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他可能是唯一能和青年毛泽东比肩的人,却死得极其惨烈!
点击:  作者:栩然    来源:陶然纪  发布时间:2022-07-18 10:39:34

 

01

 

大家周一好啊,我是栩然。

 

上周的一个晚上,我和陶叔聊天。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我们党早期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军队的领导人。

 

我们都有一种体会,就是那些单拎出来看,似乎都是非常厉害的早期领导人,和当时的毛泽东相比,都有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绝大部分人,从思维层次和理论高度来讲,相比那时的毛泽东都相差甚远,更不用说军事上的差距,组织能力上的差距。

 

比如,彭湃虽然搞农民运动很厉害,但不太懂军事。

 

而那些军队的领导人吧,可能打仗比较厉害,但从军事战略和政治组织上,和毛泽东相差也非常非常大。

 

更不要说,毛泽东的诗词文学水平,他搞宣传的能力,他的人格胸襟了。

 

要知道,我们党早期有些大佬,从人品上讲,都是有问题的,比如张国焘。

 

难道,真的就没有任何人能和那个时代的毛泽东比肩吗?

 

然后,我想到了一个人。

 

我觉得吧,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客观评价的角度,这个人在当年都表现出了丝毫不弱于毛泽东的一些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毛泽东的上级。

 

我甚至觉得,他的骨头之硬,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之坚定,在当年基本是独一份的。

 

毛泽东关于改变中国社会必须要通过暴力革命的观点,其实是和他交流而来。

 

这个人,真的是天生的革命者,而且,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非常强悍的革命斗争精神。

 

他的名字,值得今天的我们铭记:

 

蔡和森。

 

 

02

 

和毛泽东一样,蔡和森也是一个湖南人,比毛泽东小2岁。和毛泽东一样,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很不好。

 

但不一样的是,毛泽东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本质上算内部矛盾,无论是毛顺生还是毛泽东,他们父子之间虽然有争吵、有矛盾,但也有非常深沉的爱。

 

而蔡和森不一样的是,他是真的对父亲有彻骨的恨意。

 

因为,其父亲为了500元的彩礼,将他的妹妹卖作小媳妇。

 

蔡和森的父亲是个小官,按理说比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要好不少,但可惜后来家道中落了。

 

而蔡和森的母亲家则比较显赫,他的外祖父曾经做过曾国藩的部将,职位最高到了道台,按现在来讲,算是个副部级高干。

 

蔡和森父亲的那个小官,就是凭借着这层关系做上去的。

 

只可惜,因为他父亲的花天酒地,那样的关系并没有为蔡和森的家庭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蔡和森的父亲为了500元,准备将蔡和森13岁的妹妹卖去做小之后。

 

年仅十来岁的蔡和森彻底爆发了,他毅然动员全家出走,带上年过半百的母亲、被卖掉的妹妹、出嫁后丧夫的姐姐和一个小外甥女,全家来到长沙。

 

那个年代,读书似乎还是穷人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很多学校补助较多,学费收的不高,很多甚至不要钱(比如师范校)。

 

于是,蔡和森索性动员全家人去参加考试。

 

他的姐姐考入了自治女校的缝衣班,妹妹考入周南女校,小外甥女也进了幼稚园。

 

最厉害的还是他的母亲,他母亲到了长沙后改名叫葛健豪,报考了湖南女子教育养习所,原本因为年龄大,学校不让报名,他妈干脆去告了一状,最后被破格录取入学,成为整个长沙市年龄最大的学生。

 

而蔡和森则于1913年,考入湖南一师。

 

蔡和森一家三代人到长沙求学,在长沙成了大新闻。

 

 

03

 

1913年的毛泽东实际还在第四师范。

 

但第二年,因为四师并入一师,毛泽东成了蔡和森的同学,同一个年级,又年纪相仿,志气相投,两人很快成了好友。

 

毛泽东在一师期间的很多出格的事儿,什么冷水浴,露宿啊,搞调研啊,都是和蔡和森一起弄的。

 

1918年,23岁的蔡和森和25岁的毛泽东跑到湖南农村做调研,当时两个人身无分文,每个人只带了一把雨伞和一双草鞋,到农村整整折腾了半个月后才回家。

 

蔡和森的母亲问他们,没有钱在外面是怎么过下去的?

 

蔡和森回答:

 

我们见人说话,遇事帮忙,给人家送幅对联,别人就给我们饭吃。看来,天下农民是一家!

