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
原民盟中央主席、著名爱国民主人土沈钧儒生平爱石,自铭书斋“与石居”。在沈老的诗集《寥寥集》中,有首《与石居>,题咏书斋,以抒襟怀:“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 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荷同,涉迹渐戋戋。”这是 “与石居”主人高尚的爱国情操的生动写照。
沈钩儒(1875一1963),字秉甫,号衡山,渐江嘉兴人。清末进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同盟会。 五四期间,力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领导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与邹韬奋等6人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是为震动中外的“七君子事件”。1941年参加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委。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主席,积极参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沈钧儒
沈钩儒的好石,受其父的影响很大。他的父亲、江苏候补知府沈藻卿一生喜收藏奇石,沈钧儒从小把玩,深染灵气。钓儒先生青少年时代是在嘉兴、杭州、苏州、无锡一带度过的。太湖石把三山五岳尽缩于股掌之上的奥妙,块块石头呈现“瘦、皱、漏、透”的韵味,深深地吸引、感染了他。从此,沈钧儒好石成痴,题斋名 “与石居,一生与石为伴。
走进他的“与石居”,犹如走进了斑驳缤纷的奇石世界。只见书桌,窗台、茶几,床边柜上,无不放置着各种各样的石头。书房的东墙特制了石头架,从上到下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石头,床头柜上的“芭蕉叶石”,鹅黄的色调宛如在传递南国晚秋的气息;飘拂的“叶脉”犹如是衡山先生飘飘垂胸的长须。睹物思人,不禁会使人诵起“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的诗句来。
“与石居”的珍奇石头,大多是沈老外出旅游、访问时,随时留心、俯拾而来,也有一些是朋友、亲属赠送的。每块石头都蕴含着一段有纪念意义的经历、一份宝贵的友情。1944年他在重庆嘉陵江边拾得一块气质非凡的红石头,浑身赤色,古朴天然。古时围棋高手分九品,其八品、九品称作“若愚”、“守拙”。石头之品也是如 此。“愚、拙”韵味超然于“神、奇、妙、雅”之上。有块“雪里苔鲜”的新疆玉石,通体雪白,中间隐有绿色“飘带”,光滑圆润,世所罕见,乃是赛福鼎所赠。那三块“经文石”,两块扁长形、深黄色,一块白色的酷如鸽子状,上镌藏经文。这是沈老1950年率领中央政府代表团 慰问西北、西南地区时,班禅十世所赠。“与石居”中,还有几块欧洲 雨花石”,那是国际友人采自黑海海滩,来华访问时特地赠于沈老的。
上海衡山公园沈钩儒铜像
“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沈钧儒好石,乃是“取其坚”,以励其志。1936年,因难当头,年过花甲的沈老不畏强权,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逮捕了沈钧儒等七 位“救国会”领袖,沈老在狱中泰然自若,临危不惧。当审判长问 他:“你可知抗日救国乃是共产党的口号?”他机智地回答:“共产党吃饭,我们也吃饭;难道共产党抗日,我们就不能抗日吗?!”凛然正气,如巍巍磐石,令人敬仰。郭沫若曾为沈老的“与石居”题过赞词。
为发扬沈衡山先生“超越时空”的爱国主义精神,1991年,有关部门为他塑一尊铜像置放于上海衡山公园里。铜像高1.5米,基座用三块略带红色的自然形状的花岗石组成,它的周围还有一大三小共四块自然形态的花岗石。瞻仰饲像,品赏山石,令人油然联想起沈衡山先生爱石的情趣,坚石的品格…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