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年5月底,英国政府扔出一颗重磅炸弹——要把折腾了40年的私营铁路全部收回来,重新变成国有的!这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看热闹。想当年撒切尔夫人信誓旦旦地搞私有化改革,现在算是彻底打脸了。
从上世纪40年代变国有,到80年代又变私有,再到2024年又要变回国有,英国铁路这是转了一整圈又回到起点了。这就让人琢磨了,像铁路这种老百姓天天要用的公共设施,到底是让私人老板管好,还是政府自己管更靠谱?
英国铁路的折腾史
话说二战刚打完那会儿,英国那叫一个惨,到处都是断壁残垣,铁路更是被炸得稀巴烂。1948年,政府一咬牙一跺脚,干脆把全国120多家私营铁路公司全收了,成立了个"英国铁路公司",统一管理。
说实话,那时候这么干挺合理的——私人老板哪有钱修复被炸烂的铁路啊,只有政府才能拿出这么多钱来重建。
接下来30多年,国营铁路虽说算不上多牛,但起码该干的活都干了,票价不贵,全国哪儿都能到,老百姓出行基本不愁。老一辈英国人提起那时候,都说火车是慢了点儿、破了点儿,但人家准点啊,说几点到站就几点到站,票价也不坑人。
好景不长,1979年铁娘子撒切尔上台了,这位女强人搞起了私有化运动。她的理由听着挺有道理:国营企业就是效率低,私营企业有竞争才有动力,把铁路交给市场,服务肯定能上去。当时不少英国人还真信了这套说辞。
从1994年起,英国铁路被拆得七零八碎。原本好好的一个系统,硬是被切成120多块,这家管铁轨,那家管客运,还有专门卖票的公司,连火车站里的咖啡店都能单独承包出去。
政府的如意算盘是:这么多公司抢生意,乘客不就成了大爷了吗?结果呢,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私有化这30年,英国火车票价涨得那叫一个狠。到2019年,英国铁路票价已经是全欧洲最贵的了,每英里票价比德国贵45%,比法国贵80%。票价涨幅是工资涨幅的两倍,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瘪,车票却越来越离谱。
2002年10月,伦敦郊外出了个大事故,火车脱轨造成7死67伤。一查原因,铁轨早就有裂缝了,为啥不修?原来负责维护的私营公司为了省钱,把原本3个月一次的检修硬是拖到了6个月。
说好的效率提升呢?2023年英国铁路准点率只有85.4%,创了15年新低。啥概念?就是每7趟车就有1趟要晚点。更搞笑的是,英国到现在总共就108公里高铁——还是连接伦敦和英吉利海峡隧道的那一小段。
人家中国高铁都4万多公里了,连印度都在搞高铁,英国还在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老古董。
最讽刺的是,私有化本来是想给政府省钱,结果政府每年补贴给私营铁路公司的钱高达47亿英镑,是私有化前的3倍多。花的钱更多了,服务却更差了,这买卖怎么看都是血亏。
英国人终于受不了了。2024年,工党政府宣布要成立新的"英国铁路公司",计划在2027年前把所有私营合同都收回来,重新搞国有化。
交通大臣说得挺直白,要建一个"真正把乘客放在第一位"的公有系统。绕了80年的大圈,英国铁路又回到了起点。
私有化为啥会翻车
英国铁路私有化失败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公共服务和资本逐利根本就是两码事。
私营企业天生就是要赚钱的,这没毛病。但铁路不是普通买卖,它是公共服务。私营公司运营铁路时,首先想的是怎么让股东高兴,而不是让乘客舒服。
举个例子,英国有些铁路公司为了多赚钱,故意在高峰期减少车厢,制造拥挤,逼着乘客去买更贵的头等舱票。从生意角度看这招挺聪明,但对普通乘客来说简直是噩梦。
这种矛盾不光出现在铁路上。1989年,英国把供水系统也私有化了。
结果怎么样?2022年夏天英国大旱,水务公司宁可让水白白漏掉,也不愿意修老化的水管——修管子要花钱啊,会影响今年的利润。最后农民买不起水浇地,市民被限时供水,而水务公司的老板们照样拿着上百万英镑的年薪。
第二个大问题是系统被搞得支离破碎。铁路是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但私有化把这个系统拆得稀碎,每家公司只管自己那摊事儿。
比如说,管铁轨的公司觉得维多利亚时代的老轨道还能凑合用,干嘛花钱换新的?运营公司想提速,可轨道不行啊,只能干瞪眼。
管车站的想扩建站台,但没有铁路公司配合,计划只能泡汤。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踢皮球,谁都不愿意为长远投资。
这就能解释为啥英国高铁建设这么落后了。建高铁要花大钱,几十年才能回本。私营公司的老板一般就干3-5年,谁愿意做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傻事?
反观中国高铁为啥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有国家意志在推动,有长期规划在保障。
第三个毛病是监管形同虚设。理论上政府可以通过监管来管住私营企业,但实际操作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英国铁路票价的45%受政府管控,用"零售价格指数加1%"的公式来调。听着挺科学是吧?但人家把不受管制的票种价格使劲涨,比如把"超级非高峰票"改成"非高峰票",价格立马翻倍。
安全监管更是漏洞百出。英国有个"铁路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安全监督,但这机构人手不够,经费有限,面对120多家公司根本管不过来。
出了事故咋办?罚款呗。但对私营公司来说,罚款不过是成本的一部分,只要赚得够多,罚就罚呗。
坚守人民立场
英国铁路这一圈折腾给咱们什么启发?最重要的一条:改革不能丢了底线。
首先是安全底线。铁路、航空、化工这些行业,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必须当标杆,因为它们不用为了赚钱而在安全上偷工减料。
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给咱们敲了警钟,从那以后中国铁路把安全责任压得更死,建立了从上到下的责任体系。这做法看着保守,但涉及公共安全的事,宁可保守也不能冒进。
其次是廉洁底线。改革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就像领导说的:"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这可不是吓唬人。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搞"休克疗法"就是前车之鉴,大量国有资产被贱卖给了寡头,老百姓啥也没捞着。
中国的做法是建立公开透明的产权交易平台,所有国有资产转让都得公开招标,接受大家监督。这虽然让改革变复杂了,但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三是质量底线。医疗、教育、供水这些公共服务,必须把公益放在第一位。英国水务私有化的教训告诉咱们,一旦这些领域被资本控制,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2022年夏天,英国农民因为水价太贵浇不起地,这种事在中国绝对不能发生。
中国在医疗改革中就坚持了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虽然也引入了社会资本,但公立医院始终承担着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确保每个人都看得起病。这种"有守有放"的改革思路,比英国的"一刀切"私有化要稳妥得多。
最后是战略底线。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的领域,国有企业必须挑大梁。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这些新质生产力领域,不能让技术主权落到别人手里。
日本东芝和法国阿尔斯通的教训还在眼前。东芝曾经是半导体巨头,但在美国施压下被迫卖掉核心业务,现在日本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阿尔斯通是法国的工业明珠,却在2014年被美国通用电气收购,法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资产。
中国的做法是让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芯片产业,虽然也欢迎民营企业参与,但中芯国际这样的国有控股企业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顶梁柱。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当英国人还在为天价车票和晚点列车头疼时,中国人已经坐着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在城市间穿梭了。这种对比本身就说明了一切。改革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如果改革的结果是老百姓遭罪,那这种改革还有啥意义呢?
来源:脑洞知识家百度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撒切尔40年私有化改革作废,英国铁路回归国有!中国该警惕什么?
2025-06-06•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