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外交国际 > 阅读信息
李兴:如何准确把握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点击:  作者:李兴    来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4-14 13:40:52

 

4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会议。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4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这是中央首次召开中央周边工作会议201310月,我国曾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十多年来,周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今,中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两大集群

 

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如何准确把握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一起学习。

 

中国周边国家包括:

 

俄罗斯,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北亚4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不丹、马尔代夫),东南亚11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文莱、柬埔寨、老挝、菲律宾、缅甸、东帝汶)。

 

29个周边国家,除俄罗斯外,其他均为亚洲国家。

 

作为亚洲大家庭一员和负责任大国,我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始终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1

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义

 

一是对周边本质要义的拓展与丰富。睦邻既意味着地利,山同脉,水相连,也意味着人和,相知相亲。一个国家最初的贸易伙伴往往是其邻国,邻国如果先进富裕极大可能会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地缘之便,周边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周边的本质就是相邻,而的本质要义其实是

 

邻国之间有四个三共第一个三共是共同的边界、生态环境,共同的经济、贸易,共同的人文、礼仪,即共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第二个三共是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即共同的发展方式;第三个三共是共商、共建、共享,即共同的相处方式;第四个三共是共同的利益、责任、命运,即共同奋斗的目标。

 

二是对第三邻国思想的借鉴与超越。第三邻国外交思想最早来自蒙古国。第一邻国,即领土直接接壤的国家,第二邻国即领土不直接接壤的国家。蒙古国位于中俄两国之间,除中俄两国外的其他所有国家,特别是强国都被称为蒙古国的第三邻国

 

如果将与中国领土直接接壤的所有邻国统称为第一邻国,即近周边,不与中国直接接壤的所有邻国统称为第二邻国,即远周边,那么除了第一邻国第二邻国外,其余的国家理论上都属于中国的第三邻国,即扩大的邻国”“相望的邻国”“精神的邻国,这就意味着世界主要大国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周边”“邻邦”“邻国

 

从地理位置上看,当今世界主要大国基本上都是中国的邻国俄罗斯是和中国隔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的邻国;美国是和中国隔洋(太平洋)相望的邻国;日本是和中国隔海(东海)相望的邻国;印度是和中国隔山(喜马拉雅山)相望的邻国;欧盟国家是和中国隔陆(亚欧大陆)相望的邻国;很多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与中国隔或隔相望的邻国邻国这一概念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联结性,例如,中俄互为彼此最大邻国,中俄两大邻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首要意义是睦邻,其次才是全面战略协作。

 

三是对朝贡体系和西方中心论的超越。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体系是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是对中国古代狭隘的五服天下共主观念的超越,是对以中国为中心、有等级之别、追求四夷宾服的朝贡体系的超越。无论是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对东南亚国家联盟还是对上海合作组织,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体现出东西平衡、海陆兼顾、南北并重的特点,是真正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互利共赢的,是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对零和博弈和丛林法则的否定,也是对西方中心论欧美优越论的超越。

 

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交智慧的继承和创新。中国自古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倡议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秉持以和为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天涯若比邻的理念,秉承人道主义精神。计利当计天下利”“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构成了当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

 

五是对国际关系中的刺猬效应的运用和突破。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冬天彼此靠拢取暖,但仍然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从国际关系上看,是指邻国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于亲近以至于伤害彼此,其本质强调国家之间应相互防范、互存戒心。而中国周边外交不仅是睦邻外交,也是共同体外交,是利益、责任、命运、信任的共同体,主张邻国之间亲密无间、守望相助,倡议坦诚相待、精诚互信、共克时艰。因此,中国周边外交是对传统国际关系中刺猬效应的突破。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周边外交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不断增强,周边外交与小国外交相互关联,共同支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周边外交建立在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基础之上,综合国力越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就会越大。中国周边外交正推动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影响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机遇。周边外交其核心要义可分为”“”“三字。由,又由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核心。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亲诚惠容是中国发展周边外交关系所秉持的理念,中国周边外交其实就是睦邻外交”“天下一家”“德有邻,不孤。中国周边外交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分为导、破、立、固等几个阶段,表现为引领、解构、巩固、扩大等几种方式,包括对国际议程、国际规则、国际事务过程与结果的影响,以及对国际关系和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塑造。

