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印象里,红军时期的人民兵工条件极其简陋,顶多能造些大刀、土炮、土制手榴弹,复装子弹。不过,第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有家红军兵工厂却曾组装过1架飞机。创造出这个奇迹的,是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
鄂豫皖苏区的兵工事业起步很早。1928年9月,鄂东特委成立了熊家嘴兵工厂,有员工30人,主要制造刀矛和修理枪支。
1928年,在开辟柴山保(今新县陈店乡)根据地过程中,党组织派出铁匠出身的党员在柴山保动员当地的铁匠、铜匠、银匠组成修械小组,为红军修理枪支,制造大刀、长矛和撅把子枪。1929年春,修械组扩大为修械所。
1930年1月,鄂豫边特委将郭家河乡麻布、陡山河乡陈冲等几个修械所集中迁往柴山保佛尔寺,组建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共有职工60多名,厂长熊明灼,党支部书记阮德成。工厂位于佛尔寺位于新县陈店乡高湾村,原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寺庙,座北朝南,四面环山,门前一片开阔地,古木参天。寺院有房屋15间,分前后两排,每排五间,与东西两侧耳房构成一座四合大院,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
1931年3月16日,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龙文光驾驶“柯塞”式飞机,由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通信联络任务,返航途中遇大雾迷航,油料耗尽迫降在河南罗山县宣化店(今属湖北大悟县)陈家河,被红军俘获。
在龙文光的指点下,陈家河的赤卫队员和红军指战员一起,将飞机大卸六块,黄安县紫云区第三乡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吴行干挑选150名壮汉组成搬运队,用马车装、马驴驮、用人扛,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在沿途工农民主政府组织的4000多人协助下,花了半个月时间终于将这架飞机运送到河南新集。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的骨干立即奉命赶往新集,在龙文光的指点下,又将拆散了的飞机重新组装了起来。
后来发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列宁”号。经过思想动员,龙文光表示愿意为红军服务,从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首位飞行员,并被任命为鄂豫皖特区工农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局局长。
1931年12月21日,龙文光驾驶着“列宁”号,陈昌浩坐在飞机后座,俩人一块轰炸了敌军驻守的黄安县城,在人民军队历史上首开空袭敌军的先例。此次空袭,虽然对敌军造成的实际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并不大,但却催跨了敌人的心理防线。城外的红四方面军部队趁势发起猛攻,一举攻克黄安县城,俘敌5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00余支。
1931年4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被迫从河南境内迁到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熊家嘴。设在河南新县黄谷畈的红军造枪局、黄安县席家岗的红军修械所也迁来此地。它们与熊家嘴兵工厂一同并入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由此成立了鄂豫皖军委兵工厂。该厂设有总厂和4个分厂,共有职工300余人。
在敌人严密封锁,既缺技术设备、又缺原材料的艰苦生产条件下,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忘我劳动。所需生产原料,有根据地人民捐献的破铁器,有红军袭击铁路拆卸的钢轨和战场上收集的破损武器零件,有的则是采购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到敌战区秘密采购来的。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撅把子枪已经不能满足红军需求。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便开始仿制汉阳造步枪,几经努力终于获得成功。
根据史料记载,鄂豫皖军委兵工厂是率先实行质量承包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红色兵工企业,已经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雏形。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任务被层层分包,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也非常严格,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生产的军品合格率。
1932年4月,30万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从湖北黄安县熊家嘴迁回河南省新县王湾村佛尔寺。同年7月,国民党军,步步紧逼,形势十分严峻。鄂豫皖军委兵工厂被迫解散,笨重设备就地掩埋,青年工人跟随主力部队西撤,其它人员分散参加游击队。
如果从成立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算起,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也不过存在了两年半时间。在此期间,该厂共生产了4000余支撅把子枪、800余支仿汉阳造步枪、1万余枚麻尾手榴弹供应前线。同时还复装枪弹21万发,修配枪支1.1万支,迫击炮若干门,以及组装过1架飞机。它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作者:西西河的康夫;来源:西西河的碎玉轩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