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曹展|市民巡访:由细微之处推动治理升级的公共力量
点击:472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5-30 09:42:46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市民巡访员的身影总是活跃在街头巷尾之间。他们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用敏锐的眼睛捕捉城市治理中的细微漏洞,用手机镜头记录下井盖缺失、标识错误、弃养儿童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实则关乎民生安全的细节。从南通至浙江,这“打电话反映问题”的简单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体强烈的责任感,更是社会治理向现代化转型的一次微观实践探索。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市民巡访由零散的“问题发现”转变为系统性的治理力量呢?这要求我们从制度设计、技术赋能以及公民意识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市民巡访的本质:公共治理的“神经末梢”

 

市民巡访员的存在,实质上是对传统治理体系中信息传递链条的有效补充。当政府部门的摄像头难以覆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社区网格员无法做到24小时不间断地巡查每一处公共设施时,市民巡访员便宛如城市治理中的“移动传感器”。他们所发现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正是城市治理的痛点与难点所在:杭州某社区正是根据市民的反馈,在72小时内迅速修复了17处松动的井盖;南通某街道也依据巡访记录,对老旧小区的通风井防护设施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造升级。这些鲜活的案例充分证明,市民那些看似碎片化的观察,在经过系统的梳理与整合之后,完全能够转化为精准治理的路线图。

 

然而,当前的市民巡访机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多数城市尚未建立起巡访数据与市政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通道,问题的反馈大多依赖于个人渠道,处理效率也因此参差不齐。浙江“民呼我为”模式的成功实践,恰恰在于其构建了一套标准化的响应机制——通过统一的平台归集问题、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边界、设定解决问题的时限,确保每个市民的反馈都能进入制度化的解决流程之中。这种将个体观察转化为治理指令的机制创新,正是提升巡访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制度重构:由随机响应迈向系统治理

 

要让市民巡访真正成为推动治理升级的引擎,就需要构建一套“观察-反馈-解决-预防”的闭环系统。上海浦东新区推行的“城市大脑”实践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市民上传的问题数据经过AI的分析处理,不仅能够触发即时的维修指令,还能生成设施损耗的热力图,为预防性维护提供科学的指导。这种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使市民巡访由被动应对转向了主动预防。

 

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是激励相容机制,南通试行的“巡访积分兑换公共服务”模式,通过赋予市民实质性的参与获得感,有效地提升了市民参与巡访的积极性;其次是责任追溯系统,南京建立的“问题处理电子档案”,要求处置部门上传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形成了一条可追溯的责任链条;最后是跨部门协同平台,苏州工业园区搭建的“市民巡访数字驾驶舱”,实现了城管、住建、民政等多个部门数据的实时共享,有效破解了“多头管理”的治理顽疾。

 

三、公民精神的觉醒:由“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在杭州西湖边,退休教师王阿姨五年间通过“浙里办”APP提交了多达300余条的巡访建议;在宁波地铁站,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自发组建起“城市啄木鸟”社群,用数字地图标注出安全隐患。这些生动的案例揭示出了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市民巡访正在重塑公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观察能够切实改变公共环境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心态便逐渐转化为“在场共建”的主体意识。

 

这种转变需要文化土壤的精心培育。成都开展的“市民巡查体验日”活动,邀请普通市民参与市政设施的验收工作;深圳推出的“城市治理微课堂”,则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传授问题发现与反馈的技巧。这些举措都在共同塑造着一种新型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质量关乎每一个市民的福祉,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并非“多管闲事”,而是现代公民的责任与权利所在。

 

四、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范式

 

市民巡访质量的显著提升,其本质上是治理体系与公民社会协同进化的过程。当12345热线那头传来“您反映的问题已列入改造计划”的温馨回复,当破损的公园护栏在48小时内焕然一新,当被弃养的儿童重返校园,这些具体而微小的改变正在编织着一张社会治理的神经网络。未来的城市治理,应当让每个市民都成为智能终端,让每一次观察都转化为治理效能,如此方能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中实现“人人共享”的治理新境界。这或许正是现代城市文明最为动人的图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生长出属于每一位市民的治理智慧之花。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