 

现代国际体系建立以来,国际社会中大小国家并存、小国占多数是客观事实,在权力规模和心理认知不同的情景下,国际力量和影响的差异使得大国和小国之间形成不对称关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指大国之间的外交,开展小国外交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邻国中小国家居多,依据小国外交的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与小国外交的过程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小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思想,尊重小国地位和利益,树立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意识,坚持义利兼顾、真实亲诚以及和平共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关注小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建构,促进形成大小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周边外交倡导大小国家互为邻国、和平共处的发展理念,追求共同、科学、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中国周边外交与小国外交相互关联、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

 

2

理解中国周边外交的四个层面

 

全球与区域治理中的周边全球治理始于周边治理。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边界线漫长,周边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众多。在推动全球与区域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中国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推动实现周边治理、亚欧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义利观,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实现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共同繁荣,寻求周边利益最大公约数,挖掘新的发展增长点,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中国周边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周边治理、亚欧大陆的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和平发展增加了更多稳定性与正能量。同时,良好的周边治理、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也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和有利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具有全球性、普世性和普惠性,推动着周边和全球的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繁荣,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的周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要有大国作为、大国担当、大国胸襟、大国气度、大国贡献,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千金买房,万金买邻。无论是第一邻国还是第二邻国,无论是近周边还是远周边,邻国是周边的核心,也是周边外交、大国外交的基础和开端。

 

随着国际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国西北陆上邻国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又在出访中国东南海上邻国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对周边国家和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一体化倡议之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把中国与周边邻国紧密相连,中国成为周边绝大部分邻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中国正努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在东南沿海方向,中国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西北陆地方向,中国大力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致力于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并实现了西向的扩员。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支撑,中国帮助周边国家走向富裕,而周边国家也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新型国际关系践行中的周边中国的周边外交遵循的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出访周边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并出席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习近平主席的访问进一步巩固加深了与西北睦邻的友好关系和亲诚共识。

 

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同周边国家合作全面开花,中国的周边外交迎来亚洲时刻,为应对世界变局发挥了亚洲作用20221030日至112日,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正式访华。巴基斯坦是中国的传统友邻,2022111日,夏巴兹就任巴基斯坦总理后首次访华。202211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赴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于11月在柬埔寨金边出席第25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5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7届东亚峰会(EAS)并对柬埔寨进行正式访问,还出席了金边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通车、中国援柬吴哥古迹茶胶寺修复项目实体移交等活动。2022119日,印尼雅万高铁试验段接触网热滑试验全面展开,这是中国制造的高速动车组首次在雅万高铁线路上亮相。截至2022117日,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突破1000万吨,累计发送旅客突破750万人次。2022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20232月,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为解决乌克兰危机提供和平方案。20233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出访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同月,中国成功斡旋伊朗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为化解国家间矛盾树立典范,为中东和平贡献力量。

 

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真正的多边主义倡议中的周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实亲诚的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是《诗经》中对人们期待结交好友的诗意表达,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发展中国家在精神上、理念上是中国的近邻”“睦邻,构成了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真正的多边主义中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正不断提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大背景下,邻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优于零和博弈,同舟共济胜于同舟共,亲诚惠容超越丛林法则,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好过以邻为壑、画地为牢,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中国周边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外交领域的自然延伸,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生动实践,具有深远的战略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周边外交理念表现为:睦邻、安邻、富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邻为友、亲诚惠容。中国周边外交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和平互信的外交,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的平视外交。中国周边外交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关注本国人民,也兼顾世界人民包括周边人民的利益,视各国人民为同村人”“同行者”“同道者。中国周边外交倡导的不是孤立主义、民族主义,而是全球主义、国际主义,既有大爱、博爱,也有亲爱、小爱,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朝贡体系和西方中心论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辉煌成就为中国周边外交和全球治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中国周边外交为中国的周边治理、亚欧大陆的区域治理以及全球治理的和平发展增加了更多稳定性与正能量,良好的周边治理、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也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和有利的发展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迫切需要得到创新性的理论支持和全球治理实践支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全球治理实践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学术前沿》杂志

原标题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域下的周边外交与全球治理

作者:李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来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