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有些人嚣张惯了,还没有适应全民监督的时代
点击:  作者: 镇长本人    来源:大树乡谈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04 12:38:26

 

 

这两天有一个事件,广西疑似公职人员涉嫌滥用职权,即“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

 

大概事情经过如下:

 

在某公共道路狭窄路口,两辆车相会,奔驰车要求对向另一辆车往后退,而另一辆车说已经让到最边上了,建议奔驰车往另一边错一下就能过去了。

 

老司机都知道,这种相会的时候,往往后面已经压着车了,能够彼此错一下通行,是最合理、最正常的做法,就算要退,也要车少让车多。然而奔驰车下来的女A和随行男性B,非常傲慢,直接下令,女A说“不让”“你往后退一下(命令和不耐烦语气)”“要不然我就拿证了”“那不然报警吧”。

 

 

然后气势汹汹地回到自己车上,过了一分钟左右,似乎是通过另一辆车的车牌查到了驾驶员的身份信息,然后指使B拿着身份信息去威胁这辆车的驾驶员,就用C来表示吧。

 

事后,C认为这种做法涉嫌滥用职权,就向当地12345举报,但当地12345称“首先,如果您无法提供是哪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热线无法受理;第二,因为她是属于她的个人行为,包括她个人的素质问题,不涉及职位上的违法行为,我们这边也是无法对接的”。

 

到这里还没完。在举报投诉无门的情况下,C将事发视频发到网络上,在看到视频后,晚上1020分,奔驰女司机A、同车男子B,带着两名穿警服的当地派出所民警,以及一名便服人员,找到了C的老家,警告C的母亲,说上传视频的做法涉嫌侵犯AB的个人隐私权,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不删除视频,就要拘留C,要求C的母亲立即给C打电话。

 

在压力下,C被迫删除视频,随后将打码视频再次发到网上。这才引爆了网络。

 

对这件事,小镇真是觉得荒唐至极,甚至都怀疑是不是2025年了。

 

小镇参加工作也很久了,十几年前第一次参加工作,也是有制服的,领导反复强调,下班以后一定要把制服脱掉,不要带任何标志,非工作时间、工作场合,不要对外暴露自己的身份,反复强调,出现任何事情,有这个身份,有理也要弱三分,万万不能觉得掌握点小权力就能如何,现在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能监督。

 

后来另一位级别更高的领导还跟小镇说,下班忘了换衣服就出门了,吓了一跳,赶紧回来换了,现在公职身份在外也是“弱势群体”。

 

这是十几年前了啊,那个时候虽然人人有手机,但很多手机甚至不具备摄像功能,网络也很不发达,就算真发一个帖子,也很难引起全国关注。但小镇当时工作的地方,接受来自全民无时无刻的监督,将工作与生活分开,绝不要把公职身份挂在嘴边,这已经是普遍常识了。谁要是在外面有啥矛盾、喝了几口酒就耀武扬威,会被集体嘲笑的。

 

到了北京更是如此。

 

小镇是真的不理解,都已经2025年,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国家监督体系也极为健全,类似耀武扬威被严惩的例子数不胜数,怎么还会有人公然滥用职权。要知道汽车都有监控,对方和周围人很可能拿着手机拍着,怎么敢穿着私服、非公务场合、非公务活动,就公然威胁一名普通公民?

 

更甚至,这个人还拉着警察,跑到人家老家威胁,无法想象,这是何等猖狂。

 

这背后绝不仅仅是这几个人的问题,而是当地的生态很不健康,至少是某些部门严重放松了自我监管和学习提醒,才会有公职人员如此猖狂傲慢。这绝不是偶发事件。

 

对这种事,小镇已经无话可说。开头概述的事情经过,全部有问题。

 

第一、女司机A亮证威胁。

 

根据《人民警察法》,警察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滥用职权。警用设备仅限执行公务使用,在非执行公务时,如果没有穿警服或亮警证表明身份,且当事人并未涉嫌违法犯罪,仅仅因为私人纠纷就擅自调查一个合法普通公民,还试图威胁普通公民,显然是滥用职权。当地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吗?

 

由于不是在执行公务,使用警用设备私自查询普通公民身份,这也触犯了他人的个人隐私。因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这显然是不合法不合规的违法行为。

 

第二、投诉举报途径不畅。

 

当地12345竟然说“这是个人素质行为”,还说“不涉及职位上的违法行为”,然后就推诿搪塞。

 

这显然是违反《人民警察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滥用职权问题,怎么能说没有违法呢?而且12345回复说“不涉及到职位”,那是不是说属于私人场合,那如何解释使用警用设备调查他人身份,这怎么可能是“个人素质”问题呢?