 

我们知道,早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和萧子升曾经也搞过一次调研,但毛泽东和萧子升却在一路上发现了彼此之间的诸多不同。

 

而一年后的这次调研,毛泽东却和蔡和森相处十分密切,两人的思想观点也极其一致。

 

他们的杨昌济曾经对他自己的三个学生做过评价,第一的是萧瑜(萧子升),排名第二的是蔡和森,毛泽东排在第三。

 

这三人也被称为杨门三杰

 

萧瑜因为性格原因,最后没有走上革命道路,也没有取得太大的人生成就。

 

而毛泽东和蔡和森则成了我们党革命事业最为重要的奠基人。

 

1919年杨昌济在自己即将驾鹤西去的时候,给好友章士钊写了一封信高度评价两人:

 

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这封信随即便寄给李大钊,也成为了杨昌济的遗言。

 

事实上,毛泽东和蔡和森共同读书的时间并不长,一共也就一年半,之后蔡和森考入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和毛泽东隔着湘江,两人经常见面交流或者书信往来。

 

他和毛泽东一样,对于常规的学习、游乐都没有兴趣,所有的精神全都在如何救国救民身上,胸怀大志,而且长于思考。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非常善于思考,写文章也很厉害。

 

但在当时一师的同学们看来,蔡和森写文章更厉害,甚至认为蔡和森是思想家,而毛泽东是实践家。

 

大家可以想见,蔡和森的文采思考是多么的强。

 

后来我们党建立后,曾经办过一份报纸叫《向导》,主编是蔡和森,他一个人编了其中大部分,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他一个人写的。

 

1923年北大曾经有一份民意调查,其中有一题问中国的日刊’‘周刊,你最爱看哪种?,排名第一的就是《向导》,占据周刊的榜首。

 

1925年后,他以一己之力,写下长达5万字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而毛泽东那个时候,还远远没有对党的建设有如此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我甚至觉得,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我们现在很可能也会对《蔡和森选集》视若神作。

 

04

 

蔡和森家条件很差,他比毛泽东早一年毕业,但也没有找到工作,家里吃饭都成问题。

 

中间有一次,毛泽东专门找到萧子升,告诉了他蔡和森家断炊的事。

 

萧子升这个时候已经工作,是三人中第一个真正有了收入的人,于是和毛泽东一起到了蔡和森家,给了蔡和森的母亲几块钱,解了燃眉之急。

 

这里有个小细节,毛泽东和萧子升去蔡家前,是在岳麓山上的爱晚亭找到的蔡和森。

 

他拿着一篮子书在那看,既是为了摆脱家里没钱的窘困,也是为了忘掉饥饿。

 

蔡和森的性格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1918年,蔡和森为了组织赴法留学的事情,先到了北京。

 

在此期间,他和毛泽东多次通信,其中有一次谈到了他们的老师杨昌济,蔡和森提到了一个观点,认为他们的老师也是学贯古今,心怀天下,但奔波数十年,还是在搞学术,并不能对社会真正带来什么,相反,那些他们看不起的宵小之辈,反而占据高位,管理着国家,奴役着人民。

 

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他和毛泽东还是天天就搞学术研究,空怀报国之志,而不愿意进入社会,终究可能一事无成。

 

说实话,他的这番话,对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一些想得多、做得少的人,都有很大的教育反省作用。

 

千万不要去做一个志大才疏之人,天天空想着要如何如何改变社会、改变某个行业,要有朝一日,大家都折服于你。

 

这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真的想要做成什么大事,那就要去实打实的做事,要敢于走进最底层,甚至可鸡鸭去争食、与猪狗同槽。

 

蔡和森的话,有多少人能做到?

 

 

05

 

后来的事情,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了,蔡和森、萧子升等去了法国,蔡和森还带上了他的妹妹和母亲,妹妹的名字很值得一说,叫蔡畅,日后也成了国家领导人,所以可以想见,蔡和森如果没牺牲,其地位应该不会低于另一个出自湖南的领导人。

 

毛泽东因为各种原因留了下来。

 

到了法国的蔡和森压根没有认真搞学习的意思,他拿着字典,一边翻一边读,用蛮力看了上百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然后迅速从思想上接受了共产主义。

 

并且成为了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

 

而这时候的毛泽东在北京,受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也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两人经常就相关的思考和观点交流分析。

 

蔡和森曾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6300多字的长信,信中明确提出要搞暴力革命,要明目张胆地成立党的组织。

 

毛泽东则复信:

 

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他还给毛泽东写信说:

 

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

 

这种远见卓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蔡和森回国后,在二大上被选为中央宣传部部长,三大上,他的得票和李大钊一样,仅次于陈独秀,高于毛泽东。

 

之后,他和毛泽东、罗章龙一起在上海主理党中央日常事

 

罗章龙曾经写过一句诗:亡秦主力依三户,驱虏全凭子弟兵。

 

这里化用了典故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说他和蔡和森、毛泽东三人。

 

那段时间,是罗章龙的高光时刻,但并不是蔡和森的。

 

因为,紧接着的四大,蔡和森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五大上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甚至在莫斯科的六大,仍然是常委。

 

而八七会议上,毛泽东获得了在遵义会议前的最高职务: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是已经身为政治局常委的蔡和森给争取来的。

 

蔡和森说:

 

不想用武力去对付反革命,而想用合法手段去查办反革命,根本是笑话!

 

这和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不谋而合。

 

李立三时代,他的职务被李立三取代,只能在苏联待了两年。

 

从苏联回来后,他申请去毛泽东所在的江西苏区工作。

 

如果当时批准了的话,他们俩聚在一起,很难想象,原本就已经发展很不错的中央苏区,还将会变成什么样。

 

我也很想知道,革命意志如此强悍,又擅长理论思考的他,在军事上会不会也和毛泽东一样具有惊人的天赋?

