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夜间高铁”即将来临?为什么以前高铁禁止夜行,火车却可以?
点击:  作者:人类研究所    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2025-05-26 12:56:17

 

在过去几十年里,“夜行列车”是中国人跨省出行的重要记忆。绿皮车、红眼车、卧铺火车,一进站就是“凌晨1点发车,次日清晨抵达”,让无数人边走边睡,把时间用到极致。

 

但奇怪的是,以前的高铁却几乎从不跑夜路。哪怕你再怎么赶时间,晚上10点之后,你就基本别指望能搭上那种时速300公里的“银色子弹”。为什么会这样?是技术不行,还是背后另有隐情?如今,“夜间高铁”悄然登场,这一限制又为何被打破了呢?

 

为啥之前高铁夜里不开?

 

高铁的速度,很多人知道是300公里每小时,但换个说法你可能更有直观感受——每秒83。这意味着:前方哪怕出现一根脱落的金属螺丝钉,列车也可能来不及刹车,酿成严重事故。

 

 

更关键的是,高铁不是靠司机肉眼“开车”,而是高度依赖传感器、轨道状态反馈、信号系统协同运行。只要有一环出问题,整个车次调度就得暂停。

 

所以,高铁对线路、设备的状态要求极高。过去十几年,中国高铁每天凌晨0点到5点之间,会强制断电停运,为线路检修预留天窗时间。你以为高铁晚上在休息,其实是整个系统在做“体检”。

 

 

普通火车速度低得多(普快大约120km/h),即使前方出现异常也更容易应对。而且它的构造更简单、容错率更高。所以它可以昼夜运行,哪怕设备老化一点、天气恶劣一些,也照常跑。

 

一句话,高铁不开夜车,不是技术差,而是“安全优先”的战略选择。

 

 

可现在,为啥又开始跑了?

 

我们不妨看几个数字:

 

2023年,中国铁路全年旅客发送量达到了38.4亿人次,其中超过70%依靠高铁完成运输。节假日、暑运、春运期间,像北京南、郑州东、南京南、广州南这些枢纽站,每天发送人数轻松突破50万人次

 

 

白天的车次已经排得满满当当,线路负荷趋于极限。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这种人口高密度区域,你再想加开车,只能挤夜里了。

 

这也是为什么,2023年起夜间高铁开始试点。例如春运期间广铁集团加开的 广州南至武汉G4676次列车凌晨0:30发车,6:10抵达,全程仅需5小时40分钟。

 

 

这类车次被网友称为“红眼高铁红眼”,乘客可在车上补觉,次日清晨抵达后直接投入工作。

 

乘客反馈如何?车票一上架就被抢光。对于很多不想浪费白天时间、又不愿搭乘普速火车的人来说,夜间高铁就像一把打开新时区的钥匙。

 

技术成熟了,夜间高铁才被放出来

 

高铁夜间运行,不是说“拍脑袋决定开一下”。真正让它跑起来的,是技术背后的一系列升级:

 

 

过去检修靠人工巡查,现在有无人机巡视北斗卫星辅助定位,能全天候监控轨道状况。

 

过去接触网靠现场检查,现在实时电压传感器+远程监控平台,可秒级响应异常。

 

 

还有智能巡检机器人、激光测距仪、AI图像识别系统,早已在小部分线路上线试点运行。

 

换句话说,现在高铁已经不怕“晚上看不见”,也不怕“出了问题没人管”,反而能在更精细的系统下,实现夜间运行的安全保障。

 

 

更重要的是调度系统的升级。新一代CTCS-4级列控系统也在测试中,它能实现多车道智能协同、车次自动调整、运行图实时编排。这是高铁“白天跑人、夜里跑人”的关键支持。

 

不只是多拉人,更是释放中国铁路的新潜力

 

有人可能会问:开夜车不就是多跑几趟吗?值当这么兴师动众?

 

 

其实,“夜间高铁”打开的,不止是一个运行时段,更是中国铁路系统全时段利用率的质变升级

 

过去中国高铁是“单班运营制”,晚上等于浪费。未来可能变成“两班倒”甚至“轮班制”,设备利用率翻倍,产能直接扩容。

 

 

对于城市群来说,它也将催生全新的出行模型。像“夜奔广州,早到上班”、“凌晨出差,不误一天行程”这种场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普通人能享受的高效通勤方式。

 

结语

 

夜间高铁,不是追求酷炫,更不是冒险。而是技术走到那了,系统也撑得起来,用户的需求也明确了——这才水到渠成。

 

它意味着中国高铁不仅能跑得快,更能跑得久、跑得稳。就像一支从早晨冲刺到深夜的接力棒,接住了人们对效率、对准点、对节奏的所有期待。

 

来源:凤凰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