 

从现场看,还带着一个孩子,坐实了非公务行为。

 

 

又怎么能够以“无法提供是哪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为由拒绝受理?如果公民举报投诉,还需要提供具体人员情况,那还要调查吗?何况已经有了车牌,明显是警务人员,很难查吗?

 

12345作为政务热线,无权直接认定行为性质,本应该把收到的公职人员涉嫌违法违纪问题,转交公安机关或纪委监委受理,并按要求向举报人反馈调查处理情况。就算自身无法受理,也理应向投诉人提供其他渠道。

 

别说当地12345没有接受过这类培训,那这个部门也需要加强整顿和学习了。

 

而且还存在一种可能,C可能是在举报两名冒充警察的潜在犯罪分子,更应该引起重视。在当时情况下,不能确认AB是警察,说不定警用设备是偷来的、抢来的呢?

 

如果不是警务人员,那就不仅仅是滥用职权的违规违纪问题,而是涉嫌盗窃警用设备、冒充警务人员的严重违法,甚至是刑事犯罪问题,理应严肃处理。

 

第三、公然上门威胁。

 

直接把未给脸部打码的视频发到网上,这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大家最好注意打码,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但终究只是小问题,就这件事,小镇并不认为侵犯AB的个人隐私权。

 

因为视频反应的情况显然是滥用职权,公民上传的视频,只要没有捏造事实、扭曲剪切,就有权上传。既然A号称自己是警察,那么无论从公民监督角度,还是从被侵犯合法权利情况下的申诉角度,完全可以上传完整视频。除非这个视频涉及诽谤或者泄漏国家机密等。

 

反而是警察上门威胁,这是严重的违法违纪。没错,就是威胁,根本不是依法询问。

 

上门警察有没有合法手续?是否告知C母亲合法权利?是出于什么目的前往威胁?是因为保护个人隐私,还是为了帮A解决私人问题?为什么当事人AB随行,按照基本要求,当时双方理应有所隔离,避免直接面对面。

 

何况,凭什么威胁拘留?有法律依据吗?晚上1020突然跑到人家老家,有这个必要吗?是在抓逃犯还是现行犯?前往威胁的时候,内部有没有完整的手续,还是说仅仅私人打了个招呼就跟着来了?

 

具体上门情况不了解细节,但有必要对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细究。比如下面两条:

 

66条:询问违法嫌疑人,可以到违法嫌疑人住处或者单位进行,也可以将违法嫌疑人传唤到其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进行。

 

67条:需要传唤违法嫌疑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派出所、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案部门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法嫌疑人,人民警察经出示人民警察证,可以口头传唤,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违法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时间和离开时间。

 

还有多条相关条款,又不是即时发生的,这帮人深更半夜去人家老家威胁一位母亲,符合《程序》规定吗?老家是C住所或者单位吗?C是违法嫌疑人吗?内部手续履行了吗?现场有没有说明身份?AB还有便衣人员,到底是什么身份?

 

是不是查了以后,发现C不过是普通人,没什么背景,所以就肆无忌惮了?

 

现在当地说调查,这个调查可不能仅仅停留在AB这两个身上,还要查里面所有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更要追溯过往,有没有类似滥用职权行为,是个人还是其他人也存在,为什么出现这种理直气壮的滥用职权行为?相关部门有没有按要求加强党纪国法学习教育?

 

作为当事人不仅把视频发布到网上,进行监督和申诉,还可以通过12389公安机关和民警违纪违法举报热线,举报上述所有人员滥用职权行为,同时向本级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情况,请纪检监察部门督导关注,如果得不到合理合法的处置答复,完全可以把所有不作为、乱作为的部门一并向更高层级举报投诉。

 

如此逐级上升。

 

2025年了,早就进入全民监督时代,有些人在一亩三分地上嚣张惯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滥用职权到了毫无顾忌的地步,这很蠢也很可怕,公器岂能私用。

 

吏治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如果一个地方存在如此嚣张的职权滥用问题,又如何吸引外来投资?又如何谋发展?所以,当地人民,更应该行动起来,坚决举报这些阻碍家乡发展的害群之马。

 

作为普通公民,面对公职人员的滥用职权、违法违纪,不要怕,一定要善于利用法律,在法律范围内强硬到底。

 

这是法律赋予每一名公民的权利,就应该让那些滥用职权、嚣张跋扈的公职人员,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全民监督、天网恢恢;也让那些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公职人员,得到应有的尊敬,免得被几颗老鼠屎花了一锅好汤。

 

如果有人觉得这种要求太苛刻,趁早辞职,市场经济的大海更加自由。

 

作者:镇长本人;来源:大树乡谈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