫌疑人”的称谓就并不适当。

 

曹老师所谓“犯罪嫌疑人的这一枪……”,本意想表达的其实是“罪犯(凶手)的这一枪……”。此处以“犯罪嫌疑人”置换“罪犯(凶手)”,逻辑上不能自洽之处在于:如果这人只是“犯罪嫌疑人”,那他是不是真的开了“这一枪”也只是存在“嫌疑”而已,而把真实发生过、并无“嫌疑”的“这一枪”安到还只是存在犯罪嫌疑的“犯罪嫌疑人”头上,让其前后主谓结构地必然关联起来,岂不是逻辑上的悖论?

 

只要案发就必有罪犯(凶手),实施犯罪的罪犯(凶手)是客观存在。在不针对某具体自然人的情况下,泛指实施犯罪的人,只是指称一种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中并不存在“嫌疑”内涵。只有拟将犯罪行为落实到某具体自然人头上且尚未终审判决时,才用得上“犯罪嫌疑人”这样的专业法学术语。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