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栩然:为什么毛泽东二十来岁的话都被人记下来了?是知道他日后要当开国领袖,还是后世历史学家杜撰的?
点击:  作者:栩然    来源:栩先生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07 15:37:59

 

 1

 

一师期间,毛泽东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外号,叫毛奇

 

他的同学向别人介绍他时,曾说:此君可谓奇特之士。另一个同学陈赞周也曾对人评价他说:润之确为我校一奇士。

 

而毛奇这两个字,除了因为他姓毛,又比较奇特外,还因为当年曾有过一个很有名的普鲁士将领就叫毛奇。

 

一战期间,这个人是德军的总参谋长,所以名气很大,学生们都知道。

 

这个人还曾经见过李鸿章,说过一句非常霸气且真理的话,值得和大家分享下:

 

所谓万国公法者,惟小国之事耳,大国之间,惟有实力。

 

翻译一下,就是所谓什么联合国宪章、XX公约,都主要是拿来约束和忽悠小国的,大国之间,靠的是实力。

 

我们再看看最近俄乌之战后,国际上的这些新闻,北约国家的那些行径,是不是觉得这句话真的太有道理了?

 

再看看特朗普上台后,撕毁了多少协定、多少公约,明确告诉你就是要耍流氓”“搞霸道,是不是觉得更熟悉?

 

强权即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类历史的真相。

 

毛泽东被人叫毛奇。这么一个奇怪的外号,他不仅不恼,而且颇为认可,自己经常对其他人说: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

 

可以看出,毛泽东理解的,主要体现在读书、交友、做事和为人上。

 

但仅仅只是这样吗?

 

我觉得不是。

 

2

 

读书、交友、做事、为人,都是术的层面。

 

真正决定毛泽东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根本其实在的层面。

 

什么是道呢?

 

就是事物的本源处。

 

规律,逻辑,动机。

 

这才是能支撑你长久持续下去,不会轻易改变、动摇的东西。

 

就像现在的人讲自律,往往就是各种技巧,就是要健身,要早睡,要早起,要看书,不要玩游戏。

 

这样的自律,永远是不能持久的。

 

因为你找不到支撑你长期坚持下去的内因

 

如果你立志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那么,自律这样的状态就一定会自然产生。

 

如果你立志要搞科研,要打破西方垄断,要创造了不起的成就,那么根本不用任何约束,你也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去学习、钻研。

 

如果你立志要挣大钱、要创业,特别是要创造一番事业,那你自然要把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实践、交流和做事中去,就不太可能长期沉迷于什么游戏啊、短视频之中了。

 

所以发现了吗?

 

能支撑你长久坚持下去的,不是自律本身,而是自律的目的。

 

毛泽东之所以要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根本的目的,其实是第一句:丈夫要为天下奇。

 

这就是他的目标,他的志向。

 

3

 

那么,毛泽东所谓的要为天下奇,具体又指的什么呢?

 

当然不是为了发大财、当大官,成首富,光宗耀祖。

 

他的人生追求,从来都是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191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耻辱年,也是一个转折点。

 

耻辱是因为袁世凯在这年秘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转折点则是,这件事传出来后,迅速激发了各地群众特别是有识青年的爱国之情和愤怒之火。

 

他们迅速组织起来,集会、游行、出书、编刊,把袁世凯和“21摁在耻辱柱上反复摩擦。

 

可以说,相当于为几年后的五四运动,搞了一次预演。

 

一师的学生们也行动起来,编了一本叫《明耻篇》的宣传册,在这个薄薄的小册子上,毛泽东做了很多批注,并在封面上写了一首短诗。

 

16个字的力度,堪要和历史上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相比了。

 

可以看出,毛泽东从这时候开始,其人生志向就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个人而定了,而是为着民族、为苍生奋不顾身。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有很多人好奇,你说的这个志向理想梦想有什么区别。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也用实际行动和言语给我们解答了。

 

4

 

1917年的9月,一个星期天。

 

毛泽东和好友蔡和森、彭则厚、张昆弟等人约着要去昭山。

 

结果到了时间,蔡和森却因为搬家来不了了。

 

这个项目原本是蔡和森提议的,张昆弟同意后才去约的毛泽东等人,没想到发起者却临阵脱逃了,免不了被几个人调侃和奚落。

 

但毛泽东几人的兴致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还是按照原定的计划上路了。

 

那个时代,穷学生要去哪里游玩,是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可以坐的。

 

唯一凭籍的就是双腿。

 

要知道这一年的夏天,毛泽东刚和另一个好友萧子升一起,游历了小半个湖南,行程900余里,靠的也是双腿。

 

毛泽东他们几人沿着铁道往前走,天气非常炎热,走了十余里,就在铁路旁的一个茶店里喝了茶解渴,之后又走了十几里,到一个饭店休息吃饭,饭菜都很便宜,三个人吃了很多。

 

