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曹展|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生态修复:在技术裹挟中重建精耕体系
点击: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4-13 13:33:20

 

 

在信息爆炸与流量至上的大数据时代,文学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低门槛平台(公众号)催生海量低质内容,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速食文学”泛滥,传统文学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与此同时,真正的文学精品却显得稀缺,作家群体的创作生态陷入“高产低质”的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创作机制、评价体系、技术赋能与文化使命四个维度重构文学精耕的路径,推动文学从“流量轰炸”向“价值深耕”转型。

 

一、流量逻辑下的文学困境:从“创作自由”到“价值迷失”

 

当前文学创作的困境,本质是技术工具性与艺术人文性之间的失衡。大数据算法通过用户点击、打赏、转发等行为构建的“流量标准”,导致平台更倾向于推送迎合大众浅层娱乐需求的内容。例如,网络文学平台通过分析用户偏好批量生产“爽文”,甚至出现家长购买选票将小学生推上“作家神坛”的荒诞现象。这种以数据为导向的创作模式,消解了文学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与社会现实的批判功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流量逻辑改变了文学的价值评判体系。当“打赏金额”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核心指标时,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边界被模糊,文学批评沦为数据报表的附庸。这种现象在传统期刊领域同样存在,部分刊物为生存压力降低选稿标准,甚至出现“付费刊发”的灰色产业链。这种短视的商业化策略,不仅损害了文学的公信力,更让年轻作家陷入“为流量写作还是为艺术创作”的价值撕裂。

 

二、精耕时代的破局之道: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共生

 

1. 数据工具的辩证运用:从“迎合算法”到“驾驭算法”

 

大数据不应是文学创作的枷锁,而应成为辅助工具。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灵感源自网友评论的聚合分析,通过数据捕捉社会情绪共振点,最终实现艺术表达与公众情感的深度联结。这种“数据激发灵感”的模式,证明技术可以服务于创作而非主导创作。平台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模型,将作品的思想深度、语言创新等非量化指标纳入算法权重,如中国作协提出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便强调通过专家评审与读者反馈的双轨机制筛选精品。

 

2. 创作生态的重构:普惠扶持与精品孵化的双轨策略

 

打破“流量至上”的单一模式,需建立分层的创作支持体系。一方面,通过“普惠性”政策扩大文学参与基础,如湖南作协的“新青年写作营”为青年作家提供成长平台;另一方面,实施“精品孵化”工程,如内蒙古作协的“索龙嘎奖”聚焦生态文学,山东作协的“三步走”机制打磨重点选题,形成金字塔型人才梯队。这种“广撒网”与“深挖井”的结合,既能激活创作活力,又能保障精品产出。

 

3. 文学使命的重申:从“个体表达”到“时代叙事”

 

文学精耕的核心在于回归其文化承载功能。陕西作家弋舟的《潋滟》以个体命运折射改革开放浪潮,陈仓的《凤鸣》探索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嬗变,这些作品通过深挖历史纵深与社会肌理,实现了文学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此类创作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学精品需超越个体经验碎片,构建具有历史厚度与现实关怀的叙事框架。正如2025年阅读与写作研讨会所强调的,作家应在“与时代对话”中完成自我超越,而非沉溺于数据编织的“信息茧房”。

 

三、未来图景:构建文学精耕的生态系统

 

推动文学进入精耕时代,需多方主体协同发力:

 

- 政策层面:完善创作扶持机制,如四川作协通过“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引导作家关注乡村振兴,将主题性创作与艺术性探索相结合; 

 

- 技术层面:开发智能辅助工具,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经典文本结构,为作家提供叙事策略参考,而非替代性创作; 

 

- 教育层面:强化文学素养培育,如冰城文学研讨会上提出的“共同阅读”理念,通过经典研读与跨界交流提升创作者的人文底蕴; 

 

- 评价层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豆瓣、知乎等平台引入专家评审团,与算法推荐形成互补,防止“唯数据论”导致的审美窄化。

 

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精耕,本质上是一场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的对话。当算法不断冲刷着文化河床时,我们既要善用技术工具捕捉时代脉动,更需坚守文学对人性深度的勘探使命。唯有如此,才能让海量信息中的文字碎片凝聚为承载民族精神的文化坐标,在流量洪流中打捞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珍珠。如作家阎纲在散文集《我在场》中所言:“文学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点击,而在于能否让后来者在文字中触摸到我们曾热烈活过的证据。”这或许正是精耕时代文学应有的姿态——既拥抱技术,更忠于灵魂。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生态修复:在技术裹挟中重建精耕体系

 

(作者:曹展;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