 

只可惜,这些都看不到了。

 

当时的中央,担心毛泽东和蔡和森走得太近,又掌握军队,无法掌控,于是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而是安排他前往广州恢复被破坏的广东省委。

 

那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代,广东经过几轮清洗,已经非常危险了。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几个月后,因为叛徒出卖,他在香港被捕,之后被引渡到广州,受到各种严刑拷打,但拒不屈服,193184日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6岁。

 

 

死的时候非常惨烈,为了拷打他,敌人把他的四肢钉在墙上,有刺刀在他身上乱戳(比西方神话里的那个谁还要惨烈)。

 

我曾经看过一段详细描述过他牺牲经过的文字:

 

193161日,被后世许多人认定的中共历史上第一大叛徒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在香港一次会议上指认蔡和森,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核心领导人随之被捕,而后受尽折磨,国民党特务用刀子剜去他的双眼、割掉他的双耳,逼迫蔡和森招出共产党秘密基地的位置,即便如此,这位36岁的湖南铁汉子依然誓死不从。

 

两个月后,国民党知道在守口如瓶的蔡和森身上已经不能够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便命令刽子手将蔡和森的双眼戳瞎、双耳割去,并将他的四肢钉在墙上。鲜血从蔡和森的四肢流出,黑洞洞的墙被染成了血红色,刽子手还用刀戳烂他的胸口,捣碎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胸膛。

 

这是人间最惨烈的粗粝苦难、是文本难以形容的苦痛与折磨,蔡和森像殉道者一般惨烈的死去,没有人知道,在被捕后的两个月里,蔡和森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但他没有背叛革命。而是用他的牺牲,为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叶剑英、李维汉、陈云、博古、瞿秋白等多名后来党的重要领导人换来一线生机。

 

 

06

 

毛泽东听闻蔡和森遇难,说了一句话: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做到了。

 

我相信,毛泽东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应该是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蔡和森那个传奇的母亲吧。

 

16岁的她由父母包办婚姻嫁给蔡家公子蔡蓉峰,婚后育有6个子女,蔡和森是其中之一。

 

葛健豪嫁给蔡蓉峰,婚后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之前说过,葛健豪家曾是曾国藩的部下,而蔡蓉峰就凭借这层与曾国藩的姻亲关系,在上海捞得一个小官职当当,举家搬到上海居住。

 

可是在上海这个花花世界,蔡蓉峰迷失了自我,沉迷女色,爱上抽大烟,变成花花公子。

 

作为妻子的葛健豪不断劝诫丈夫,可丈夫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在上海待不下去了,这样,才回的湖南老家。

 

之后又因为蔡蓉峰为了贪财要卖女儿蔡畅,所以蔡和森和母亲葛健豪、姐姐、妹妹、外甥女一起离家到了长沙。

 

生活虽然清苦,但一家人极有骨气,不仅都努力学习,靠双手挣钱,而且十分关心国家大事。

 

蔡和森和蔡畅到法国留学,已经五十多岁的老母亲葛健豪克服一切困难,跟着去了法国。

 

蔡和森在法国和向警予结了婚,葛健豪十分支持。

 

多说一句,向警予长得十分美丽,算是他们的校花了,牺牲于1928年。

 

 

而她的女儿蔡畅则和李富春自由恋爱结婚,葛健豪也十分支持。

 

蔡和森、向警予都是党的早期领导人,都是建党百年100位英雄模范;

 

而蔡畅和李富春都经历了长征,都在建国后成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

 

也就是说,葛健豪,成了4位革命家的母亲。

 

同时,也是毛泽东、张昆弟等人敬重的伯母。

 

所以,虽然她并非中共党员,却破例进入了《中共党史人物传》。

 

蔡畅一直活到了1990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反复让身边工作人员诵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一遍又一遍全神贯注倾听,时而潸然泪下。

 

她那时候很多事情都已经记不清了,却还在临终前,微弱而动情地唱着一首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最后,再和大家讲点掏心窝子的话。

 

这么多年来,我早就已经观察到了一个现象。

 

成年以后,要改变一个人的三观,真的是难如登天,即使能改变,往往也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更需要自觉主动。

 

与其浪费时间去和那些三观不同,立场不同的人争辩、吵架,不如多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和讨论。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自己开发了一个平台,名字叫探知Island”

 

(本来叫探知岛,但因为这个名字目前被占用,我们就先注册成探知Island,后面再改吧)。

 

原因嘛,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写的文章经常被删,动不动就被禁言,与其如此,不如弄一个自己的平台,留一片干净、纯粹的交流讨论空间。

 

另一方面,毛主席说过:

 

立场和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说白了,如果一个人的三观里就是认为日本和美国是好的,我们是低劣的,那么ta的学问越多,地位越高,越可怕。

 

他们可能也在传播知识,可能也在给你灌输观念,但最终都是把你引向国家和人民的对立面。

 

所以,我们一定要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三观超正的交流、互动平台。

 

作者: 栩然来源: 陶然纪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