吃完饭后,看到返点后有一个水塘,三个人就准备下去洗个澡,结果水浅还不到屁股,只能作罢。

 

又走了一会儿,找到一个水比较深的港坝,就一起下水去下,张昆弟因为不是很会游泳,所以感觉不是很自由。

 

洗完后,又走了十多里路,走到了昭山脚下。

 

这时候太阳西下,他们沿着山背上石头砌的山路往上走,湘水在山下流过,秀丽的山峰抬眼可见,景色非常好。

 

到了昭山上,有座昭山寺,寺里面只有三四个和尚,毛泽东他们提出想要借宿,一开始和尚们不同意,后来看到他们准备就在寺庙前面的树丛里,才同意他们进寺庙借宿。

 

他们在寺里吃过晚饭,又下山到湘江里去游泳洗澡,洗完后就坐在河边聊天,谈笑晏晏,吹着凉风,听着波涛声。

 

直到很晚了才上山,和尚们还在寺庙门口等着他们,等带他们到了一个客房,告诉他们住宿之处才离开。

 

客房的前面有个小楼,毛泽东三人少年心性,也不想那么早睡,于是等和尚们离开后就跑到小楼上去纳凉,继续聊天扯谈。

 

大家可以想象下,夏末初秋,你和几个三俩知交好友跑到郊外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晚上在山间寺庙的一座小楼里,几人一边吹着凉风,一边聊着天,是何等的惬意和温馨。

 

反正,我是觉得,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生活,已经离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我们,越来越远去了。

 

正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说了他关于人生志向的经典论述:

 

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矣,是人生太无价值。

 

在毛泽东看来,如果人的一辈子只为了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为了几两碎银去奔波,那么人生就太没有价值了。

 

5

 

扪心自问,我们现在所谓的梦想,大多都是满足于物欲。

 

君不见,抖音、快手上,一堆人晒什么豪车、别墅,晒什么奢侈品,就让无数人在下面羡慕不已。

 

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只为了这样的东西,可能在普通人看来,已经是达到人生巅峰,但在毛泽东看来,却太无价值。

 

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毛泽东能成为伟人,而你我注定只能是凡人。

 

所以啊,很多人不是忘了理想,也不是背弃了理想,而是他们所谓的理想不过是浅层次的欲望或者渴望而已。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曾经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

 

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道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

 

这样的志向,当然不是三天两头都变的志向。

 

所以一定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

 

比如马克思同志,原本是大学毕业,有着很好的工作。

 

却为了解放全人类事业,几乎放弃了一切,个人、家庭、事业、财富,乃至健康和生命。

 

理性和经验完全不能解释马克思的命运,不能解释马克思仿佛是自讨苦吃的选择,唯一能够解释这一切的,是他在17岁时一篇作文里所说的的话。

 

他说: 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家而献身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在23 岁时写下的博士论文中,有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知识不是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他人做些什么。

 

6

 

在游昭山一周后,毛泽东和张昆弟、蔡和森又约着一起游玩了。

 

张昆弟先是和毛泽东去游了泳,然后又一起去了岳麓山下的蔡和森家。

 

因为太晚了,就住在蔡和森家,三个人聊了一晚上。

 

聊的还是关于国民啊,社会啊,民族这样的事情。

 

今天的最后,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毛泽东二十来岁的话都被人记下来了?是当然就有人知道他日后要当开国领袖,还是后世历史学家想当然杜撰的?

 

你如果有这样的疑问,很好,说明你对于看历史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了。

 

质疑,才能读好历史。

 

答案是,因为有人在日记里记下来了。

这个人,就是张昆弟。这两篇日记网上可以查到,很真实,很温馨。这里面,还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少年间的亲密友谊。

 

就真的是青年人状态,记录青年人的事。

 

我看得很动容。我觉得,像这样的青年,未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直到我看到了张昆弟后来的结局。

 

可能很多人也好奇,张昆弟既然如此优秀,又是毛泽东年轻时的好朋友,为何后来基本上就没听过他的事了?

 

答案是:牺牲了。

 

张昆弟,字芝圃,湖南益阳县板溪乡人。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顺直省工委书记、湘鄂西省总工会党团书记等。

 

与蔡和森、毛泽东一起被誉为岳麓三杰

 

1932年被杀害于湖北洪湖瞿家湾,时年38岁。

 

真的志向,是可能要用牺牲生命去坚守的。

 

毛泽东是那个时代优秀的年轻人,但不是唯一的优秀的年轻人。

 

我们的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生生不息,我们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建立,不是靠毛泽东一个人的志向就能完成的。

 

依靠的,是那个时代无数和他一样优秀的年轻人,他们的理想和志向汇聚在一起。

 

他们为了这样的志向和理想,去奋斗、去战斗,不惜牺牲。

 

志之所在,无所不达。

 

今天的这篇文章,也向这样的先驱们致敬。

 

 | 栩然;发布 | 栩然说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