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许玉杰:毛主席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了新国学的鲜活性
点击:  作者:许玉杰    来源:许玉杰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10-09 11:01:37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思想文化资源丰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毫无例外地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毛主席也不例外。

 

毛主席早在少年时代,入私塾学习,就已经熟读《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等。考入长沙第一师范后,悉心攻读宋明理学,认真研读朱熹的《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书。后来又熟读《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他还研读过王船山、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曾国藩等历史名人的著作。毛主席曾经说过:“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四书、五经,读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1936年,他对斯诺说:“我认为这些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由此可见毛主席从这些传统的文化古籍中,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渊博的历史知识基础。

 

 

 

在青年时代,毛主席更是把读书看作是立志救国救民的首要使命。1916229日,毛主席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青年人应该阅读的经、史、子、集书目77种。可见毛主席是读过这些书的,最起码是了解书的内容的,不然不会筛选出这些书目来的。这些古书,为毛主席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文化底润。

 

晚年的毛主席,除了阅读马列著作以外,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是他读书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撰述回忆,四千多万字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读了的,而且有的部分他是反复阅读的。《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各朝纪事本末等,他都通读了。可以这样说,在中国,读中国史书最多的人,除了毛主席,恐怕没有第二人了。

 

 

毛主席批注《二十四史》

 

但是,毛主席阅读传统文化,并不是囫囵吞枣,照抄照搬,而是采取“扬弃”的态度,就是吸收真善美,抛弃假丑恶。特别是毛主席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更是用马克主义来过滤、提纯传统思想文化,把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一是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毛主席虽然一生酷爱中华传统的思想文化,但他绝不是食古不化,照单全收。而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抛弃那些毒害人民的迷信文化、封建文化、腐朽文化和反动文化。而把那些对人民有益无害的文化,揉进自己的思想,使其成为民族新文化。比如毛主席彻底清除旧社会长期存在的黄赌毒文化,批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等的旧思想,旧文化,以及抛弃“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等等,都是剔除旧的文化糟粕。

 

同时毛主席还曾讲过,我们虽然反对“三纲五常”,但“我们还是要提倡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他还把传统文化中矛盾的概念发展成为自己的辩证法思想。并用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精神来教育全党和人民艰苦奋斗。

 

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毛主席也是采取两分法的态度。一方面他批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是大雕”;一方面又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只是损失太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所以亡了国。说什么‘血流漂杵’,纣王残暴极了,这是《书经》中夸张的说法。

 

还有为秦始皇翻案的诗句大家都知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就是翻历史的旧案,去除糟粕,取其精华。

 

二是在批判中改造。毛主席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主席是怎样总结和承继中华思想文化遗产的呢?就是批判地继承。毛主席指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比如对待孔子,毛主席认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音乐家,是封建社会的圣人。认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但他也认为孔子有不少缺点,如不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不民主,没有自我批判精神等等。在毛主席的文章和讲话中也经常谈到孔子和应用孔子的话来分析问题。比如要学孔子周游列国,从人民中学习。比如要像孔夫子那样,做个“每事问”,做好调查研究等等。

 

 

还比如孔子办学培养人,是为恢复周礼的奴隶制服务的,所以它重视培养“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智仁勇人才。

 

毛主席把孔子提倡的“知、仁、勇”,经过改造,变成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是在改造中推陈出新。毛主席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改造的目的,是为了锻造新的思想文化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服务。毛主席对“实事求是”的新解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事求是”,出自班固的《汉书》中,说的是汉朝皇帝封刘德为河间献王。班固就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毛主席为了使这个成语成为革命的理论,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对这个千年的古典成语赋予了新的含义。指出,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就这样,实事求是成为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毛主席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光辉典范。

 

 

毛主席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巨大,不仅创建了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而且对现代汉语成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文化界考证中国古代创造成语最多人,分别是:韩愈331条,《论语》中173条,杜甫120条,白居易60条,大文豪苏东坡也才32条。

 

据统计,毛主席发明了500多个汉语成语。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发行的《成语大词典》和陕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发行的《古今汉语成语词典》中,选用了毛主席发明的416个成语。其中毛主席首次发明的成语有159条,比如一穷二白,土生土长,红妆素裹等等;把前人之言,改造为今日成语的有60条,比如拔苗助长,一尘不染,对症下药等;把旧成语赋予新意的有197条,比如穷凶极恶,峥嵘岁月等等。像毛主席诗词中出现的万水千山,天翻地覆,众志成城,快马加鞭。还有我们熟知的朝气蓬勃,穷则思变,精益求精,还没有被录用。

 

毛主席还是前无古人的伟大诗人,在当代诗坛独领风骚,历史上也难有人与之比肩。他的诗词“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诗”。意境高远,大气磅礴,出神入化,气吞山河,成为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宝库中耀眼夺目的一颗明珠。

 

此外,毛主席的书法造诣,堪称一代巨匠。他的草书书法汲取了中国汉字草书书法的精华,飘逸潇洒,自成一体,无人能及。为中华书法艺术增加了新的风采。

 

 

毛主席创造和改造的这些成语、诗词和书法艺术,为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

 

四是厚今薄古,古为今用。毛主席尊重历史,喜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引导人民向前看。学习古人是为了现在的活人。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使之变为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有益思想文化。

 

毛主席博览群书,贯通古今,但是他不是死啃书本,他把古书读活了,能够熟记背诵,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让古代文化为今日革命服务。他在延安纪念7.7全民族抗战两周年做报告时说:当年的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还有,他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说明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毛主席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能够随时引用古书中的文章、诗句和典故。说明一个现代的政治思想原则问题,或者阐述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或者论证一个军事策略思想,或者借鉴一个历史经验,往往给人以新颖而形象的感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任人唯贤,百家争鸣,多谋善断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经过毛主席的改造使用,有的成为我们党所遵循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的成为我们党的组织生活原则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规范,有的则是我们党在某一方面的工作方针,有的成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工作方法。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毛泽东思想经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扬弃、继承和创造,为中华思想文化增添了新内容,增强了新活力。特别是一改传统文化呆板老气、死气沉沉的旧文风,让古老的思想文化焕发了青春,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它不再是一堆只有查字典才能弄明白的晦涩难懂的古董,而是生动鲜活地再现在人民面前的革命的思想、理论、观点和知识。

 

来源:许玉杰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